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晚,广东省教育厅在暨南大学举办《窗外是蓝星》电影主创分享及观影活动,1400余名大中小学生齐聚一堂,共上一堂“影视大思政课”。《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亲临现场,分享创作心得,与全场师生共同开启这场奇幻之旅。

活动现场
一堂覆盖全学段的“影视思政课”
活动现场,暨南大学及其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共同观影,沉浸在《窗外是蓝星》的浩瀚星空。
这不仅是一场观影,更是一堂让广大观众坚定文化自信,高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鲜活的“思政大课”。选用《窗外是蓝星》这部佳作,正是要以航天伟力激发青春梦想,让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这也是广东推进“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以实际举措推动践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同学段的学生对电影有着不同层次的感悟。暨南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学生徐欣妍观影后兴奋地说:“我也想去太空看看地球有多美!”来自暨南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杨婕琪同学则深刻思考着:“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这种差异化的收获,正体现了思政教育分学段、递进式教学的创新实践。
一部太空电影的“中国式浪漫”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而是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亲手拍摄的珍贵记录。”电影导演朱翌冉站在台上,向满场学子分享这部电影的非凡诞生历程。他透露,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期间承担了摄影师工作,用特制8K摄影机捕捉了地球的壮美景象。
电影中令人惊叹的镜头——青藏高原的雪冠、辽东半岛的海岸线、京津冀城市群的璀璨灯火,均出自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之手。朱翌冉讲述了一个感人细节,航天员们每90分钟经历一次昼夜交替,在如此艰苦条件下仍坚持拍摄,只为展现最真实的太空视角。
“最令人动容的是,航天员们自发在太空开展了中国式浪漫的表达。”朱翌冉分享道,叶光富在空间站演奏葫芦丝,翟志刚写书法,王亚平备课“天宫课堂”,这些充满温度的细节都被镜头一一记录,成为影片中打动人心的珍贵瞬间。
在朱翌冉看来,这部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载人航天不再单纯追求“在太空中生存与科研”,而是开始尝试在太空进行艺术创作。他希望这部影片能够激励更多文艺创作者大胆探索,将艺术创作的边界拓展至浩瀚宇宙。
一次笑声与泪水交织的精神洗礼
影片放映过程中,现场氛围随着剧情起伏而波动。当银幕上出现三位航天员以“感觉良好”的幽默对话接力出舱时,礼堂内顿时响起阵阵会心的笑声,师生们被航天员举重若轻的乐观精神所感染。而当王亚平完成中国女性首次舱外行走、航天员在太空中紧紧相拥时,许多观众悄然拭泪,现场弥漫着深深的感动。这种笑声与泪水的交织,成为最生动的思政教材。
导演朱翌冉的真诚分享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太空的距离。面对“拍摄最大挑战”的提问,他坦言太空环境的“不可控性”是最大难点,但正是这种不可控带来了创作的惊喜。他特别提到与航天员三个多小时的深度沟通,不仅是技术指导,更是理念的融合,旨在让“冰冷的太空充满中国人的感情”。这种对人文温度的追求,让在场师生深刻理解了航天事业背后的人文关怀。
“相信不管在哪个年龄段,一定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治愈、渴望、梦想和力量。”朱翌冉的结语道出了影片的核心价值。当灯光亮起,许多学生仍沉浸在震撼中。来自暨南大学物理学专业的研究生陈瑞忠感慨:“这不仅是一场电影,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的厚度与温度。”这场跨越银幕的对话,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在笑声与泪水中完成了传承。
电影结束后,许多学生仍久久不愿离去。暨南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魏伊方分享观后感:“原来地球在太空中看起来这么小,又这么珍贵。我们要像航天员一样,为梦想坚持奋斗。”
作为省内首次实现全学段覆盖的观影实践,本次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成功样本。通过一部电影,联通大中小学课堂,让思政教育焕发出新时代光彩。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金哲华 朱绮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