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明刑弼教”,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2023-12-08 21:18 来源:南方网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省委政法委联合南方网推出《“典”亮法治文化》栏目,生动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故事,推动法治文化与广东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融合发展,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典故:

  “明刑弼教”最早出自《尚书·大禹谟》,该篇中记载,禹帝对皋陶说道:“你掌管着国家的刑狱之事,以五刑作为辅助,教化民众懂得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伦理道德,这才是治理国家之道。”后世将这句话归纳为“明刑弼教”。古代的“刑”不仅指刑罚,也指法律,因此“明刑弼教”的意思是以法律晓谕民众,辅助教化。

  “明刑弼教”的司法理念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广受认同,常常用于裁判文书的说理。《名公书判清明集》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宋代时,有一个名叫邹应龙的人因扭断兄长的手臂、打落兄长的牙齿而被状告。后来,其兄长担心母亲难过,想要撤回诉讼。负责裁判的司法官员认为,尽管原告不打算再追究,官府仍应当对邹应龙的行为予以处罚,以示惩戒,并在裁判文书中写道:“家庭内部恩情重于道义,这是兄弟间至深的情感使然;但官府应当以刑罚来辅助教化,这是朝廷制定的国法。两者都不可以偏废。”

  点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政法机关要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参考资料:

  《尚书》| 团结出版社

  《名公书判清明集改释》| 法律出版社

  作者:何天然

  来源:广东政法微信公众号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由之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