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关古道到珠江之畔,从客家农舍到潮汕小巷,文明之花在南粤大地次第盛开。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东,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更好占领阵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几年来,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坚定不移加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把精神文明建设抓好抓实,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
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文明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
“我在英国用两年半的时间读完博士学位,为了不做祖国崛起的旁观者,我辞去了甲骨文公司的工作……这就是我的家国梦想和担当。”在华南师范大学青春演播厅,青年教师赵淦森这样讲着“思政课”,学生无不为之动容。华南师大运用互联网及青年所接受的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入青年学生心中。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要多措并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融入到法规制度制定之中,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到实处。
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广东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兴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的热潮,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广东积极投身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狠抓作风建设,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进一步锤炼了党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为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落细落小落实,全省大力推进“六个一”工程——
打造“一城一品牌”,文明广州、创新深圳、敬业佛山、诚信珠海、友善东莞、好人惠州、和谐肇庆、礼仪清远、善美韶关……核心价值观城市品牌不断擦亮。
打造“一行一重点”,匠心企业、六和社区、明礼学校、精诚医院、诚信商圈……行业文明之基不断夯实。
打造“一园一主题”,广州白云山“爱之旅”主题景观线、河源客家古邑家训公园等100个核心价值观特色主题公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造“一地一广告”,“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打造“一节一活动”,以节日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一村一特色”,建设爱心村、孝德村、醒狮文化村、水乡生态旅游村……新农村建设有了新内涵。
协调发展 惠民利民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比翼齐飞,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要之举。
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将为这块物质文明发达的区域注入强劲的动力,为未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上,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粤东西北地区也大力开展文明创建行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今年,中央文明办将完成第五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和复评工作。目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到最后的冲刺阶段。在全省21个地市、57个县(市)中,有18个地市、55个县(市)在全力争创新一届全国和省文明城市。
文明创建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去年5月以来,省文明委先后在东莞、湛江、梅州等地召开6次基层文明创建工作推进会,要求全力打赢文明创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各市将文明创建列为“一把手”工程,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头工作来做,广泛开展文明镇街、文明村居、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工作,促进城乡文明协调发展,以文明创建推动我省精神文明建设上新水平。通过大力推进“五治”,着力解决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突出“治脏”,建设干净整洁美好家园。各地把“干净整洁”作为文明创建首要任务,全面开展城乡清洁卫生大整治,加大城市环卫投入,激活“门前三包”,推进垃圾分类,严格落实处罚措施;农村突出整治“六边”(村边、路边、河边、山边、市场边、农家乐边),积极推进乡村改水、改路、改厕,引导村居群众养成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促使城乡环境卫生发生巨大变化。
突出“治乱”,创造良好公共服务秩序。各地开展六大专项行动,涉及空中线缆、墙面路面、店外经营、卫生保洁、道路破损、绿化美化,重拳整治乱摆乱放、乱搭乱建、乱张乱贴等“六乱”现象,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
突出“治污”,严格污水处理环保责任制。各地普遍实施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一票否决权、严肃问责等机制,坚决打赢治水兴水攻坚战。
突出“治粗”,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各地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城市精细管理。全面推进“智网工程”和“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精细化、法治化,创新运用“云平台”、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突出“治差”,营造更好的生活出行环境。各地打好背街小巷大整治攻坚战,通过基础设施改善、门头店招规范、占道经营治理、交通微循环改造、保洁质量提升五项举措,彻底解决“路不平、水不畅、灯不亮”等问题,整治一条巷,带动一片街。
广东各地发扬“5+2”、“白+黑”连续作战的精神,奏起创文“大合唱”,全省文明创建工作呈现出全面发动、全员行动、全域覆盖的良好态势。通过创文,创造出了优美环境、优质服务,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实现了惠民利民,“虚功实做”,使在人们头脑里的精神文明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
文明风尚 道德滋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向往个个“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
广东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为社会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
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社会诚信氛围日益浓厚;各级道德讲堂遍布城乡基层,用身边故事教育身边人,为居民提供了接受道德教育的便捷途径;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文明引导行动持续开展,让文明成为习惯。
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省注册志愿者超过900万人,志愿服务团体超过5万个,快速增长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刷新广东文明新高度。
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道德实践的榜样。我省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李玉枝、骆抗先、陈如豪、吴清琴……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传遍南粤大地。2013年以来,我省先后涌现出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2名,中国好人205名,南粤楷模26名,广东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40名,广东好人428名。他们是广东万千先进典型模范的代表,共同构筑南粤大地的道德脊梁,成为道德风尚的标杆。
最美广东医生、劳动模范、南粤工匠等各类先进事迹报告团,深入城乡村居,进入各行各业,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南粤的良好社会氛围。
越来越多的人争做好人,关爱好人。全省各地以南粤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为核心,培育了一大批“好人团队”,一同做好事,传播正能量。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关爱好人”基金,帮助好人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处处受到礼遇,进一步凸显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鲜明价值导向。
■短评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30多年来,广东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是辩证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当前,广东全省上下正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为强大动力,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社会文明新风尚,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李强
通讯员 李浩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