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仲红卫更忙了。参加学术研讨会、开展院校间交流、为学生上课、跟进团队研究进展……他的行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虽然忙碌,仲红卫还是会抽出时间,翻阅最近的学术刊物,了解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
近年来,仲红卫将目光聚焦于地方文化研究,致力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文化与地方发展密不可分,脱离了文化根基,地方经济发展很难走得长久。”仲红卫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助力把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动力。
从教近20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2002年,仲红卫调入韶关学院任教。从那时起,他就把“做一名好老师”作为追求。从教近20年,虽然职务有变化,但仲红卫保持了一个习惯——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他先后讲授过“文学基础理论”“西方文论”“中国思想史”“美学”“文学批评与欣赏”等专业课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学,让他收获了学生们的好评。
“本科生教学是教学的根本,本科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仲红卫介绍,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我们要求所有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深度参与学生的课程学习、论文撰写、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关、专业基础扎实、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仲红卫也在不断探索。“和以前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更善于利用互联网获得信息,视野更开阔,思维也比较活跃,不偏信盲从,求知欲更强。”仲红卫说,学生特点的变化,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本书讲十几年都不变的路行不通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有内容,能够让学生从你的课堂中真正学到东西,获得启发。”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仲红卫积极投身学术研究,主持各级各类项目,研究范围涵盖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市民文化研究、教学模式改革等多个方面,已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出版教材2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比较文学》《社会科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精湛的教学水平,仲红卫先后获得“韶关市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等荣誉,被评为韶关市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
推动地方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过去,文化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脱节了。在很多人眼中,文化只是一个研究对象,只有搞经济才对社会发展有作用。”仲红卫认为,这是一种错误观念,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文化塑造社会风尚,文化事业本身就能推动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如果脱离了文化基础,就会缺少‘后劲’,也很难走得长远。”
作为管理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仲红卫积极推进文化研究服务地方发展。以禅宗文化、珠玑文化、粤北红色文化等为重点,仲红卫和团队承担了有关韶关特色文化资源挖掘、研究、活化的任务,其负责的韶关学院禅宗文化研究中心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受有关部门委托,仲红卫曾带领团队对韶关南华禅寺展开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实地走访等,认真梳理南华禅寺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发展规划,主持撰写《南华禅寺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可行性报告及发展规划》。这份研究成果为韶关市最终获批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谋划做好文化资源“活化”。在仲红卫看来,要进一步提高“活化”成果的吸引力、影响力,需要在继续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打通政府、学界、产业界、公众等各方,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实现创造性转化,“形式创新,作品符合受众需求,传递社会正能量”。
【记者】汪祥波
【海报设计】甘展平 张昶
【统筹】谢庆裕 张哲 刘子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