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海边十日,“观潮”十年:他们在潮汕文化中再建一座桥

2025-08-21 14:48 来源:南方网 金哲华

  2025年夏天,“主理人”一词在网络上火了起来,成了一种调侃。这让陈功铭在介绍自己是“观潮”主理人时忍不住笑了。

  也是在2025年夏天,为期十天的“盛夏观潮2025”活动在汕头濠江的海滨落下帷幕。活动由广东省电影家协会、汕头市文联指导,“观潮”联合中海地产汕头公司举办,十日之内累计吸引十万人次走入。

  8月17日晚上的闭幕式,沙滩上搭建的银幕放映了三遍《劳工之爱情》。这部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中,从潮汕走出的郑正秋扮演着“祝郎中”。“观潮”邀请了三组音乐人,为黑白默片配上三种风格的音乐。

  这个从一开始只放几部短片的小聚会,如今变成持续十天,容纳艺术展览、民艺工坊、沙滩音乐会、影像放映和文化漫步的综合性活动。它依然有电影的基因,却更像是一场文化游牧——电影成了引子,真正的文章写在了更广阔的海岸线上。

  这是“观潮”的第十年,也恰恰是潮汕电影集中生长,潮汕电影人再次进入全国视野的十年。

海滩露天放映《劳工之爱情》

海滩露天放映《劳工之爱情》

  “不就是放个电影,怎么还要搞旅行团?”

  2014年,陈功铭大学毕业。当时因为微博流行,“拍微电影”也成为潮流。“我也拍了一部短片。原本是有拍长片的雄心壮志的,但最后就拍成了潮汕题材的短片。”也因为拍了这部潮汕题材的短片,陈功铭发现许多潮汕人在“拍微电影”,“在不同的学校,做自己的创作,但是没有平台给他们好好地展示。”

  “我们就觉得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场合把大家聚到一起,然后可以分享和交流。”抱着这个愿望,陈功铭和陈柏麒开始搭手做第一届“观潮”活动。“第一次做活动,我们没什么口号,就想提供一个‘彼此欣赏,不去评判’的场合。”他们甚至故意选一些“让人坐不住”的实验片子,“哪怕有人中途走掉,也要让大家看见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允许交锋,讨论你为什么拍了这个东西,他为什么要拍这个东西。”

  慢慢地,来参加“观潮”的人从只聊电影,扩展到聊音乐、美术甚至地方文史;活动形式也从放映,延伸出2018年春节的“新春旅行团”——汕头市委宣传部协调了车辆、场地及讲解,一帮来自天南海北的潮籍(裔)创作者前往侨批馆、小公园及东海岸新城。“新春旅行团”成为之后的春节的保留节目,“我们带大家去达濠,去揭阳,去樟林古港,并邀请本地研究文史的青年研究者进行讲解。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熟悉的地方是这样子的。从一个电影活动的角度看,我们是想让创作者跟家乡有更好的连接。”陈功铭说。

2018年,“新春旅行团”走进小公园

2018年,“新春旅行团”走进小公园

  越做越杂,反倒成了

  “观潮”一年两聚,春节与盛夏如期而至。据陈柏麒介绍,“新春观潮”侧重于汇报和聚会,集合过去一年最好的潮汕电影,向同辈和父老乡亲进行“年终汇报”,集合潮汕电影创作者和相关文化工作者,大家一起旅行、聚餐、观看演出;“盛夏观潮”则向大众开放,有大量的演出、展览活动,是一场“潮汕文化大杂烩”。

  十年之后,“观潮”早已不是一个单一的看片交流活动。2025年“盛夏观潮”的现场,有人在沙滩上看老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跟着非遗老师傅学编竹灯笼、耍铁枝木偶,也有人安静地坐在展厅里,看钩针编织的“潮汕弗里达”安静地和人对望。

非遗体验

非遗体验

  这些内容不是生硬拼凑,而是慢慢自然生长出来的。“我们没想到越做越杂,慢慢就做成了。”陈柏麒坦言。2025年夏天的活动主题是“世界在此”,他对主题的解读是:“潮汕人天生与世界相连,海的对岸总有亲友;而世界的概念,更需靠我们用脚步丈量、用实践构建。”

  陈功铭说,“观潮”最早只是想“介绍所有人给所有人认识”。“我和柏麒都是在传帮带的环境里成长的。导演温仕培是我的师兄,他拍片子,师弟们会参与。到了师弟们毕业,他们的剧组又有新的师弟们参与。慢慢的,在剧组里,大家互相合作。我当你的收音,你当我的摄像,或者他就遇到了他的制片。”

  正是这种合作,让“潮汕新浪潮”开始。也是这种松散但真诚的联结,意外见证了一批潮汕影人的出现。温仕培、蓝鸿春、蔡杰、庄灿杰、陈坚杭、杨哲霖、温柏高……这些备受“观潮”关注的创作者,用作品让地域叙事被更多人看见。

  活动越做越宽,挑战也不再是当初调好放映机那么简单。“现在问题成倍放大,我们要搭建舞台,要做大排档,这些都是新的知识点。”陈功铭笑说,“我和柏麒,整个团队,以及‘观潮’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逼着成长起来的。”

  而近两年里,陈柏麒还挑战了电影创作的新课题,更深入地参与潮汕电影的制作。他参与出品《人海同游》,帮潮汕青年导演们看本子、联系演员……他喜欢和青年创作者们分享,“把自己和其他年轻人踩过的坑,告诉更年轻的创作者们。”

  闭幕式举办的晚上,台风“杨柳”刚刚撤走。放映《劳工之爱情》的舞台背后,夜色中的海浪正被风推涌——像这十年的“观潮”,生于潮水,自成回响。不设限,不划界,反而让它成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潮汐之间,自有声音传来,海的那一边,也永远有自己人。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金哲华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