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除了一些大型博物馆外,在闹市之中,还藏着各种各样的小众博物馆。它们就像城市中的一个个小型装置,无论你是偶尔路过,心血来潮想要探寻一番,又或者是按图索骥,像寻宝游戏一样抵达后解锁更多信息,这些小众博物馆正因为它的“小而精”,能够带给不同类型的参观者同样的惊奇。
我们的“隐于闹市中的小众博物馆”系列报道,将持续且详细地呈现广东那些低调但又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同时,我们的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露天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的意义或许在于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时刻保持好奇力和学习力,用一个博物馆参观者的心态,去发现城市,感受历史。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广州是海丝沿线的千年商都和东方贸易大港,唐宋时期,广州得益于海洋贸易,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你知道在以前,人们是如何从广州出发进行远洋航行吗?在没有卫星导航的古代,如何在茫茫大海上找到正确的方向?海丝最畅销的商品有什么?广州海丝遗迹之一的南海神庙都有哪些故事?海丝的官方管理机构是什么?想了解这些的话,那就来广州海事博物馆看一看吧。
广州海事博物馆位于广州黄埔区港前路,是目前广东省境内唯一一座“海事”专题博物馆,它系统收藏和陈列了广州两千年来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文物历史资料。
如果你第一次来广州海事博物馆,仔细看一下它的建筑,你会发现,这座博物馆的造型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海丝的文化与历史,一路乘风破浪,驶向远方。
1
古代远洋航行的必备技术
造船技术、航海技术
海丝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极盛,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这条贸易航线从广州一直延伸到阿拉伯地区,中间经过七个海域,对应到现在的地理位置:中国南海、暹罗湾、马六甲海峡、安达曼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波斯湾。
唐宋时期广州-阿拉伯地区航海示意图。
进行如此长距离的跨海航行,当然离不开成熟的造船技术。
在广州海事博物馆的“七海扬帆”展厅,你可以看到各种样式的船只模型:南海I号的沉船模型、多层楼船模型、阿拉伯地区古老的缝合船……
中国古代楼船模型。
阿拉伯商船模型。
唐宋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同时期海外的造船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阿拉伯船就是其中代表,正是由于各种造船技术的革新发展,让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在海上,如果撞上暗礁,船舱进水将是毁灭打击。不过,古代的中国人发明了一种水密隔舱的造船技术,简单地说是将船底用木板隔开,并在隔板与船舷的结合处予以密封,即便其中一个船舱破损进水,其他船舱也能安全无事,为船只航行提供满满的安全感。
水密隔舱模型。
除了创新造船技术,高超的航海技术也是跨海航行的出门必备技能。
你看这只“小乌龟”,还有这只碗里的“小鱼儿”,能猜到这是做什么的吗?这是指南针。
指南龟,用于识别方向。
指南鱼,用于识别方向。
在没有卫星导航的古代,人们除了利用岛屿礁石、天文星象、航海图进行定位,还利用罗盘指南针,为在大海中航行找到正确的方位。此外人们还会利用季风气候特点进行航海远行。
2
古人最心水的海丝商品
丝绸、瓷器、香药
在最初,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唐宋时期,因为丝绸是当时贸易的大宗货物,后人才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瓷器出口和香料交易成为贸易往来的主要内容,因此也被称作“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
穿行在展厅,各种从沉船里打捞出来的瓷器陈列在展柜里。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当时很多热门的外销瓷器,比如长沙窑、邢窑、越窑、龙泉窑等。
长沙窑瓷器。
外国人到底有多喜欢中国的瓷器呢?据博物馆里资料显示,在公元10世纪的阿拉伯商船黑石号残骸上,仅一艘商船就有各种瓷器6万多件,其中长沙窑瓷器有5万多件。在全球已发现的沉船中,出现了几乎所有中国外销瓷的品种,印证着中国瓷器漂洋过海的历史。
在展厅里有一个“至和元年”字样的瓷盘,这是西村窑的外销瓷,也是当时众多外销瓷器的一种。西村窑位于今天广州西村皇帝岗,是北宋时期外销窑口,在国内西村窑瓷器少见,但大量出现于东南亚诸国。
北宋“至和元年”瓷盘。
唐宋时期,由于海丝贸易发展,广东不仅行销全国各地瓷器,也带动本地的瓷器生产,比如笔架山窑、封开窑、雷州窑等都是当时代表性窑口。
外国人喜欢中国的丝绸、瓷器,中国人也有自己喜欢的商品——香药(香料)。人们除了喜欢用香料除味,还会像阿拉伯国家一样,将其入药,制作成具有药用价值的食品。
各种香药。
熏香香炉。
据了解,唐宋两代都大量进口香药,其中唐代进口最多的是沉香,单次最多者达450斤;宋代进口最多者为乳香,单次最多超过10万斤。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香药出口,只不过占比少了些。
3
海丝的制度创设
市舶使、市舶司与南海神庙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如此频繁、大宗交易的海丝贸易,当然需要规范的管理,保障其有效运行。
海丝事务除了受当地行政长官管辖之外,唐朝在广州首设市舶使,职责主要是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
后来宋代承袭唐制,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是古代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关,它们见证了昔日海上贸易的繁荣。
清朝时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清乾隆时期又只保留粤海关,改为“一口通商”。
唐宋时期广州市舶使名录(部分)
除了设置贸易管理制度,隋文帝时期还在广州设立南海神庙,将其提升到国家礼制的高度。
博物馆西面的南海神庙是广州现存六大海丝遗迹之一,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隋朝在完成国家统一后,全面整顿国家礼制,确立“近山近海”立祠的原则,在广州建立南海神庙,并为以后的朝代延续、完善。
南海神庙。
海不扬波牌坊。
南海神庙是古代历代帝王祭海的场所,神庙外“海不扬波”的牌坊,也寓意着对航海平安的美好祝愿。当然,这么远的距离,皇帝不可能亲自跑来,而是采取遥祭、派遣的方式进行,地方官府一般会选择每年的立夏日进行祭祀。
在馆内除了常设的“七海扬帆”的海丝展览,现在还有“西出阳关——新疆文物精品展”,展出一百多件来自陆上丝绸之路的精品,见证着当时西域和中原文化交融发展。展览展出至本月底,想要更深了解丝路文明的话,不可错过。
说了这么多,不如实地来展馆看下。喜欢海丝文化的市民朋友可以搜索“广州海事博物馆”公众号,提前预约进行观看。
注意:广州海事博物馆每日观众接待量不超过1000人;参观请提前一天预约,分时段预约,请在预约时间段入馆参观。
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广州市黄埔区港前路广州海事博物馆
电话:020-82210927、020-82222210
交通指引:
公交:乘B1、B1快、B30、B26、B28、B29、B31公交车至南海神庙BRT站下车,沿黄埔东路步行800米。
地铁:乘地铁13号线至南海神庙站C2出口,沿黄埔东路步行800米。
文字、脚本:周存
设计:杨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