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王佳纳

2022-03-16 21:06 来源:南方日报

  人物简介:

  王佳纳,女,汉族,1945年10月出生。戏剧艺术家(话剧、戏曲、音乐剧及影视导演),从艺56年。执导了大量舞台作品,代表作品有话剧《同船共渡》《春夏秋冬》《浪涛碧海》等,音乐剧《周璇》《地铁一号线》《少年叶剑英》等,粤剧《还金记》《青春作伴》等。八次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1995年、1998年、2007年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导演奖”,第三届中国话剧导演金狮奖,多次获中国戏剧节、中国小剧场展演、中国艺术节导演一等奖,第四届华语戏剧盛典获授“特别贡献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人物专访:  

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王佳纳:用戏剧“燃烧”自己的平民导演

  2022年伊始,77岁的王佳纳又开始在住所、排练厅和剧院间奔波。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这位著名戏剧导演又接排了7个大戏。她这样评价自己:“不爱做家务,不爱打麻将,不爱跳广场舞,只爱在排练厅和年轻人开开玩笑,对每部作品都充满好奇。”

  1945年10月出生的王佳纳,是国家一级导演,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曾任职于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从事文艺工作30多年,她在粤、赣、鄂、沪等地先后执导了许多舞台作品,其中大戏20余台,多次在全国性戏剧评选中获奖。

  尽管早已退休,但王佳纳依然渴望创作,让戏剧“燃烧”自己,这既是出于热爱,也是出于职责。回望数十载从艺经历,她始终保持谦逊,心怀对父辈、师友以及团队的感恩。在广东这片戏剧热土上汲取养分之时,她也在不断给年轻人才提供、创造更多舞台和机会,以期有更多优秀的话剧从业者在广东扎根、成长,让话剧事业薪火相传。 

  “立足平凡人生,言说社会冷暖”

  身边的亲朋好友笑称王佳纳“退而不休”——尽管退休已10余年,但她每天仍和一群热爱话剧的旧友、年轻人一块排练话剧,每年都有好几场大戏上演。

  “导演这份工作有基本的艺术规律要遵循,在理论研究之外还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对她而言,天赋固然难得,但丰富的生活阅历更为重要,正是早年的人生历练,滋养了她对话剧艺术的独到见解。

  1945年,王佳纳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曾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在江西基层工作了十余年。从农村公社宣传队,到县城文工团,她打过快板、做过主持、唱过样板戏,见识到了许多人间冷暖,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这为她之后执导话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故事要“体现人间真情”,成为她挑选话剧剧本最重要的一条标准。

  从那时起,关注宏大社会背景下的个体悲欢,便成为王佳纳一以贯之的戏剧创作理念。1985年,她回到广州工作。上世纪90年代,她执导了话剧《同船共渡》,该剧通过颇具时代痕迹的“团结户”的故事,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同船共渡”的思想主题。这部话剧为她赢得了第一个文华大奖,同时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随后,她又执导了讲述老一代知识分子拼搏故事的《三峡魂》,“这部话剧,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也从中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奋斗的影子。”回忆当初,王佳纳很是感慨。

  2016年,她执导的《盛夕楼》试图通过“小茶楼,大社会”的独特视角,将当下种种社会现状,以及喜怒哀乐众生相浓缩于广州西关一间茶楼之中;2019年上演的广州工业题材话剧《巨轮出海》以造船工人视角,回顾了广东造船业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作品必须让我‘燃烧’,只有它‘燃烧’了我,我才能‘燃烧’观众。”自称为“平民导演”的王佳纳总结道,“我愿意表现我们这个时代中真善美的东西”。

  跨界执导粤剧,不忘从艺“初心”

  2006年,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成立“佳纳戏剧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给王佳纳带来了导演身份之外的更多机遇与挑战。

  “过去我只是一个单纯的导演,现在是集制作人、研究员、策划者等身份于一身,既要懂艺术,又得懂市场。”王佳纳坦言,戏剧工作室的成立,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氛围,为戏剧市场带来生机,培养稳定的观众群体。

  近年来,话剧舞台表演形式愈发多元,这背后是中国话剧工作者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勇气,王佳纳便是其中之一。

  从尝试“咖啡厅话剧”“行为话剧”到改编传统戏剧,王佳纳一直在突破,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是王佳纳“跨界”执导的代表作之一。该剧取材自3D武侠网游《剑网3》,也是粤剧与网游的首次跨界结合,讲述了“安史之乱”期间,天策府统领李承恩率军勇战叛军、力保大唐江山的故事。

  相对于传统粤剧,《决战天策府》舍弃一些冗长的旧式粤剧唱段和腔调,代之以节奏更快、音效更强的唱段,同时将粤剧的韵味留存下来,上演后深受年轻观众欢迎。王佳纳清晰地记得,2015年1月,该剧在广州首演时,不少观众特意从外地赶来捧场;在北京上演时,检票口排起长队,观众年龄层从20岁到五六十岁不等。“能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感受到粤剧的魅力,这让我很惊喜。”王佳纳说。

  同时,王佳纳始终不忘作为一名“话剧人”的初心,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面对大众推广话剧艺术。

《战“疫”2020》剧照

《战“疫”2020》剧照

  2020年11月底,广东艺术家和广东援鄂医疗队员共同创排的全国首部抗疫题材纪实话剧《战“疫”2020》上演,王佳纳作为该剧艺术总监兼总导演,介绍了这部剧一波三折的诞生过程。“2020年3月份开排时,我和所有人说,这是一部公益作品,没有报酬,但没有人退缩。大家都是凭着一腔热情和感动去参与演出的。”在她看来,正是由于她和团队对于话剧的“一腔热血”,对于医护人员发自肺腑的敬意,才得让整部戏的故事和情感戏都非常地真实、感人。

  培养后继人才,续写艺术人生

  “王佳纳的事业之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走过来的,有过挫折,有过困惑,甚至为不成功的作品流过眼泪。”在朋友陆小雯眼中,王佳纳个性坚强,会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进而转变为一种财富。

  步入话剧事业成熟期后,王佳纳开始运用这些“财富”,培养更多年轻“戏剧人”。

  在周围人眼中,王佳纳是一个很严肃的导演,对作品心怀敬畏之心。她会细致地反复观看自己排演的每场话剧,及时记录下表演、舞美等各个方面存在的疏漏,然后组织团队开会,严厉地一一指出。

  如今,和她经常保持合作的年轻演员有200多个。在这些年轻人看来,王佳纳还是一个对细节十分专注的导演。即使是群众演员的戏份,她都会坐下来,陪他们一个个地“抠”戏。只要是观众的意见,她都会高度重视,仔细推敲,并尝试作出调整。

  排戏之余,她时常将自己年轻时观摩、学习其他导演作品的经历讲给后辈听。她说:“我那会儿看戏时,一定带着一个手电筒和一个笔记本,我会把导演所有的舞台调度记下来,看完戏还要做笔记。”

  她由衷地希望这些经验和心得能启发更多优秀的话剧工作者。对她而言,培养人才意味着艺术人生的延续,从而让自己的话剧生涯比舞台更加纵深、广阔。

  记者:杨琼 实习生:邱文欣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杨智明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