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在广州隆重启幕,本次全国文博工作者的学术盛会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
会议期间,各地博物馆逾百位专家学者将云集广州,积极探讨和回应当下博物馆发展中的“热问题”,为博物馆从“爆热”到“常热”,提供学术支撑。
据了解,大会开设四个平行论坛,分别为:博物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考古成果的博物馆转化传播与遗址博物馆建设以及积极应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新挑战。
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为何落地广东
自今年起,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将两年一届,首次举办意义尤为重大。它为何选择落地广东?“答案”就书写在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事业交出的“成绩单”中。
如今,少年儿童爱上博物馆。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广东省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达到584万人次,观众人数居全国第2位,与2022年国庆假期的135万人次相比大幅增长。伴随着“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广东热门文博场馆“一票难求”已成为常态。
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每一个博物馆人的追求。面对热潮,广东各博物馆积极应对:延时开放至夜间、剧本杀、沉浸式研学游、户外音乐会……为应对假日客流高峰,广东博物馆纷纷使出奇招,让博物馆成为许多外地游客的“来粤第一站”。
近年来,广东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努力取得新突破。在博物馆与观众“双向奔赴”的背后,是广东全省博物馆数量的稳步增长,以及博物馆藏品的日益丰富。
截至目前,广东省共备案博物馆383个,其中国有博物馆256个、非国有博物馆127个,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全省文物“家底”更加清晰,博物馆藏品总数259.11万件(套),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其中珍贵文物87042件(套)。
与此同时,广东全省博物馆的质量也与数量同步得到提升。全省共有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82个,其中一级10个、二级30个、三级42个,定级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5月的全国第六次博物馆运行评估(2019-2021年度)中,广东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13家博物馆评估结果同属优秀,这标志着广东省博物馆已经迈入国内一流博物馆行列。
数字技术让博物馆“活”起来
如今走进博物馆,观众时刻可以感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新奇体验。从智能导览、实时交互,到直播“云”游、虚拟观展,VR虚拟现实技术、3D建模技术等数字技术的运用,让游客不断“解锁”打开博物馆的新方式。数字化技术正让博物馆变得“潮”起来。
数字技术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也为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今年5月,历经两年建设后广东博物馆藏品数据库正式投入使用。依托强大的数字技术支撑,该数据库面向广东省内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及全省备案博物馆开放使用,文物主管部门可利用数据库动态掌握区域内文物数量和管理现状。
“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现场。
今年6月,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式揭牌,这标志着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事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坐拥5100平方米实验室,设有各类文物修复室、分析检测室、出水文物保护室和预防性保护室,配备众多的分析检测和文物保护专用设备,成为华南地区名副其实的规模最大、最先进的“文物医院”。
广东各大博物馆都在积极拥抱数字时代,探索数字化技术的常态化运用,进程不断提速。今年9月,广东省博物馆协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专委会将联合大湾区内的各大博物馆,团结和动员博物馆工作者以及一切热心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力量,为广东省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服务。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负责人认为,这标志着广东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是我国文博行业第一次举办的共谋中国博物馆学高质量发展的会议。”广东省博物馆是本次大会的承办单位,馆长肖海明表示,广东省博物馆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把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打造成集学术性、权威性、引领性于一体的国内一流会议,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术理论支撑,共同搭建我国文博事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