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东考古要“下一盘大棋”

2023-10-11 10:10 来源:南方+

  最早的广东人从哪里来?

  早期岭南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起到怎样的重要作用?

  岭南为何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这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答案,将被揭晓。

  为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日前,广东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用12年时间展开对岭南早期人类与文化发展历程的全面溯源,广东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有了清晰“路线图”。

  南方+记者独家采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锁强,以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周繁文。

  为什么探?

  岭南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作用不容忽视

  南方+:广东提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有怎样的必要性?

  刘锁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推进广东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为深入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等问题、全面展示中华文明风采提交广东答卷。

云浮郁南磨刀山遗址

云浮郁南磨刀山遗址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整个先秦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岭南地区有两个现象:一是岭南有自己的文化发展脉络,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这样的宏大历史进程中;二是岭南跟外界持续有多波次、多方向的文化交流:一方面是北向的,吸收来自岭北长江流域、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如彩陶、白陶文化、良渚文化因素的玉礼器等;另一方面是南向的,岭南在东亚早期人群向南扩散和区域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前沿门户的作用。例如青塘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蹲踞葬、定型化生产的陡刃砾石石器、距今17000年左右的早期陶器,佐证岭南或者环南岭地带是旧—新石器过渡阶段新文化出现的一处策源地,之后才向东南亚扩散。

青塘遗址的墓葬遗迹与青塘少女人骨化石

青塘遗址的墓葬遗迹与青塘少女人骨化石

  现有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岭南在东亚地区人类起源与中国远古人类发展历史、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进程、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出现与扩散、史前文化交流与地域文明对话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目前广东的考古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们要通过系统的考古工作,对上述几点更全面地进行研究、阐释、宣传,这不仅对广东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非常重要,更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助力

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洞地点远景

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洞地点远景

  张强禄: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提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持续发展”,像重瓣花朵一样,以中原为中心不断向四周扩散,岭南属于玫瑰花朵最南这一瓣。“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要回答——岭南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怎样融入到中华文明圈,对中华文明起源发展有哪些贡献?

  我个人认为,未来要把早期岭南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建立起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早就完成了序列清晰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但岭南地区新石器到夏商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确立,可能还要再花5—8年时间。与此同时,对粤东、粤北、粤西在这一阶段的时空脉络也要梳理清楚,再进行比较研究。

  周繁文:在我看来,“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要回答:一是最早的人类是怎样来到这里,建立自己的生存机制,形成自己的地域性文化传统。二是岭南是怎样被纳入到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置于中华文明大背景中,岭南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正好处于内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错地带,在文化的特质上兼具向陆性和向海性,但从青铜时代或铁器时代开始,它向陆的一面始终更强,因此才成为后来大一统秦汉帝国的南疆。“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要回答这种向心力如何产生,也就是岭南因何汇入中华文明的主流。三是秦汉时期文献中提到,番禺(广州)是当时天下的几大都会之一,很多中原人早就来到这里经商致富,因此还要回答,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的商业文明精神特质,最早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如何萌发?

  最终,要助力建立中国自身考古学理论的阐释模式。西方考古学有一套对文明的话语体系。要通过“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助力建立中国考古学理论阐释模式——在华夏文明大一统框架下,岭南区域文明的形成发展的肌理,以及最后被纳入主流的过程应如何被阐释。

  探什么?

  破解早期岭南人类演化与文化发展道路等重大课题

  南方+“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重点要探究哪些课题?

  刘锁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题。一是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研究。立足于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系统开展田野考古、年代学、古人类体质特征、古DNA、环境考古及动物考古等研究工作,完善本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年代框架与发展序列,研究岭南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适应模式演进等问题。

青塘遗址发现的螺蛳壳

青塘遗址发现的螺蛳壳

  二是岭南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研究。目前整个岭南地区发现距今1万年前左右的遗址数量比较多,除了青塘遗址,广东还发现英德牛栏洞、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等,研究早期岭南从原始狩猎采集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环境背景、发展路径与机制,深入探讨华南—东南亚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农业起源、现代人扩散等重大问题。

岩山寨遗址

岩山寨遗址

  三是岭南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立足英德岩山寨等重要遗址,系统开展广东境内不同自然地理单元的区域调查、考古发掘,完善广东新石器时代至秦汉之际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该时期岭南聚落形态演变、生业经济与手工业经济,尤其是岭南稻作农业发展、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的生产流通等问题,研究岭南地区与岭北及东南亚乃至南太平洋岛屿地区之间的早期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

  周繁文:“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要破解岭南早期人类如何解决生存问题,如何走向社会复杂化,如何诞生这套协调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一是旧石器时代人类为什么来到这个区域。南方古人类的独特体质特征如何形成,跟自然之间有怎样的共存机制。二是旧—新石器过渡阶段,尤其是早期农业产生以后,岭南形成怎样的社会组织形式?此后又如何产生分配机制和社会分工,走向复杂社会?不同人群之间有怎样的互动关系和协调机制?如良渚遗址莫角山城发掘出几十万斤稻米,但附近没有发现农田遗址,意味着要从百来公里外的农田调用粮食,供给莫角山城的手工业者、神职人员、王族和贵族享用。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是在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段,类似于良渚的阶层分化和社会分工、协调机制有没有可能存在于岭南,如果有,又是什么情况?事实上,我们在石峡文化中已经看到了阶层的分化。

岩山寨遗址出土玉钺

岩山寨遗址出土玉钺

  南方+今年是石峡遗址发掘50周年,它对于早期岭南探源有什么意义?

  张强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石峡遗址的发现“为探索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到秦汉以前的社会文化的发展找到了一把重要的钥匙”。可以说,石峡遗址的地位相当于广东的“仰韶”。石峡遗址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春秋早期,主体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段的第二期遗存,“石峡文化”就是以石峡遗址第二期遗存命名的,目前所见石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就是石峡和岩山寨。从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来看,石峡文化代表了岭南新石器晚期时间段的文化高地,它是当时岭南地区的一个强势文化,对周边区域产生很大影响。

石峡遗址出土的玉琮和陶三足盘

石峡遗址出土的玉琮和陶三足盘

  不过,珠江三角洲地区虽然从陶器、玉石器上明显能看到石峡文化的因素,但在玉石礼器方面至今还没有能与石峡文化比肩的考古发现,墓葬形制也有比较大的差别,看来粤北和珠三角的确是两个文化圈,这两个区域的交流互动过程也是“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重点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磨刀山遗址出土手斧

磨刀山遗址出土手斧

  刘锁强:与石峡文化同时期,岭南还存在一支非常强劲的土著文化,以拍印几何纹饰的矮圈足或圜底陶器为主要文化特征,在粤东、粤北、粤西桂东、珠三角地区广泛分布,比如粤东的虎头埔文化,香港的涌浪文化等。那么,根植于稻作农业经济的石峡文化与可能更多依赖于渔猎采集的岭南土著文化是和平共存,还是先进文化征服土著文化?为何石峡文化后来消亡,印纹硬陶为特征的土著文化延续性、韧劲更强? 印纹硬陶何以成为贯穿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之际的岭南文化基因?破解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中,岭南如何形成自己发展道路并融入多元一体格局中很有意义。

  怎么探?

  联合国内顶尖团队开展多学科研究

  南方+“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将有怎样的实施计划?

  刘锁强:计划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联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珠海市博物馆等省内考古机构,以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国内高水平高校和机构,通过获取比较全面的考古材料,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复原早期岭南文化发展图景。

  大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23—2025年),开展一批区域性、专题性考古调查,寻找新的重点遗址,尤其是大型中心聚落遗址或城址。推动相关课题申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完成一批重要考古资料的整理和报告出版,形成一批重要考古成果;依托考古成果开展公众考古活动,编写科普类读物,推动磨刀山考古遗址公园、马坝人—石峡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工作,推进青塘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和黄埔陂头岭、珠海东澳湾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

青塘遗址人骨化石清理现场

青塘遗址人骨化石清理现场

  第二阶段(2026—2035年),基本完成岭南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梳理工作;通过多学科研究,在远古文化发展、古人类演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路径及机制、先秦聚落形态演变、文明进程中的生业与技术等课题上取得重要成果,厘清岭南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区域的文化交流互动,摸清岭南与东南亚地区的密切联系;系统阐释岭南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贡献、在中华文明对外交流重要地位的历史由来等关键问题。

南方+ 刘子葵 制图

  考古贴士

  磨刀山遗址

  位于广东云浮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该遗址是迄今广东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古文化遗存,将“最早的广东人”的历史向前推至距今60万—80万年,是广东史前考古和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2015年,磨刀山遗址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被列为“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名单之首。

  英德青塘遗址

  位于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是华南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的洞穴遗址。该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曾发现距今约13500年的“青塘少女”人骨化石,距今17000年左右、广东最早的陶器,为研究华南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聚落形态、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区域史前文化的关系等提供重要材料。2022年,被列入“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岩山寨遗址

  位于清远英德青塘镇榄村,大约距今5500年至2500年左右,是目前所见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中心聚落遗址,填补了岭南地区文明起源阶段聚落考古的空白。2021年,岩山寨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22年,被列入“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采写】南方+记者 李培 黄堃媛 见习记者 戴雪晴

  【海报设计】刘玉洁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由之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