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叶春生

2022-03-16 21:32 来源:南方日报

  人物简介:

  叶春生,男,汉族,1939年10月出生。民间文艺家(民俗学),从艺57年。被誉为岭南民俗学派的主要倡导者和建设者,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70 年学术史》所收录37位访谈人中唯一入选的广东学者。学术专著达50多本,代表作品有《区域民俗学》《岭南俗文学简史》《民间文艺学教程》《岭南民间文化》以及《广东民俗大典》等。成立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创办《民俗》新刊,后发展为《民俗学刊》;编辑出版《文化遗产》,成为国内大学第一家定期出版刊物。曾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和第二届、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人物专访:

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 叶春生:广东民间文化保护的先行者

  作为岭南民间文艺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叶春生逾六十载的学术生涯,始终以“岭南”为治学之“根”。云游千山万水,广结三教九流,他将毕生的心血都凝结在20余部专著、500万字文章的字里行间,开创“岭南民俗学派”的先河。

  从叶春生的学术轨迹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位学人守护岭南文脉的热忱,看到一位传人绵延先贤遗志的初心。他在执教中山大学的20年里,重启了中大民俗学的深厚传统,创造了新的辉煌;他亲手栽植的满园“桃李”,更成长为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中流砥柱。

  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70年学术史》所收录37位访谈人里,叶春生成为唯一入选的广东学者。面对新时代赋予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的使命,由他开创的“岭南民俗学派”砥砺前行的足迹,仍将带给后学无穷的启迪。

  民俗学是用脚走出来的学问

  叶春生出生于云南河口,从小深受和谐共融的多民族文化影响。自1959年考进中山大学中文系后,他的学术生涯就与“岭南”二字结下不解之缘。5年后,叶春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钟敬文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培养的三届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之一。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奠基人。上世纪20年代,他与顾颉刚、容肇祖等发起创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中山大学也成为中国民俗学的重要发祥地和学术中心。负笈北上的经历,让叶春生从内心深处燃起了重铸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传统的热望。

  “我们搞民俗学的人,就得扎根在民间,田野就是我们的课堂。”叶春生还记得,导师钟敬文初次见面留下的谆谆教诲。长年累月的田野调查让他深深体会到:民俗学是用脚走出来的学问。叶春生也以此为座右铭,通过言传身教指引和鞭策学生。

  研究生毕业后,叶春生被分配到信宜工作。经过十年的乡野磨炼,民俗研究的初心却始终没有淡忘。无论身在何处,他都怀着浓郁的兴趣搜集当地的民间文学。1978年,叶春生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全心投入民间文学研究和教学。

叶春生部分作品

  “岭南民俗”从此成为叶春生治学安身立命之本。此后30年间,他踏遍了岭南的山山水水,写下500 多万字各类文章,个人学术著作20多部、合作编著30多部。《区域民俗学》《岭南俗文学简史》《广东民俗大典》等岭南民间文艺经典深受学界肯定。

  顾名思义,“学问”之道,“学”与“问”是关键。要收获“来自民间的学问”,自然应向民间问道。与人们眼中的“学院派”不同,弟子们眼中的叶春生却有几分“江湖气”。贩夫走卒、高僧贫道、匠人术士、江湖郎中,都是他乐于交游的对象。

  “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我都拜他为师、跟他学艺。”与三教九流相处,先生总是虚怀若谷。在叶春生看来,这些“俗界异人”不仅是“故事篓子”,更是岭南风俗最权威的“解码人”,身上总有象牙塔里学不完的“绝技”。

  有一次,叶春生去开平调查,招待所服务员看到“中山大学”的介绍信,误以为来者是中山人,便安排他与两个中山的打石工同宿。叶春生索性“将错就错”,与二人交起了朋友,打听到许多有关石匠的习俗趣闻,成为此次调查之行的意外收获。

  跟随过叶春生下乡的学生,总忘不了叶老观天察地的本领,身体若有不适,叶老还会热情地献上自己收集的民间“偏方”。叶春生也喜以“万能胶”自喻:“我们搞民间文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得懂一点,否则又谈何研究呢?”

  “书斋里永远学不到真正的‘民俗学’,田野才是民俗学者的‘家’:只有走进田野,我们才能汲取养分,才能得到‘活’的材料。”叶春生总结道。

叶春生部分作品。

  筚路蓝缕再续岭南民俗学脉

  从恢复传统到再创辉煌,叶春生可谓中山大学民俗学成长历程的见证人。改革开放之初,作为中大中文系民间文学、民俗学方向唯一一位任课老师,他自掏腰包设立“振兴中山大学民俗奖”,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并将学生们的优秀作业刊印成书。六期院系刊物《民俗》辑刊生动地见证了这段往事。

叶春生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步入新世纪,叶春生担任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创办了新的《民俗学刊》。刊物的时代特性也更加鲜明,“区域民俗学”成为刊物探讨焦点,并在内地学术界率先发起有关民俗文化产业、应用民俗学的讨论,引起广泛关注。

  2002年12月,经过整合,由古代戏曲研究所、民俗研究中心组成的“中山大学古代戏曲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研究所”挂牌,两年后被确立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3月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大民俗学的影响力由此再上新台阶。

  脱胎于《民俗学刊》的《文化遗产》,如今已成为民俗学界重要的核心期刊。为深化前辈学人留下的民俗学脉,叶春生带领学生重新出版《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书稿几经周折方告集纳齐备,凝聚三代岭南民俗学人心血的力作终于在2003年与公众见面。

  “一为学术,二为文艺,三为民生”,是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初心。身为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创会会员,叶春生没有停止过对民间文化的发掘。通过他的积极奔走,黄阁镇古老的麒麟舞重返时代舞台,过百座古村落也通过认定得到抢救与保护。

  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度,叶春生从不故步自封。在他看来,民俗学不仅是一门学术,更是一种技能,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文旅融合就是‘活保’民俗文化很好的途径,一代一代地传承才能永葆生命力。”

  著名民俗学者王文宝将叶春生誉为“岭南民俗学派”的开创者。“岭南民俗”之所以成门成派,既得益于叶春生本人取得丰硕卓著的研究成果,更有赖于叶春生悉心培育出一群为岭南民俗文化的保护、宣传和弘扬不懈努力的“守望人”。

  叶春生曾荣膺“南粤优秀教师”称号,门下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计其数,民俗学专业硕士、博士就近50名,可谓桃李满天下。如今,这批民间文艺的“种子”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等十几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开枝散叶,结出累累硕果。

  除了脚踏实地的学风,叶春生亦师亦友的人情味,让其弟子同样铭记于心。无论学生在经济、生活或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即使在退休之后,感念恩师,登门探望和求教的门生依然络绎不绝,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从未间断。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满怀感佩地评价恩师叶春生:“作为一位沉潜乡间田野的民俗学者,叶老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的思想和学说却能借助学生、借助文字,穿越时空而流播天下。”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通讯员 蔡奕贤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杨智明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