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世界语态”下的中国叙事

——Discovery探索频道中国题材纪实影像中的中国形象解析[1]

2022-06-13 15:41 来源:粤海风 蔡雨璇

摘要  ABSTRACT 


影像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塑造与传播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文章以Discovery探索频道[2] 近五年来生产的一系列中国题材纪实影像为对象,对其描绘的中国形象进行考察和解析。通过建构多元空间话语、故事化叙事、突破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探索频道从政治、人民、文化的维度展现了兼具时代特征与现代性的“理想化”中国形象。秉持“非西方国际化视角”的叙事立场,探索频道采用联合话语机制与本土化的创作模式经营中国题材的影像内容,运用包含娱乐元素调度、第一人称专家主持人视角、中英双语模式在内的“世界语态”讲述中国故事,为当代中西媒体的中国叙事提供了具有启示意义的示范。

中国形象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它是流动的,紧随时代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而国际传播工作则是向世界全景式展示中国形象的具体方式和过程。习近平主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3] 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将中国叙事放入世界体系并进行融合则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要求。这要求我们将本土叙事语态放进世界体系,将“中国叙事”与“世界议题”相统一,使用世界人民能够理解的语态表达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4] 随着中国快速地发展与崛起,世界也希望对中国有更深入的认识。纪录片[5] 以记录真实事件为创作核心,具有反映现实、纪录历史、舆论宣传和社会建构的功能[6] 与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属性。近年来有着越来越多以“中国故事”为题材,以“中国叙事”为基础,传递积极、正面国家形象,承载中华文化深意的纪录片作品诞生并进入国际传播渠道,向世界展示崭新的中国形象。

随着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出去”,“中国叙事”与世界有了深入连接,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需要全新的“世界语态”以及融通中外的新的语言与新的话语体系。在纪实影像创作上学习西方经验并拓展中西合作模式能够助力中国题材纪录作品的国际传播,全球纪录片的国际合制经验也为“中国叙事”与“世界语态”的结合带来新的思路。以Discovery探索频道(以下简称探索频道)为例,它是一个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输出超8000小时原创纪实内容的国际化影视平台。在“用世界的语态,说好中国故事”理念的引领下,其集团近年与中国本土公司及团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出品制作了《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中国愿景》《功夫学徒》《极境》《香港请回答》《中国美》《决胜荒野之华夏秘境》等一系列中国题材纪实作品,并在海内外产生极大的反响。

本文以探索频道近五年与中国合制的中国题材纪实影像作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提炼出作品中的中国形象,通过解析其特点、建构方式,总结影像中的“中国叙事”特色,解构其中的“世界语态”,剖析它讲述的中国故事为何能够同时被中西方观众所接受的原因。

 一、探索频道中的中国题材与中国形象 

形象是一种语言,形象通过内容去表达、呈现国家社会现实,从现实出发进行定位。[7] 而对中国形象的定位同时也是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笔者从探索频道中国题材纪实作品出发,结合其叙事特点,从“政治”“人民”“文化”三个维度,提炼其影像中对中国形象的“定位”与展示。

(一)多元话语空间下“执政为民”的政治形象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提出的概念,是指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表达空间。而将“公共领域”概念延伸至纪录片领域,则表现为多元话语空间的建构。[8] 以探索频道政治类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以下简称《习近平治国方略》)为例,影片将生活中平凡个体、研究中国问题的顶尖学者、专家等业内业外人士汇聚在一起,完成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以解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治国理念与方略。

探索频道中的中国政治形象一般围绕中国政策及政策所带来的重要影响进行描绘。《习近平治国方略》共分三集,系统阐释了习近平主席“人民情怀”“大国治理”“合作共赢”三大治国方略。其在中国政策的介绍上特别突出政府与人民的关系,集中展示中国政府“执政为民”的政治形象。《习近平治国方略》“人民情怀”主题内容被放在了首集,全片围绕习近平主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聚焦中国民生领域。片子从三位专业背景各异的国际青年主持人的视角切入,融入多个他们深入中国进行生活体验的小故事并结合国内外专家的阐释及民众真实的日常生活,具体阐释了中国政府精准扶贫、医改、教育、高铁建设等为民政策。以房屋改造问题为例,影片以浙江东梓关村房屋改造为例,展现了中国政府为保障民众“居者有其屋”所做的努力。东梓关村村民王玉花及家人、英国作家兼学者马丁·雅克、时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及建筑设计师兼主持人丹尼·福特在影片中构成“多元话语空间”,以展现东梓关村民众在政府的帮助下有了新的居住环境,过上了新的生活。村民在镜头面前对政府的真诚感恩与主持人在观摩体验中对房屋规划与设计的连连称赞,真实而极具感染力地呈现了中国政府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形象。

(二)故事化叙事中“平凡勤奋”的人民形象

与我国纪录片长期以来刻板说教式叙事不同,纪录片中的“故事化”叙事模式是指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去“讲故事”。不同于简单罗列“出镜”人物,将人物进行故事化处理是故事化叙事中的一重要表现。

“平凡的中国人其实是中国最真实的一面。”[9] 探索频道对中国人民形象的构建通常通过普通人的故事讲述进行。《习近平治国方略》虽然是一部以“大人物”为核心的作品,却也大量讲述了平凡小人物的故事。例如湖南十八洞村中在精准扶贫政策引导下通过种植猕猴桃实现“脱贫”的石爬砖老奶奶,浙江下堡村紧随时下技术发展的潮流带领村民走“电商之路”共同致富的娄大姐。《变化中的中国》则以国人“甘于平庸,敢于做梦”的精神为核心,选择教师、警察、医生、外卖小哥这样的普通人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在影片中相互穿插去讲述他们的梦想与奋斗。《战疫启示录》是一部展示中国科学抗疫工作的纪实作品,在叙事中除了以国际专家、国内顶尖医疗团队的视角作为主要线索,更是特别加入一条由平凡人构成的副线线索,纪录下外卖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医护人员这些普通人在武汉疫情封锁期间的经历,以及他们为抗疫工作所做的贡献,体现节目内容的深厚人文关怀。

纪录片《战疫启示录》剧照

(三)突破二元对立后“跨界融合”的文化形象

“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意在突出鲜明的对比,在文化形象建构中通常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比,或是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的差异及对立。探索频道影像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则以“融合”为关键词,突破了以往“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融合”首先指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融合。在《中国美》中,现代艺术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对古典艺术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展示艺术家对古典艺术进行现代化创作的具体过程;而文化类节目《与古为友》则采用“老人+青年”的嘉宾搭配组合,将中国古诗、功夫、设计、国画、美食、建筑这些传统文化与当下年轻人的流行文化结合在一起,运用跨界思维将中华传统与现代文化串连起来。

与此同时,探索频道还将中华文化放入世界坐标,将西方与中国的文化视野进行融合。这具体体现在参与文化类节目录制的嘉宾,通常自带一定的西方视角。例如,《与古为友》青年组嘉宾余衍林就是一名在美国长大的华裔舞者,他回到中国接触到本土的功夫,在领悟了咏春拳的魅力后创作出具有咏春拳精髓的舞蹈;《中国美》中出现的艺术家徐冰也在美国有很长时间的生活经历,回到中国定居后积极思考如何将东西方艺术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宋体化”英文字母书法。

纪录片《中国美》海报。来源:豆瓣

 二、探索频道中的中国形象的时代感建构与现代性表达 

探索频道中的中国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叙事的题材、内容、人物及传播方式的选择上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在文本形象与叙事背后则体现了现代性表达的特征。

(一)时代感的建构

1. 题材紧随时代的焦点

探索频道在中国故事的题材选择上相对全面,既有从文化、历史、美食等角度出发的“软选题”,也有涉及国家政治、社会体制、政策的“硬选题”。无论是“硬选题”还是“软选题”,它们都紧密结合了中国新时代下的焦点问题。《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大国愿景》是2019年探索频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献礼片”。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同时也是中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紧扣“脱贫攻坚”“抗击疫情”主题,探索频道分别推出《功夫学徒之走读中国》《新冠肺炎:与魔鬼共舞》《战疫启示录》等纪实节目。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探索频道还推出了《勇敢者的征程》,以探险视角重新展示长征历程的意义。

2. 内容紧扣时代的主题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影片从比亚迪汽车厂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及运用,长江沿岸地区污水治理案例,上海自贸试验区船舶行业的介绍等充满细节的事例去阐释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大国愿景》更是以“中国创造”为主题,展示诸如植物带电栽培、沙漠种植、3D打印人体器官等中国创造的“黑”科技,呈现新技术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与其在环保节能上发挥的作用。同时还加入人文关怀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当下最热的人工智能养老及残疾人康复技术,呈现出新时代下新技术带给国民的生活新风貌。

3. 人物体现时代的气息

探索频道中国题材的人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比如在《变化中的中国》与《功夫学徒之走读中国》中出现的外卖员、火箭公司老板与网红主播,这些人物的职业都产生于新的时代。新时代产生新的观念,以《中国愿景》与《香港请回答》中出现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代表为例,他们都是只为自己打工的年轻人,他们的创业经历可以折射出中国新一代青年普遍的价值观念——独立自主,为自己而活,集中体现了当下中国年轻人敢于突破的时代精神。

4. 传播紧随时代的潮流

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及普及,我们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探索频道利用大数据与算法分析进行内容精准投放与运营,并与我国各大数字内容平台建立合作关系。以哔哩哔哩(B站)为例,它是探索频道依据大数据和算法挑选出来的合作对象。截至2019年探索频道已将145部纪录片,共200小时的独家内容投放到B站。而在数字化时代短视频的潮流下,探索频道在视频形式上不断尝试创新,将长视频内容碎片化、社交化,推出数字化短视频产品“D-TECTIVE超脑D公社”,将原本已有的节目进行拆分、重新创作,例如目前已在优酷播出的“野外生存指南”系列短视频内容。[10]

(二)现代性的表达

1. 中国发展的现代性

王一川先生曾经说道:“中国现代性属于后发型现代性,在裂变中对于全球和自我的重新定位。”[11] 中国的现代性区分于西方的现代性,而王一川的“后发型现代性”是指在西方现代性基础上中国发展的现代性。谈论影像中呈现的现代性离不开时代的背景。过去我们对现代性的表述,多以西方作为标杆展示“西方的现代性”,比如我们将穿西服、喝咖啡、打网球这类西式生活搬入影视作品中,并称之为现代化生活。今日,随着人类进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及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现代性”开始吸引世界人民的目光,特别是随着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移动支付、高铁、共享单车、网络购物的问世。如今西方人把中国这类新兴的发明、生活方式放入其影像中,将其定义为现代性的具体体现,扭转过去我们对现代性在影像中表现的固有认识。

探索频道中中国发展的现代性体现在中国城市故事的讲述与现代化生活、生产方式的展现上。城市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在影像中带有原生的浓厚“现代”气息。探索频道的镜头里,城市可以是贯穿多部作品的故事背景,如《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愿景》《变化中的中国》中出现了大量“北上广深”的都市空镜头,描绘出中国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发展;也可以成为故事的主角,像《奇妙之城》中对重庆、西安、克拉玛依、厦门、青岛、贵阳这六座城市及其魅力的详细描绘。在现代化生活、生产的展现上,探索频道以中国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重点展示机器人在中国人生活、生产中各个场景的大量运用。正如《习近平治国方略》中主持人丹尼·福斯特说的,从前纪实影像对中国工业生产的拍摄多以流水线上劳作的工人为主,如今镜头中已是“空无一人”,取而代之的是全机械化生产与机器人劳动。

纪录片《奇妙之城》海报。图源:豆瓣

2. 生活体验的现代性

人是现代化生活的体验者,也是现代性的主导者。“体验”在这里的概念,是指实在的个体对自身现实生存状态的深层体察或反思,涉及人的日常生活、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方方面面。[12] 探索频道中对中国现代生活的体验描绘一般从西方人的视角出发,展示的是西方人对中国现代化生活的体验。例如在《运行中国》等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外国人在中国购物使用扫码移动支付的体验;如《功夫学徒》中从外国视角出发,记录下他们投身于领先的创新行业和产业的新鲜体验;《战疫启示录》中体验新技术在抗疫工作中的大量使用。这些全新的生活体验起源于中国,超越了以往的西方经验,反映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卓越成果,西方人对新式中国生活的认可。

 三、探索频道中“理想化”中国形象的建构策略 

在西方视域中,中国形象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正向的、理想化的形象,另一种是负向的、妖魔化的形象,第三种则是双向矛盾型的形象。[13] 作为西方媒体,探索频道对中国形象的呈现显然属于第一种,在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上积极向中方靠拢,这与过去及当下许多西方媒体有着很大的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其本土化制作模式下的话语机制;二是其独特的“非西方国际视角”。

(一)本土化制作模式下的话语机制与话语权让渡

中国形象,既可以是外国人以“他者”视野创造的,也可以来自中国人对自己的想象。[14] 在影片制作模式上,探索频道多采取本土化团队制作的模式,以共同投资、共同拍摄、共享人才的合拍方式进行。这使得探索频道中的中国形象既出自“他者”的创造,也带有自己的想象,同时也为中国形象与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传播带来了“联合话语机制”。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话语是一种信息与权力的表现。过去中西国力悬殊,西方媒体在中国叙事方面采用“独立话语机制”,秉持“话语霸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的崛起,中西方在话语权上的较量出现了变化。在近年的影视创作中,中方通过联合出品、共同投资制作的方式换取了更多的话语权。[15] 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通过与探索频道的合作,以“中国题材,国际之作”的思维方式,打破了原先西方媒体“独立话语机制”的生态,通过合拍合作建立了中西方联合的话语机制,实现了话语权的“让渡”。有学者提出,新时代的纪录片发展中,大众话语权、精英话语权、政治话语权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16] 而在探索频道近年来的影像中,可以看到中方在政治话语权上有明显的提高,多部作品由中宣部、国新办冠名出品。中国方面在其中的参与甚至是主导,也是本土化制作中实现话语权“让渡”的一大表现。

(二)“外聚焦”下的“非西方国际视角”

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对文本叙事提出三种视角: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分别代表了全知视角叙事、人物自身视角叙事、以及旁观者视角叙事。探索频道在纪录片叙事中提出了“非西方国际视角”(Non-Wester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进行叙事。

我们对“非西方国际视角”进行解构,它首先是指“外聚焦”的叙事视角下抽离自身主观意识形态的高度客观冷静。一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媒体,出于其固有偏见,对“异己”意识形态的恐惧及“被赶超”的焦虑,常常质疑、扭曲、甚至妖魔化中国形象,在中国题材的叙事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以较为敏感的“香港问题”题材作品为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及《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对此呈现的内容高度扭曲、偏离事实。探索频道就同一题材推出纪录片《香港请回答》,将世界瞩目的相关问题细分成“香港作为昔日东方之珠为何会出现尖锐的社会对立?”“香港各界青年如何看待今日之家园?”“面临瓶颈的港岛未来的发展路径在何方?”三大问题,并以此作为主题,穿插对来自香港普通市民、建制派人士、参与游行的示威者、国际中国专家的全面采访,不带任何主观评判,秉持“他者”视角,只通过声音与画面进行内容呈现,保持高度理性。[17]

“非西方国际视角”还包含国际化的全球视野。以探索频道疫情题材作品为例,不同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大肆渲染武汉是新冠病毒的发源地,甚至炮制假新闻抹黑中国形象,探索频道出于国际媒体自身的使命感和对公众的信用感[18],在《战“疫”启示录》中以比尔·盖茨演讲中的病毒威胁论预言作为开头,展示了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最新技术在抗击新冠病毒中的使用,并邀请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为代表的世界级专家加入,代表探索频道的国际化视野对中国抗疫工作进行点评,展示出让全球观众信服的权威视角。

 四、探索频道中国题材与中国形象中的“世界语态” 

“用世界的语态,说好中国故事”(Made in China for the World),用全球观众能理解的思维方式进行阐述是探索频道在中国故事内容制作上的理念,而这放在我国纪录片产业语境下指的则是纪录片的国际化叙事技巧。

(一)娱乐元素的运用

1. 真人秀式的节目模式

真人秀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广泛的受众群体。将纪录片与真人秀两种不同的节目形式融合、变革,形成了时下火热的纪实类真人秀,或是更贴切地叫作“真人体验式纪录片”。通过借助真人秀的节目形式去呈现纪实内容,既给予了娱乐元素“用武之地”,又不失体现纪录片艺术化呈现真实事物的本质。[19]

《功夫学徒之走读中国》就是一部借以娱乐真人秀的节目模式介绍中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纪实性娱乐节目。节目在“纪实”部分的表达上采用的是全纪实跟踪摄影及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青年走遍中国“八省九地”[20] 乡村并考察其特色经济产业的旅途。

在节目模式上,该节目参考借鉴了美国知名真人秀《学徒》,设计了贯穿全季的淘汰制比赛。“比赛”的节目模式帮助节目构建“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完整故事结构,并营造出紧张的竞争氛围,带来未知的悬念。这为纪实故事在真实发生的基础上带来了冲突与戏剧性,达到娱乐的效果。

2. 明星的加盟

明星加盟是探索频道讲述中国故事常常运用的另一种娱乐元素。在中国版《家有恶猫》的节目中,节目组邀请了著名艺人谢霆锋的加入;在《奇妙之城》中,肖战、白宇、许魏洲、吴磊、王晓晨、周深这六位明星都是其常驻嘉宾;《勇敢者征程》则邀请了钟汉良、窦骁、张馨予、焉栩嘉。明星的加盟为节目带来丰富的话题、流量、观众,并确立了其内容“娱乐”属性的定调。

(二)第一人称专家的视角

在纪录片中加入主持人作为体验者,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已逐渐成为国际纪录片的创作方式。[21] 摆脱传统纪录片“解说词+采访”的模式,邀请专家作为主持人,并积极与观众建立联系是探索频道在内容制作中的又一特色。这些专家型主持人也被称作是“可信的知情者”(Credible Insider),一切信息在他们的阐释下可以保障权威性及新闻式的可信度。[22] 以自然地理探险类节目《极境》为例,节目组分别邀请了来自英国的地质学家杜加尔·杰拉姆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的探险家虎姣姣担任主持人,前往中国九大“极限边界”之地进行科研考察。节目通过对两位主持人旅途的纪录,展现大自然背后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还配套设置了“你知道吗”小环节,以画外音的形式对知识进行解释与延伸,与主持人的带领相互补充。

专家型主持人在影片中还发挥“引领者”的作用,从其自身体验出发,直接与观众建立亲密联系。如《极境》第一集中,主持人与当地康巴人的互动,跟随他们上山采宝石,前往藏药厂体验藏药的制作流程,收割青稞并自制青稞糌粑。充分放大“体验感”,呈现自然风景下的人文风采,让观众有了参与其中的感觉。

纪录片《极境》海报。图源:豆瓣

(三)中英双语模式的灵活切换

探索频道中国叙事纪实影像普遍采用的是中英双语结合的模式。这种双语模式在影片内容中的灵活切换、运用,也是探索频道“世界语态”及节目内容包容性的体现。

探索频道的中国故事内容一般都有国内国外两个版本,在国外播出的使用英语版本,即全英文的字幕与解说词。而在本土播出的,则是中文解说词以及中英文双语字幕。而在主持人的选择上,探索频道内容团队一般要求使用双语人才,例如《功夫学徒之走读中国》第一季、第二季的主持人艾诚、吴振天,他们兼具中西方背景,可以流利地说中文和英文,与外国嘉宾交流时他们说英语,与中国本地人交谈时则说中文,随着节目需要游刃有余地切换语言模式。

 五、结语 

中国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中国叙事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反映我国对外的传播能力。而将我们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描述嵌入到世界体系,在叙事中融入“世界语态”建构出的全球话语体系,有利于提升我国本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同度,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展现文化自信,也提供了属于世界的中国形象。

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以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影响世界,通过“文化同步化”的文化帝国主义形式主导世界事务。[23] 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世界正进入“文化夺权”重新洗牌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一方面需警惕某些西方强权国家不怀善意的文化扩张与文化霸权,要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的意识;另一方面,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改进国际传播工作,说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4]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探索频道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以新的姿态深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为未来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国形象国际化传播及世界范围内中国话语权及国家形象塑造主动权的争夺提供了新的启示与思路。


  (作者单位:香港浸会大学)

  原文刊载于《粤海风》2022年第1期


向上滑动阅览

注释:

[1]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得到了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影视学院蒋励副教授以及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宗祖盼博士的倾力指导,在此致谢。

[2] 文中提到的探索频道都具体指的是Discovery探索传媒集团(大中华区)。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第1版。

[4] 周庆安,卢明江:《国际传播的中国叙事逻辑和构建优势》,载《对外传播》,2021年第7期。

[5] 本文采用“泛纪录片”概念,所提到的纪录片是指包含真人秀、纪录电影、纪实节目等基于真实素材拍摄创作的影片、影像。

[6] 邢勇:《真实的背后——中国电视纪录片话语分析》,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7] 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8] 郭艳民,贾飞扬:《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以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中国:习近平时代〉为例》,载《传媒》,2018年第7期。

[9] 摘自Discovery集团副总裁、东亚及东南亚区内容总编魏克然先生的采访《TOP TALK | Discovery探索传媒集团副总裁魏克然:没有什么比人的故事更有温度》https://mp.weixin.qq.com/s/Dsnvn1EstUP6-O5zpndctA.

[10] 摘自《流媒体内容+主题公园,Discovery持续探索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主题游乐界https://mp.weixin.qq.com/s/Vm8kvuK8NxMXij P2pbPjrA .

[11] 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12] 同[9],第29页。

[13] 张月:《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载《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4] 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15] 张同道,胡智锋主编:《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0年版,第112页。

[16] 乔屿:《纪录片〈运行中国〉在话语整合时代的突围》,载《戏剧之家》,2016年第12期。

[17] 唐俊:《〈香港请回答〉二十国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海外公众重新审视香港议题》,云集将来https://mp.weixin.qq.com/s/947HGt0-4Jp2J5_mXsVDng.

[18]《〈战疫启示录〉全球首播,知识分子、赛先生发力科学视频》,智识学研社,知识分子。(智识学研社,全称北京市海淀区智识前沿科技促进中心,旗下有《知识分子》、《赛先生》等科学文化平台。知识分子,由非盈利公益组织北京市海淀区智识前沿科技促进中心主办,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文化为使命,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的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wVeyK5BkBlQJOx7fvXNPIg.

[19] 司若,赵静超:《融媒时代纪实性视听作品创新模式研究》,载《现代传播》,2019年第3期。

[20] 这里的“八省九地”具体指的是:云南阿者科,青海西宁,湖南宜章,浙江丽水,内蒙古兴安盟,贵州遵义,广西柳州,福建东山县,湖南凤凰。

[21] 张同道,胡智锋主编:《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第148页。

[22] 李淑娟《美国探索传媒集团新趋势》,载《中国电视》,2016年第6期。

[23] 王沪宁:《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第9-15页。

[24] 白阳,孙广勇:《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载《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第17版。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