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过后的夏天,暴雨一直在粤西徘徊。
在高州等了好几天,就是为了一睹“植物界大熊猫”——野生稻的芳容。终于雨过天晴,高州市某镇的李镇长来电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我陪你一起去看看‘植物界大熊猫’吧。”如果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以及李镇长的陪同,还真的看不了野生稻,那是受严格保护的。
从镇政府出发,沿着村道穿过村庄和小桥, 汽车拐了几个弯就到了一堵高墙外面,只见高墙中间一扇大门洞开。李镇长说,这扇大门平时是铁将军把门的,因为你要来才提前通知负责人开了门。可见“植物界大熊猫”一点也不亚于动物界的大熊猫,保护严密。
进了大门,里边是一片沼泽地,沼泽地长条形分布,原来是一条已经改道的旧河涌,旧河涌里长满了“杂草”,台风吹过后,这些“杂草”还有不少倒伏在水里。
“野生稻在哪?”我正纳闷。
李镇长说,这些看起来像杂草的就是“植物界大熊猫”——野生稻了。
据介绍,野生稻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渐危种,有“植物大熊猫”美誉。高州野生稻属于普通野生稻品种,已有近千年历史。目前在水稻育种方面主要利用野生稻的抗虫、抗病、抗涝等有利基因,培育高产优质栽培稻种子。
2001年,中国科学院普查报告显示,高州市某镇有大片的连片野生稻,主要分布在该镇的五条小河边和浅河床上。为了保护好野生稻资源,高州市利用各级专项资金在该镇分别建设了三个野生稻原位保护区,保护面积达230多亩,切实加强野生稻的保护、监测和利用。这是全国最大的野生稻保护区,是全国普通野生稻面积最大、保护最好、种性最原始的一个区域。
高州野生稻还引起袁隆平院士的关注。
2020年5月9日,袁隆平院士亲自来到高州考察野生稻并为高州野生稻题词:“加强保护高州野生稻,为选育水稻新品种作贡献。”
自高州市野生稻原位保护区成立以来,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曾多次到保护区进行调研,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珍贵的科研样本。
该镇综合事务中心负责管理野生稻的农艺师小杨说,村民群众都很有意识保护它,野生稻对新品种的育种,对国家粮食安全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讲到运用野生稻对新品种的培育,不能不说的三个粤西人,那就是丁颖、陈日胜和张奇信。他们在野生稻的研究方面各有千秋,尤其是丁颖开拓了用野生稻和农家稻杂交出优良品种的先河。
1926年的一天,丁颖在广州东郊发现一株外形和水稻比较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绿苗,经分析确认是野生稻!发现野生稻后,经过大量试验,他首次用野生稻与农家种杂交育成了优良新品种“中山1号”,该品种被推广后历时50年而不衰。此外,丁颖还培育出其他许多优良品种,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品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发现野生稻十年之后,丁颖用印度野生稻与广东农家栽培稻杂交,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一穗多达1400多粒,这项成果当时轰动了东南亚稻作科学界。
丁颖(1888—1964),广东高州人,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农业高等教育先驱。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和华南农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也被业界誉为“中国稻作之父”。
1958年,丁颖筹办并担任首任院长的华南农学院在湛江成立分院,1980年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更名为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现广东海洋大学前身之一)。
海水稻发现人和育种人陈日胜,湛江市人,就是毕业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丁颖院士学生的学生了。
1986年,陈日胜就发现了一种可以抵抗海水盐碱性的野生水稻,并开始了长期的培育工作。2014年,陈日胜培育的“海稻86”得到了原国家农业部的认定。在这期间,经历过资金紧缺、家人的不理解,但他仍不放弃,不怕苦不怕累,百折不挠,最后终于成功了。
每一个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成功都离不开农业科学家的辛勤付出和野生稻“野生基因”的贡献。
讲起野生稻的培育,从小就和野生稻起一成长的张奇信深有体会。
张奇信的家乡——高州市某乡村的河涌里就有野生稻。他说,村民都把这些生长在水里的野生稻叫做“水鬼稻”,上小学时,看到“水鬼稻”在河涌长得茂盛就经常割回家喂牛。后来长大了,尤其是上了南京林业学院学习以及去湛江农业专科学校进修后,回到家乡工作才知道这些“水鬼稻”的宝贵。
从1983年开始,张奇信就痴迷于“水鬼稻”的纯化、杂交、培育新品种的工作。2014年,根据高州野生稻喜欢泡水的特点,他发明了“水上漂浮种植生态修复技术”并在水面试种成功。2024年,他用高州野生稻“水鬼稻”与其他黑稻杂交出来的药食兼用新品种——“籼野黑稻”的品种权申请被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初步审查合格。
张奇信从事“水鬼稻”的研究三十多年,和陈日胜一样经历了千辛万苦。因为别的研究工作可以在办公室搞,唯有水稻育种的研究一定要在田野里,风雨中,历经春夏秋冬,这期间,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无论是丁颖还是陈日胜、张奇信都是一脉相承,都一样始终保持严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咬定野生稻不放松。
如果说丁颖主要是解决了水稻的高产问题,陈日胜则是攻克了海水盐碱地的种植问题,那么,张奇信则是在水稻的药食同源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三个粤西的“谷种佬”都保持了“深入基层、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作为后起之秀的“谷种佬”陈日胜和张奇信继承了丁颖“学农、爱农、务农”的优良传统。
“学农、爱农、务农”是丁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也是他经常对师生进行教育的一句名言,很明显,他这种优良作风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及后辈师生。
张奇信最崇拜的人就是丁颖,他以曾经在丁颖创办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进修过为荣。他也算是丁颖学生的学生了。的确,在粤西,在广东,在中国,谁不知道“谷种佬”丁颖呢?
如今,在南粤大地,在高州,还有无数的“谷种佬”。他们在为天下苍生做稻粱谋。
台风过后的第三天,我应当地“谷种佬”张奇信的邀请来到了他的试验田。一眼望去,他育出来的新品种——籼野黑稻深泡在台风过后的雨水中,稻秆粗壮,青翠碧绿,长势喜人。他的工作室是一座简陋的红砖瓦房,静静地㝉立在田野的中间,傍鱼塘而建,鱼塘的水面上还有十几只鸭子正在悠闲地觅食,嬉水;另一边四野田畴环绕,一望无际,其中种有水稻、黄瓜、花生等,当然也种有他心爱的籼野黑稻。这红砖瓦房似乎是这一片田野的灵魂,有了它,整个田野都有了烟火气,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炊烟起处,生机盎然。
夏天的暖风拂过正在灌浆的稻田,浪纹微动。谁知其中几多品种,流淌着野生稻的血液?这千年的野生稻基因,在粤西的泥土里,默默续写着人类生存的史诗。
撰文: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