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隐于闹市中的小众博物馆③|一水同舟!千年古村里的龙舟文化展览馆

2023-06-22 10:54 来源:南方网 周存

  卷首语:

  除了一些大型博物馆外,在闹市之中,还藏着各种各样的小众博物馆。它们就像城市中的一个个小型装置,无论你是偶尔路过,心血来潮想要探寻一番,又或者是按图索骥,像寻宝游戏一样抵达后解锁更多信息,这些小众博物馆正因为它的“小而精”,能够带给不同类型的参观者同样的惊奇。

  我们的“隐于闹市中的小众博物馆”系列报道,将持续且详细地呈现广东那些低调但又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同时,我们的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露天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的意义或许在于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时刻保持好奇力和学习力,用一个博物馆参观者的心态,去发现城市,感受历史。

  在岭南,赛龙舟也称为扒龙舟。每逢佳节来临,各地就会上演一番赛龙夺锦的热闹场面,特别是今年,沉寂了三年的龙舟活动更是热闹空前,河道两岸人山人海的群众,让这项民俗活动再次焕发了生机。

  广州车陂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始建于唐,兴于宋,紧邻珠江,村内有龙溪长流。作为广府地区的水乡之一,车陂龙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据介绍,该村有史可考的龙舟记载至少150余年,是广府龙舟文化的典型代表。

  而在广州车陂村的社区里,还有一座由村民捐建的“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它也是广州首个以龙舟文化为核心的非遗文化传承保育文化展览馆。恰逢端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社区里的展览馆,一睹究竟!

龙舟文化展览馆正门。

“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正门。

  缘起:

  凝聚乡情,村民自发捐赠展览馆

  在龙舟文化展览馆,记者遇到了广州市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的潘穗莎,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龙舟文化传承工作。

  她介绍道,这座龙舟文化展览馆是从2016年开始由车陂村委会自发筹建,初衷是希望最大限度地把乡愁、乡情通过龙舟文化展览馆这样一个空间凝聚起来。“这与车陂人浓厚的龙舟情结不谋而合。龙舟作为车陂人的符号,当初建龙舟展览馆这样的大事,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

  经过两年的筹备建设,2018年12月18日,“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终于落成,正式对外开放。

展馆内部。

展馆内部。

龙舟文化展览馆展品,龙舟摆件。

展品龙舟摆件。

展品龙舟算盘。

展品龙舟算盘。

  歌颂车陂龙舟文化的《车陂赋》,龙船会捐赠的清末民初的龙船鼓,龙舟制作大师用过的制作工具,非遗传承人制作的“纸通公仔”,来自一个多世纪前的龙舟比赛报纸,一幅幅与龙舟有关的画作……辗转在龙舟文化展馆内,都是和龙舟文化有关的藏品。

捐赠展品大鼓。

展品龙船鼓。

船会捐赠的船桨。

船会捐赠的船桨。

展馆展品,关于龙舟的老报纸。

展馆展品,关于龙舟的老报纸。

  目前,龙舟文化展览馆内藏品超过800件。潘穗莎表示,展馆里的展品基本上是由车陂村民和村内各个龙船会捐赠。“当时一听说建展览馆,很多村民们就主动捐赠。”这一件件龙舟藏品汇聚着全村的力量,展馆也成为凝聚村民的心血、诉说历史故事的百科全书式“博物馆”。

《一水同舟》水墨画。

《一水同舟》水墨画。

  在众多藏品里,《一水同舟》水墨画引人注目。它长约4.5米,高约2米。潘穗莎表示,这幅作品是由苏格硕等八位车陂本土艺术家联手,通过儿时记忆和长辈们口耳相传的内容,用时两个多月,集体创作而成。该幅画作呈现的内容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车陂招景日的盛况:炮竹声声,龙船齐聚,热闹似过年。

  据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车陂龙舟文化展览馆占地约1500平方米,溯源龙舟文化,以车陂宗祠和龙舟为主题,在这里,观众能了解到车陂宗祠文化介绍、龙舟文化传统习俗、龙船制作工艺流程、龙船组成部分介绍、车陂的传统民俗活动、车陂招景与龙船饭现场重现等内容。“龙舟文化展览馆,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村史馆。”潘穗莎评价。

  传承:

  唤醒记忆,感受民俗活动中的龙舟魅力

展馆展品。

展馆展品。

  在岭南地区,龙舟活动与宗祠文化息息相关。一直以来,祠堂在古代中国乡土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走进展览馆,我们能看到车陂村祠堂文化和龙船协会的介绍。目前,有近30座祠堂庙宇分布在车陂村内,车陂村里形成的大小氏族有几十个,其中人口占比多的是郝、黄、简、黎、梁、马、麦、苏、王等九大氏族,他们在车陂村都有自己的祠堂,历史悠久,不乏盛名。

  “这九大姓氏又按照自己的姓氏名字组建了12个龙舟协会(也叫龙船会),每到端午,12个龙船会就分别代表各自的姓氏宗族参加龙舟比赛,为家族争取荣誉。”潘穗莎说。

龙船模型。

约15米长的龙船模型。

  在展览馆中央位置,摆放着一艘按照实体传统龙舟1:1比例还原的龙船模型,长约15米。船身为杉木,船上配有旗帜、长幡、罗伞、神龛等装饰,船上还放置了12个龙船会捐赠的船桨,象征着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

  目前全村有超过50艘传统龙舟,数量居于广州自然村之冠。其中1868年由苏轼后裔建造的龙船“东坡号”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是广州最古老保存的最好的龙舟之一,也代表着车陂龙舟文化的缩影。

  车陂村的龙舟活动保留了传统的起龙、采青、赛龙、藏龙、散龙等传统步骤,以斗标(竞赛)、招景(趁景)、吃龙船饭等形式进行。2017年,车陂龙舟还被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舟竞渡摄影作品。

龙舟竞渡摄影作品。

  “未踏车陂龙船地,莫提睇过龙船景。”相比刺激、“狂飙”的龙舟竞渡,车陂龙船景也是龙舟活动的一大看点。广府龙舟文化中,向兄弟村发出邀约,叫做“招景”,需要手写红纸黑字的龙舟柬,发给兄弟村;兄弟村收到邀请赴约,也会写一封回柬,称为“应景”。在龙船景当日,受邀村子拿着龙舟柬,派龙舟前往,叫做“趁景”(会景)。

展馆现场,“招景”摄影作品。

车陂“招景”摄影作品。

  车陂龙船景有着超过三百年的历史,在清朝乾隆时期被指定为官景,约定成俗至今,每到农历五月初三,便是车陂招景日,是广州现在最大的龙船景。在旧时,还会从招景日当晚连续三天唱粤剧,让老百姓一起欢乐。

在祠堂举办龙船饭。

在祠堂举办龙船饭。

龙船饭。

龙船饭。中间菜品为龙船丁。

  有了龙船景,当然还有龙舟饭。在展馆内,一桌龙舟饭模型,造型逼真,色泽鲜亮。据了解,龙舟节庆期间,从起龙到最后藏龙仪式结束,可以吃到好几次龙舟饭。在招景日当天的龙舟饭称为“九大簋”,当然不止九道菜,而是十几道,这里是指饭菜丰盛,规格高。龙舟饭里鸡鸭鱼肉都不缺少,其中还有两道传统的意头菜:龙船丁和脆皮金猪。龙船丁,寓意人丁兴旺;脆皮金猪,红皮赤壮,寓意好,每年车陂龙舟竞渡,还会以赤皮金猪作为纪念奖品。

展品龙船饭。

展品龙船饭。

《龙船饭》画作。

《龙船饭》画作。

  创新:

  不断尝试,让龙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龙舟文化传承历史久远,至今仍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人山人海的观众观看竞渡比赛,点燃了龙舟文化的激情。随着与现代生活不断地碰撞与融合,龙舟文化也在传承中焕发着不同的新机。

  “龙形船,溯其远,华夏盛事佳风同愿共存。绵绵不息挥舞走向新时代……”在展馆的展示大屏上,循环播放着《一水同舟》MV。这首MV歌曲由广东新生代歌手梁山山主唱,由广东省粤剧非遗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非凡演绎粤剧部分,把两大非遗文化“龙舟”和“粤剧”巧妙融合。

龙舟文创产品展示。

龙舟文创产品展示。

文创产品。

展馆内文创产品。

  龙舟文化展览馆内,还有一处龙舟文创展示区,展示了各种龙舟文创产品,模型手办、美食礼品、日常周边产品……龙舟文创产品颇有意思,通过融入现代流行元素,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目光,让龙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创新。

  潘穗莎表示,除了端午节庆举办各种民俗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展览馆和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也在努力尝试不同的龙舟文化表现形式。

  比如,当你在展馆里浏览时,如果仔细观看的话,你会发现一些展示窗内会有二维码。潘穗莎告诉我们,这些是展览馆与外部合作制作的云游展馆项目,游客可以扫描二维码进入云端开始实景浏览。目前,全景地图中,观众除了可以看到龙舟文化展览馆的各部分内容,还可以一键云观看车陂村内十几个宗祠的样貌,深入了解车陂的历史文化。

  不仅有云展览,还有龙舟微电影。2021年,广州市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联合本土青年剧团共同创作了“龙舟剧·微电影版”《龙舟最有戏》,讲述关于龙舟、亲情和广府文化的温情故事,旨在通过平凡家庭的家长里短和车陂父老乡亲的独特时代经历,立体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广州车陂龙舟非遗传承人苏应昌还参与了该微电影拍摄。苏应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很乐意尝试各种创新的形式,微电影能让广州年轻人有更多渠道去接触和了解传统龙舟文化。”

  潘穗莎告诉记者,车陂还与广州大剧院协作,创作人员在车陂村采风一年多时间,推出大型舞剧《龙舟》。“我们一直都在通过不同途径,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出来,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

  有人说,龙舟是留住广府人乡愁的载体,车陂龙舟文化展览馆是创新传统民俗文化的结晶,还是留住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储存器。

  作为文化展示空间,“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或许不算大,但它做得很好,它不仅承载了车陂人的一方水土记忆,也承载了岭南地区众多人同根同源的文化记忆。

  相信未来这座龙舟文化展览馆也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凝聚众人的力量,不断挖掘龙舟文化内涵,在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正值端午假期,市民朋友如果想看看龙舟文化,搜索微信公众号“车陂同舟”预约了解吧!

车陂村参加龙舟比赛的获奖奖杯。

车陂村参加龙舟比赛的获奖奖杯。

  地点:

  广州市天河区旭景西街东尚明苑

  时间:

  周二、周五 10:00-12:00  15: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文字/脚本 周存

  设计:陈伟红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