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评纪录片《无尽攀登》| 文艺观

2022-01-10 12:54 来源:南方日报

  【编者按】

  26岁时入选国家登山队攀登珠峰,27岁时因冻伤双腿截肢,此后40多年克服病痛折磨一直坚持训练,靠一双假肢5次冲击珠峰之巅,最终在69岁时成功登顶……纪录片《无尽攀登》上映后,“中国无腿登上珠峰第一人”夏伯渝老人的故事震撼了无数观众,引发好评如潮。关于该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以及近年来国内体育题材影视创作的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郑子恒在影评中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郑子恒

  藏语中的“珠穆”意为女神,成功、失败、放弃或是死亡,珠穆朗玛峰给予挑战者的回答始终冷酷而直接。然而,注定有不愿服输的人,以凡人之躯跨越崇山峻岭,深入无人之境,一次次以奇迹和壮举,证明人类意志的伟大。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

  纪录片《无尽攀登》是近年来国内体育题材纪录电影在大银幕上完成的一次重要突破。该片讲述了69岁的残疾登山者夏伯渝老人用假肢登上珠峰峰顶的故事。影片用粗粝质朴的镜头,记录了主人公双腿截肢之后,40多年如一日矢志登顶的勇气和决心,也让久居城市的观众近距离地体会到了珠峰的冷峻和壮美。

  勇攀先锋,挑战高处,这一行为本身就包含极具冲击力的视听元素。自2019年,《徒手攀岩》斩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之后,有关户外运动的公众讨论度迅速升温。2020年,奥地利推出纪录片大作《K2:征服死亡峰》,影片带领观众走近史上首位完成代号K2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无供氧登顶滑降的波兰登山滑雪运动员安杰伊·巴吉尔,披露了这一非凡成就背后险象环生的全过程。2021年,由流媒体巨头网飞(Netflix)出品的纪录电影《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可能》通过登山者尼玛尔·普贾的视角,讲述了他在7个月内连续登顶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惊险故事。

  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当下,人们开始越发关注内在的精神诉求,“攀登”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意味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姿态。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在当今世界的跨文化交往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正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所倡导的那样,疫情的绵延造成了人们交往的阻隔和焦虑情绪的困扰,而体育运动不仅能有效激发人们的斗志,也有助于跨越意识形态藩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天的体育精神,不再仅仅是奖牌数量,更超越了对“胜利”的追逐。它更包含着人类冲破逆境的勇气,以及超越过去、迈向未来的信心。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核心价值观,成为指导当下影视艺术发展的核心宗旨之一。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也是国家和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体育题材佳作在银幕上不断涌现:剧情片方面,陈可辛导演的《夺冠》让今天的人们重新认识女排精神,创造了国内体育题材电影的新高度;纪录片方面,许慧晶导演的《棒!少年》记录了一群平凡男孩的棒球梦想,他们在困境之中的振臂高挥也唤起了观众久违的热血和梦想;电视纪录片方面,2020年由央视纪录出品的《无畏的旅行》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户外运动,主角们以马拉松、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越野等不同方式,踏上探索自然和历史旅程。

  作为一部院线纪录片,《无尽攀登》并未过多依靠剪辑等人工手段,营造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也没有选择借用风光大片似的“视觉糖霜”吸引观众眼球。不同于常规登山影片对航拍的大规模使用,《无尽攀登》采用了实际跟拍这一难度更高、容错率更低的方式记录夏伯渝的攀登过程。尽管从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视觉美感,但主人公对登山运动的热爱、对圆梦的渴望,以及真实生活的烟火气息,也因这种朴实的呈现手法得以平衡和保留。

  纪实美学和戏剧美学作为两大支柱性的美学思潮,见证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无尽攀登》从视听语言和叙事方式上兼顾了真实性和审美性,也体现了近年来国产纪录电影中不断成长的作者化倾向。登山过程中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险瞬间,被创作者以一种温柔的、人性的方式加以处理。这种极为克制的表达方式淡化了真实攀登的残酷性,却体现了创作者对主人公攀登这一行为的哲理性思考。正如夏伯渝的儿子登平所说,父亲在“浅蓝的冰晶和粉色的山”中不断向上,对登山者而言,登顶的意义并非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与自己和世界真正的和解。

  纪录片中对高山的攀登和探索,展现人类非凡的决心和毅力,也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了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知和建构。据统计,1956—2020年间,我国共生产以高山探险为呈现主题的纪录片26部,相比于历史、文化等题材来说数量虽不算多,却贯穿了我国整个纪录片发展史。早期的纪录电影将登山运动描述为一种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爱国创举,中国登山队队员们的胜利,被寄予了民族的复兴和崛起的厚望。千禧年以后的纪录片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集体之中的每一个个体,登山的意义逐渐倾向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问和探寻。伴随着时代发展,纪录片创作主体、叙事视角和创作观念几经变迁,显示出对社会历史更丰富的呈现和更深入的思考,而这一趋势的现实土壤,正是当代中国日渐开放的价值取向和更加多元的文化认同。

  当人们望向高耸的山顶,巨大的压迫感袭来,但只要向往和希望尚存,内心的攀登便已经开始。正如《纽约时报》对《徒手攀岩》的评价所说:“电影的主题不仅关乎攀岩,更关乎生活。它是献给每一位相信人类远未达到成就极限的人的非凡礼物。”只有近距离感受过身体的极限,与死神擦身,才能最真切地体会到生之希望和生之价值。当梦想被庸碌的日常所淹没,当“诗和远方”逐渐被现实磨平,有人选择退缩甚至“躺平”,有人试图走捷径,而《无尽攀登》却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属于勇者的人生态度:始终仰望高峰,拥抱苦难,不惧挑战,用一生的奋斗去践行一个无悔的梦想。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本文发表于2022年1月4日南方日报“文艺评论”版)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