•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王静珠

2022-03-16 21:23 来源:南方日报

王静珠。南方日报记者 仇敏业 摄

王静珠。南方日报记者 仇敏业 摄

  人物简介:

  王静珠 女,汉族,1935年10月出生。电影艺术家,从艺时间为1952年,从艺69年。代表作品有电影《梅花巾》《工厂防火》 《阿混新传》《女人街》《少年犯》《白粉妹》《特区打工妹》《龙出海》 等,电视连续剧《破烂王》《岭南春秋》等。电影《阿混新传》任责编,该片曾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电影《少年犯》任联合编剧、独立监制人,该片获第九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获中国电影文学学会颁发“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和第二届、第四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人物专访:


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 王静珠:记录改革浪潮的电影艺术家

  王静珠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性电影艺术家,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创办剧本公司的女性影视编剧、新中国第一位女性独立制片人。她至今已从艺近70年,有着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热切记录改革浪潮,为电影创作提供新颖故事。

  在长期电影创作中,她坚守“从生活中来,到创作中去”的信念,先后创作出一大批与时代紧密契合的优秀影视作品,其中包括表现苏州新旧评弹、刺绣艺人今昔对比的电影《梅花巾》,关注未成年犯罪问题、为社会和家庭教育敲响警钟的电影《少年犯》《白粉妹》,还有歌颂改革开放的电影《特区打工妹》《龙出海》《女人街》、电视剧《岭南春秋》《破烂王》 等这些表现改革开放前沿地生活变化、具有时代温度的作品,为世界了解中国推开了一扇影视艺术之窗。

《梅花巾》

  以“盗火”精神敏锐展现时代变迁

  “电影”二字,对王静珠来说有特别的吸引力。她自述小时候曾偷偷爬上电影院的窗户栏杆上看电影;考大学时一看到“电影”二字,立马就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1952年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电影动画科毕业的她,被分配到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动画科工作,成了厂里60个人当中年龄最小的职员。

  在八一厂工作期间,因为电影《董存瑞》的上映,王静珠与片中“董存瑞”的饰演者张良相知、相恋,两人于1961年结为伉俪。1972年,张良、王静珠夫妻应邀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厂工作,移居广州。

携手创作的张良、王静珠伉俪

  此后,王静珠试图在电影题材创作方面寻求突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北京市公安局的一些干部那里得知了“少年犯”这一鲜为人知的特殊群体。她与张良四处奔波,探访了多家少管所,最终基于真实案例,完成了剧本《少年犯》。谈到创作初衷时,她告诉记者:“我希望通过电影唤起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问题的重视和关心,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少年犯》剧照

  1985年1月,由张良、王静珠编剧和执导的电影《少年犯》在上海一经上映,轰动全国,一度稳居全国电影票房首位。这部被媒体誉为“有血有泪、惊心动魄”的优秀影片,还荣获国家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第九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等多个重磅奖项。

  与此同时,深圳特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给包括王静珠在内的无数电影创作人带来了启发与激情,孕育了王静珠另外一部代表作《特区打工妹》的诞生。回忆当时的创作情形,王静珠坦言:“关注改革大潮中涌现的新人新事,反映经济特区的建设新貌,是珠影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拍好‘深圳特区建设’这个重大题材。”

  “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提炼生活”,这是张良、王静珠伉俪一直秉承的文艺创作信条。王静珠清晰地记得,她曾经在深圳火车站观察过一群十八九岁外地来的打工妹,她们那种如同“时代样本”一般的形象,一直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当即决定,以打工妹作为自己反映深圳建设历程的影片的主角。

《特区打工妹》海报

  《特区打工妹》筹拍期间,王静珠与张良曾多次前往深圳、顺德等地采风,深入企业观察打工者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我想通过电影告诉观众,前往深圳打工,就是接受特区建设的一次‘考验’,要自强、自立,拼出一番天地。”王静珠说。

  她用“盗火者”精神来比喻这种闯荡的劲头。“年轻人去特区打工,从艰苦的历练中学习、蜕变,实现人生价值,然后像一个‘盗火者’,把先进的思想、技术、经验带回去,造福家乡。”在王静珠看来,正是这种“盗火者”精神,不仅推动了深圳特区40多年来的蓬勃发展,也鞭策着自己在电影创作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1990年,《特区打工妹》正式上映,这部讲述外来打工群体酸甜苦辣的电影,叫好又叫座。电影随后更是荣获国家广电部“优秀影片奖”、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等,成为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经典“南国都市片”。

《特区打工妹》剧照

  冒险勇尝影视市场化“头啖汤”

  1988年,受改革开放大潮影响,王静珠决心只身“下海”。离开珠影后,她自筹资金,于同年12月创办了中国首家经营影视剧本的文化企业——广州王氏影视业剧本有限公司。

  “我决定‘下海’这件事,绝非心血来潮。”王静珠说,是特区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给了她“弄潮”的勇气与信心,“我就是想给电影人开辟出一条生存的新路”。

  甫一上任,她就推出了一连串大动作:用新型的经营方式管理剧本,让剧本作为商品流通于市场,按质论价;接受导演的点题或“来料”(故事、题材等)加工,聘请剧作家撰写剧本,寻求编、导、制三方合作的新形式……这些尝试市场化运作的创新举措,不仅激发了影视人的创作灵感,更盘活了影视制作的产业链,孵化出《岭南春秋》等多部佳作。

  然而,在成绩面前,王静珠仍认为“还不够”。在同行们纷至沓来“取经”的时候,她又开始酝酿起一件“亏本都要做”的大事——自掏腰包牵头组织全国各地20多位优秀编剧深入广州和深圳实地采风,为的就是继续鼓励创作出一批紧贴时代、反映改革开放的好作品。

  在12天时间里,采访团的编剧们马不停蹄地赶赴“先富起来”的南岭村,听全国劳模张伟基村主任畅谈脱贫致富经验;走访深港汽车公司,了解他们如何打通香港运输大道;还去了著名的深圳小汽车出租公司,听带头人吴炯声讲述精彩的创业故事……

  “整整12天,大家了解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记录本和相机里都是满满的。”时至今日,王静珠重提旧事,眼中仍然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王静珠退休后依然心系电影,她于1992年、1995年,分别推出了《龙出海》《白粉妹》等现实题材影片。

  她把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归结为对时代的感恩。“电影这条路很辛苦,但我走对了。”王静珠感叹道,“不是因为我有多聪明能干,而是因为时代造就了我,生而逢时,这是我的幸运。”

  2013年,王静珠所著自传体回忆录《痴爱一生》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在这部48万字的回忆录中,王静珠将她对家乡的怀念,与丈夫张良细水长流的感情,还有对电影行业发展前景的牵挂,借由笔端,娓娓道来。诚如书名《痴爱一生》,这位站在时代潮头的老艺术家,一生始终痴爱着电影,将自己完全地奉献给了新中国电影艺术事业。

  记者:关雨晴 毕嘉琪 摄影 仇敏业

  图片:受访者提供(除标注外)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杨智明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