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电影周暨第21届广州大学生电影展大湾区青年电影人创作训练营(以下简称青创营)顺利结营。活动汇聚来自全国21所高校的电影学子,依托课程教学、作品指导、观影交流与嘉宾分享等多元形式,构建起高质量平台,助力青年影人拓展视野、锤炼专业能力。

名师汇聚,传道授业
多位活跃于产业一线的资深电影人亲临现场,带来专业性的知识分享。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广州市电影家协会主席蒋德富进行分享,结合数十年的全产业链经验,从制片与市场的双重维度,拆解影视产业的核心逻辑。他强调电影创作要“既守正,又创新”,强调影视创作需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同时迎接AI技术带来的产业变革。
《荞麦疯长》《革命者》等影片导演徐展雄聚焦电影的创作创新,指出电影要“展现而非讲述”。面对青年学子所关注的家庭题材创作同质化问题,他建议打破生活流呈现,用类型化思维重构日常,“电影是对生活的戏剧化的展现,我们需要去想象去建构这个世界,而不是去还原这个世界。”
《黄金大劫案》《古董局中局》编剧黄海聚焦编剧实战,提出影视行业入行可从编剧或文学策划起步,强调剧本需具备清晰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和明确的主题三大核心要素。
《重生》《怒潮》等影片的导演马浴柯围绕现场拍摄与演员引导展开分享,他强调前期筹备的重要性,建议导演需熟悉各部门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应对现场变化,表明“电影是整个剧组的艺术,要把创作的空间给到每一个创作者”。
随着AI技术深入内容创作,电影工业正迎来新变局。AI学院派社区主理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专业博士王浩从AI内容创作的角度出发,分享了从剧本改编、分镜头设计到动态视频生成的全流程技巧,并展示了《马家窑迷踪之神杖密码》等案例。课程传递出“技术赋能创意”的核心理念,为传统影像创作者提供了智能时代的转型思路。
光影碰撞,实战锤炼
在理论课程之外,青创营注重以实战场景深化教学成效,推动学员在互动中成长。连续两晚的“观影交流”与“电影赏析”环节,让学员在经典与当代作品中汲取营养。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作为特邀导师来到现场。他结合大量青年创作者作品案例,从内容、人物、形式三大核心维度指出青年创作者的创作痛点,强调内容要“避俗避熟”,拒绝套路化桥段;人物塑造要以动机为核心,深挖其性格成因与行为逻辑;形式表达需服务内容,避免保守或花哨的极端化。针对新闻事件改编类作品,他特别提出要从事件反推人物,通过探究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作品脱离“新闻报道式影像化”。
《日暮归乡》的导演、编剧、摄影杨正浓作为特邀嘉宾分享其创作经验,由他执导的《父辈的天空》入围了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奖。杨正浓强调选题应源于热爱,同时建议青年创作者可从纪录片入手锻炼叙事能力,“从生活中找寻故事,要有体验生活的能力和发掘生活的能力。”
10月31日,蒋德富、徐展雄、黄海、张小磊进行“作品点评”,11月1日,尹鸿、宋文、黄海、何君、马浴柯组成点评导师阵容。点评嘉宾从剧本结构、影像表达、导演意图、场景真实感、市场潜力等多个维度提出中肯建议,帮助学员明确优化方向,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对于青年导演肖淮的作品《莫失莫忘莫回头》,广州有好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何君肯定了作品的作者风格和女性视角,赞赏了导演在视听上的细腻处理,对女性挣脱宿命、追求自由的主题刻画给予高度评价。
《满江红》《飞驰人生2》总制片人张小磊对来自暨南大学丁智溢导演的影片《望野此间》的成熟度表示肯定,认为该片展现了新生代电影人的扎实功底。他同时对于青年创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未来能看到他们创作出更加多元、更加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
FIRST影展创始人、导演宋文在点评青年导演张冲的作品《绿色海洋》时,肯定了片中“绿色”意象的巧妙运用以及生活化台词的真实质感,建议导演在诗意的表达之中,融入对社会现实、乡村结构与人物命运的更深思考,从而提升作品的厚度。
在光影碰撞的旅程之中,青创营以扎实的内容与温暖的链接,持续激发青年电影人的创作能量,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
11月1日晚,学员、导师一同前往华南农业大学参加“晚风FUN映”电影之夜活动,一同分享、见证属于青年影人的荣誉,为这段光影之旅定格记忆。
结营仪式上,导师们也表达了对于青年创作者的鼓励与期望。广州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珠江电影集团影视规划部副总监郑炤魁表示:“青年创作者如果将这些激情转化为创作,转化为作品,在作品当中寻找出能够跟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的地方,那这部作品就会成功。”
作为第3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电影周暨第21届广州大学生电影展重要组成部分,青创营由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州市电影家协会共同主办,是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优秀青年电影创作者的培训活动。本次青创营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集中提升,更是一次直通行业核心的成长体验。活动连接校园与产业、创意与市场,为粤港澳大湾区电影生态持续注入新生力量。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金哲华
实习生 韦林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