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家陈湘波看来,艺术不是小圈子的窃窃私语,不是书本上的理论和教条,也不是诗与远方那个纯粹的精神世界。而是艺术家超越小我,把自己纳入更广阔的世界,是破除小圈子后获得更大的艺术境界,是与时代对话获得的灵感迸发的产物。
对他而言,作为美术馆馆长所承担的工作,虽然占用了他大部分时间,却也是一个让他的艺术更加充实、更加自由、更接近时代的方式。
艺术家 陈湘波
01
用多重身份将自己纳入更广阔世界
正如作家凯文· 凯利所说,这个世界最反直觉的真理是:你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陈湘波,在一个最具创新与活力的城市——深圳,身兼数职。他是关山月美术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广州美术学院硕士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发起人;还是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先行示范区专家、深圳设计与艺术联盟副主席……每天忙得最多的还是美术馆的运营、策展;做扶持年轻艺术家的公益基金会;为深圳市的文化建设项目献计献策。
不过,他最看重的身份还是画家,因为所有身份都是在这个身份基础上展开,最终又都归于他的艺术创作。
陈湘波在户外写生
采访的几个小时中,几次被人打断,进来汇报各种工作,签署各种文件,他都一一干脆利落地处理好,就如他说话的语速一般,从来直奔主题,绝不拖泥带水。如此效率让他能兼顾如此多身份也就不奇怪了。
他说:“看问题要多朝积极方向看,这些不同的身份的确占用我大量的时间,但当换个角度,我认为这对自己的创作有很大的好处,能通过不同的渠道参与社会实践、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能看到中国最前沿的变化,在不同的身份中历练自己,使自己对待美术创作有了全局观、系统观。美术馆给了我一个平台,能够打开我的眼界和思路,给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资源。这些工作看似不同,其实相通,能让我从更全面、更系统和更高的层面去把握这个时代的趋势。”
对陈湘波而言,艺术并不高大上,要有所成就,必须回归生活的日常。艺术家要想发展,靠单打独斗绝对不行,必须把自己纳入广阔世界的网络里。而这些在深圳似乎更容易实现。
“ 在这里,我觉得做一个艺术家很有意思。艺术创作看上去是一个个人的事情,其实背后需要庞大的社会系统的支撑。深圳有美协、画院、艺术市场、专业艺博会和画廊,形成完整的艺术生态链。还有各种产业都高效、便捷,例如大芬村油画村,给我提供各种各样的美术创作材料,装裱等配套服务也非常迅速有效。在深圳要去其他地方或者出国做展览,作品的装裱、运输、通关都很方便。所有艺术家需要的系统配套都能很方便得到,这对于一个艺术家非常重要,让我们能专心画好画。”
陈湘波《四季·秋风》143cm×156cm 纸本设色 1994年
02
不断破圈打开艺术的大格局
1994 年,陈湘波到深圳筹建关山月美术馆,至今已经28 年。陈湘波在关老身边工作一年半,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计较太多,重要的是先全心全意把事情做好。”起初,他并没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通过在关老身边的那些日子,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关老那种顾全大局的思维方式,让他受用至今,并获益匪浅。
1996年3月至1997年5月,与关老一起工作期间的合影
1996年9月,给关山月先生85岁生日祝寿时,与关老合影
作为馆长,他曾全力以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全馆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把关山月美术馆做到文化部授予首批全国九家重点美术馆之一,成为全国美术馆界楷模之一。
他做学术研究,就把主编的《关山月全集》做到国家出版最高奖项“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把关老百年大展做到轰动业内。他做艺术公益基金,就拿出个人作品前后捐赠百万元,自2011 年起在广州美术学院设立了“陈湘波硕士毕业生优秀作品奖学金”等,尽自己所能提携年轻后辈,推动美术事业发展。
他做深圳文化领域专家,就把设计艺术作为美术馆的学术方向之一,努力为“深圳设计”提供学术支持。
出身于邵阳的陈湘波,身上似乎有股湖南人的蛮劲,但又不是蛮干,而是不断去摸索,变换方式,直到把这件事干好。
陈湘波在工作室创作大画
在做了这么多事情之后,陈湘波逐渐领悟到关老的深意。艺术家要让自己的作品更有生命,并不是只有提升技法这一个路径。通过深入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为更多人做更多事,也是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艺术家可以打开思维、开阔胸怀,人生境界的提升才是创作力提高的不二法门。很多艺术家只关注自己的创作,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很难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
陈湘波《爱莲说之二》 66cm×82cmcm 纸本设色 2014年
陈湘波说:“我们其实很容易被迷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天天有人点赞,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只有破圈,才发现自己不算什么。一个人的能量就这么大,你要想把事情做大,就一定要有不断破圈的能力。”“破圈”也是他身上很显著的一个特征,这也来源于关老的影响。他说关老就是一个永远直面社会现实,不给自己设限的一个人,勇于尝试,不断创新。所以陈湘波也不会允许自己囿于最擅长的工笔,对于水墨、装置艺术、甚至潮流艺术都会想一试身手。
03
时代才是支撑艺术价值的终极系统
陈湘波认为,最终艺术品的价值,并不只在于艺术层面,更在于艺术家与时代对话的能力。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文艺界受到巨大冲击,关山月作为广东画坛的重要艺术家,也不免受到影响。但是关老从未对此有过怨言,只要有条件仍然坚持创作,戴着“镣铐跳舞”不断创作有时代感的作品,对时代进行回应。
关山月作品的艺术价值,就在于不断打破程式,反映社会的现实,与时代精神相连接。正如关老所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笔墨当随时代”。
陈湘波说,很多艺术家就像流星划过,但是关老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就很稳固,因为他一直在一个点上坚持不断做大。一个人一辈子的持续性、系统性是最重要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没有一个持续性、系统性,什么都做不成。
陈湘波《徐引塘间步》 78cm×42cm 绢本设色 2012年
2003 年,深圳提出打造“设计之都”,陈湘波就在2006 年提出把“当代设计艺术研究和展览”作为关山月美术馆的一个学术品牌,一个重要的学术方向,为深圳设计的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当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扑面而来,陈湘波又开始主持打造第一个数字美术馆,包括数字艺术的馆藏系统、办公系统、虚拟展厅展览系统、藏品保护的数字技术、数字艺术未来的发展,让美术馆紧跟时代变化。
在深圳生活将近30 年,陈湘波对于深圳这个城市文化的理解是:“一个城市是不是有文化,不在于它拥有多少古迹、多长历史。深圳文化不是那种传统的人情社会文化,而是一种更先进、平等的现代都市的市民文化,这也是当下时代最好的文化。没有太多负累和牵绊,是一个讲规矩、重创新的现代都市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你只要努力去做,就会有成绩。”
身处深圳这座高效的城市,陈湘波学会了随时转身,切换思路,打开新的局面。当有灵感的时候,他随时拿起画笔,画到没感觉了就放下,去忙其他事情。但他会一直思考美术创作的问题,不断从各方收集资料,抓到一个契机,趁着想法鲜活,就赶紧完成它。
对他而言,艺术创作的灵感,并不在于书本中的教条,也不在于头脑中的理论,而在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于对时代的认知。
在他看来,艺术是一个人获得尽可能全面自由的发展,让自己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自己的能量充分释放后,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从这角度看,每天繁杂琐碎的事务,并不是他艺术之路上的绊脚石,而是通向一个充实的艺术作品内涵的精神阶梯。
“艺术的价值,技法只是最基础的层面,而支撑艺术价值的是一个知识体系。艺术家一定跳出对技法的单一关注,投入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注,建立对于时代发展和趋势的关注。”陈湘波说。
04
对传统文化自信是创新的底气
作为一位“60 后”艺术家,陈湘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绝对的自信。
陈湘波敏锐地洞察到,在中国经历追求经济增长,物质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思考一些人生终极的哲学问题,追求健康的生活,内心的平静,追求视觉的审美。而中国传统文化所洋溢的人文精神,特别是中国工笔花鸟,有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陈湘波 《四季·夏至》143cm×156cm 纸本设色 1994年
陈湘波《鹏城杜鹃红》140cm×160cm纸本设色 2020年
“我认为中国画是中国人以自己的视觉文化阐释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之一。中国画的正宗是工笔画,中国画从来不是以写实为终极目的,而是写意的艺术。追求意境,我们应该保持自己对于艺术的阐释能力和评价标准。”
“中国画的笔墨是心理化、情绪化的语言,可以表达微妙的情感。线条的轻重缓急,墨色的干湿浓淡,相互生成,丰富的形态有如变幻无穷的节拍与音符,或欢快,或沉重,或含蓄,或明朗,或雄浑,或轻盈。画家在笔墨中不自觉地融入个人的生命经验。”
陈湘波《吉虎报祥》 47cm×36cm 纸本设色 2021 年
陈湘波认为传统文化要创新,但不赞成当代艺术家为创新而创新;他坚持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核,也努力探索现代技术创新赋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发展;探索传统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结合,用装置艺术去表达 。
正因为有了这份自信才敢于接受新挑战,正如他所说的:“中国画好坏不在于西方人怎么看,而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是否有自信。因为最终历史是我们写就的。我们不需要向世界证明什么,只要努力去做了,也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公众号“收藏拍卖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