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梁素珍

2021-09-14 19:29 来源:南方网

  梁素珍,1938年7月出生于广东梅县,松口人。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原广东汉剧院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汉剧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作品有汉剧《盘夫》《店别》《人民勤务员》《丛台别》《秦香莲》《齐王求将》等。

  1952年,首次出演汉剧《孟姜女》 。1956年12月,调入广东汉剧团。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出席全国群英会 。1965年10月,随广东汉剧团到北京参加中南五省优秀节目进京演出。1979年和1983年被评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1986年被评为广东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89年获广东省妇联南粤巾帼奖。1990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被评为广东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辞去广东汉剧院院长一职,致力于培养广东汉剧新人 。2007年入选 “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 。2009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0年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访谈录:

“不老女神”梁素珍:为广东汉剧“带劲”一生

  新华网广州12月 21日电(黄玫 王厚启 王雅铄)四层楼,108步台阶。年近80岁的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梁素珍几乎每天要上下来回三、四趟,有时是去幼苗班上课,有时是去汉剧院演出,有时是需要出席研讨活动。10月14日,在纪念师傅黄桂珠诞辰100周年专场,78岁的梁素珍以一袭蓝衣盛装,献唱传统汉剧《秦香莲》唱段。

  一直被身边人称为“戏鬼”的梁素珍,她塑造的《盘夫》等剧中经典人物形象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她是剧中的“女神”。从舞台到幕后,从名角到名师,为汉剧“带劲”了一生的梁素珍,至今仍活跃于演出、交流会和课堂上,是广东汉剧界的“不老女神”。2009年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0年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历练磨难:“认准目标就要坚定跨出那一步”

  1952年9月,14岁的梁素珍惶恐不安地在梳妆台前给母亲留下了一封书信,随后和堂姐毅然随舅舅前往福建省永定县木偶汉剧团。

  在当时的传统观念里,女孩子唱戏是一种抛头露脸、“下九流”的事情。作为家中长女的梁素珍一说出这个想法时,就遭到家里人的坚决反对。“我需要给自己找到一条出路,不想就这样等着被出嫁。”梁素珍说。

  未曾想到,当千辛万苦来到木偶汉剧团时,那里的表演却与汉剧相差甚远。待了一段时间后,梁素珍提出想离开,这时候正需用人的剧团却迟迟不给答复。

  绝食。迟迟拿不到辞退信的梁素珍一天天不肯吃饭把副团长吓坏了。“这姑娘可能真不是这个团能养的人啊。”没有办法,剧团很快给她办了手续。

  一拿到辞退信,梁素珍连饭都顾不上吃,就拉上堂姐打包离开。“当时听说艺光汉剧团学汉剧比较好,那时候我就认定了,觉得自己一定要达到目标。”

  在艺光汉剧团,其他人转正起码需要一年,梁素珍只用了三个月。“这小家伙以后是个‘戏鬼’”,剧团的人给了梁素珍这样的评价。

  对于经历的种种磨炼,梁素珍心怀感恩:“人生总有很多选择,老天也总是要考验你,任何时候都不能坐以待毙,需要坚决跨出那一步。”

  戏比天大:“好的作品要让士农工商都能受教”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原有的艺光汉剧团的基础上进行合并重组,广东汉剧团正式成立。从《牛郎织女》《西施》,到《梁四珍与赵玉粦》,再到汕头专区汇演的节目《昭君出塞》。不到一年时间里,梁素珍已成为剧团的“台柱子”。

  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谈论梁素珍时,知道她是一代名家黄桂珠的得意弟子,知道她是《盘夫》和《店别》等大剧目的主角,知道她曾作为剧团代表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却不知道荣光背后的那些坚守,全因心有观众,戏比天大。

  潮州下乡,突发肠胃炎的梁素珍不得不打起吊瓶。该上台时医生拦着她,梁素珍急了,“你再不拔针头我自己拔了。”江西赣州,梁素珍突发眩晕脚都站不稳,票已售空,当观众得知红娘一角不是梁素珍出演时,呼喊:“我们都是为了看梁素珍的戏而买票的!”梁素珍二话不说,硬着头皮开始上妆。

  “当戏剧演员太不容易,又太过荣幸。”回忆经历过的种种,梁素珍感慨万千。

  五六十年代,传统戏曲根据“两条腿走路”的剧目方针,提出了古装戏和现代戏并重的理念。为了演好在《货郎计》里潜伏在卫生站抓特务的侦查员李曼萍,梁素珍常常跑去看公安、医生怎么工作,再去想这个动作到台上怎么表现。“我也借鉴了姐妹艺术,电影就是很好的范本。触类旁通,慢慢摸索。”

  梁素珍在青衣唱腔上造诣尤深,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梁派”风格。她认为,艺术要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让士农工商都能受教”,不能粗制滥造,好戏必须和好艺术配上。

  从艺到为师:“‘空前绝后’没有意思,要有弟子超越自己”

  “这么鲜活、精彩的剧种,如果失去了,就要不回来了。”梁素珍常常为汉剧演员青黄不接、汉剧文艺人才流失而忧心忡忡。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梁素珍甘为人梯,开始着手培养广东汉剧院新一代表演人才。

  当时汉剧院打算自培十几个好苗子,梁素珍很看好的李焕霞却被评委团打了最低分。“留她三个月看看。”梁素珍鲜有地“武断”起来。

  在梁素珍眼中,李焕霞先天嗓子好、以后也会长高,雕琢一下必成大器。教完第一个戏《盘夫》,她鼓励弟子去参赛,结果拿了银奖,之后又参加广东省技艺竞赛表演,凭借《百里奚认妻》一戏成功拿下金奖。

  除了李焕霞之外,“梅开二度”的李仙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杨秀薇和同样获得过广东省技艺竞赛金奖的陈小平等汉剧表演名角均是梁素珍的得意门生。“‘空前绝后’有什么意思呢?看到弟子们能够超越自己,我深感满足和幸福。”梁素珍说。

  2005年,广东汉剧院与梅州市艺术学校联合举办汉剧幼苗班,返聘梁素珍为学员带功练唱。每逢一三五,她都早早起床备课,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一生的“绝活”传给幼苗接班人。

  2008年,广东汉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梁素珍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广东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梁素珍提议:“我们应当尝试将汉剧推广进入大学、中学,年轻人才是汉剧生存的明天。”

  梁素珍时常提点弟子:“唱戏最关键是要把持好自己,不管捧贬,要坚持好自己的节奏,坚守自我。”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