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23广东文化热点⑧|岭南宝藏探不完

深化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23-12-30 09:30 来源:南方网 周存

  编者按: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23年,广东文化热点不断,文艺精品爆款IP频频“出圈”,从花城文学院成立到广州美术馆新馆开馆,从《咏春》到《广交天下》出圈,从《暴风》到《珠江人家》火爆,广东坚持用艺术讲好广东故事、大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广东新气象、新作为。

  在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之际,南方网盘点回顾广东文化领域的那些高光时刻,从全民文艺演出、公共文化服务、粤产剧、粤产电影、舞台戏剧、南方文学、广东文旅、岭南文博等角度感受岭南文化的澎湃力量。

  12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3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广东岩山寨遗址揭示岭南地区文明化进程”入选,成为广东省今年唯一入选的考古新闻。广东岩山寨遗址考古发掘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重要遗迹,揭开了岭南先秦文化与社会研究新篇章。

  据了解,2021年12月,岩山寨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2021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填补岭南文明起源阶段聚落考古空白。2022年12月,英德青塘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单位。

  广东岩山寨遗址。

  近年来,广东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物考古水平更上一层楼,博物馆事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守护好岭南文脉、中华文脉,作出了积极贡献。

  用活博物馆资源,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广东用好用活博物馆资源,推动博物馆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东的博物馆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推出“一十百千”博物馆发展计划,“博物馆之城”建设热潮在全省蔚然成风。在2023年国庆假期,广东省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达到584万人次,观众人数居全国第2位,与2022年同时期135万人次相比大幅增长,“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12月22日,2023年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近60位馆长参加论坛,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博物馆文化使命”“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理论建设”三大分论题展开研讨。广东省博物馆肖海明馆长受邀出席论坛,以“馆校合作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为主题,介绍了广东省博物馆在这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2023年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现场。

2023年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现场。广东省博物馆肖海明馆长作报告。

  肖海明还就馆校合作的未来提出了若干思考发展方向,未来,广东省博物馆将以“馆校合作”为契机,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优势,在展览陈列展示、人才培养、教育活动、文创开发、实习实践等方面与学校展开合作交流,实现博物馆与教育深度融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此不久前,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于广州举办,这是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四十多年来第一次组织的全国性博物馆学大会。在大会开幕式中,为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24家发起单位举行授牌仪式,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正式宣告成立。

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为24家发起单位授牌。

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为24家发起单位授牌。

  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是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建立的区域性博物馆协作机制,致力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特色文物资源、重大考古成果、优秀文化遗产等的研究、保护、展示和推广,深化湾区文博机构交流合作,共谋大湾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未来粤港澳三地博物馆将以联盟为平台,围绕人员交流、学术研究、文物保护、展示传播、活动策划、文创开发、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据今年5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广东省2022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省博物馆达377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52家,非国有博物馆125家,博物馆数量逐年增加。全省有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82家,数量保持全国第二位。

  同时,博物馆藏品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全省文物“家底”更加清晰。全省博物馆藏品达259.11万件/套,比上年增加7.13万件/套;珍贵文物87042件/套,比上年增加789件/套,博物馆藏品不断丰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5月,在全国第六次博物馆运行评估(2019-2021年度)中,广东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13家博物馆评估结果同属优秀,这标志着广东省博物馆已经迈入国内一流博物馆行列。

  数字技术赋能,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近年来,广东始终牢记殷殷嘱托,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将其列为文化强省建设“六大工程”之一,绽放岭南文化新光彩,实现文化发展新突破。如今,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3D建模技术等数字技术的运用发展,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感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新奇体验。

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今年,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得益于数字科技对文博产业的赋能,在展览会现场,观众可以全方位、无死角“把玩”典藏文物;可以足不出户逛遍敦煌莫高窟;可以在线“穿越”到长城前沿,纵览长城美景……

国粹数藏游戏界面。

国粹数藏游戏界面。

  在现场,广州欧科带来一款“国粹数藏”互动体验游戏,一件件文物经过激光三维扫描、纹理采集、数据与影像三维建模、后期优化等多个步骤就可以实现虚拟再生,打破时空限制,以数字化形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实现对文物的“永久保存”。通过这款互动体验游戏,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地不同类型的文物数据采集、建模难度,并对其进行解构,让文物“活”起来,吸引更多人近距离欣赏文物细节。

  据介绍,在文物数字化采集上,广州欧科在博物馆领域已经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省内外超过100家博物馆提供数字化、信息化服务。>>更多详情了解《“数”广东文化产业,还看今朝》

  数字藏品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通过数字技术,能让广大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博物馆的珍藏文物。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省主会场活动在广东阳江启动,广东省多家博物馆于5月18日前后上线7款数字藏品,数字藏品计划各发行10000份,合计预发行数量70000份。这些数字藏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文化体验。

金漆木雕牡丹如意。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藏

金漆木雕牡丹如意。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藏

  另外,全省各大文博机构使出浑身解数,让馆藏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博物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使展览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群众可以远程享受公共文化发展的相关成果,推出博物馆“VR”游,在博物馆日上线广东省18个地级市83家博物馆的VR展览项目149个。在这里,广大市民和游客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文化盛宴。

  数字技术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今年以来,广东文博机构在数字化进程上硕果累累:广东博物馆藏品数据库正式投入使用,该数据库面向广东省内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及全省备案博物馆开放使用,文物主管部门可利用数据库动态掌握区域内文物数量和管理现状;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式揭牌,坐拥5100平方米实验室,设有各类文物修复室、分析检测室、出水文物保护室和预防性保护室,配备众多的分析检测和文物保护专用设备,标志着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事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成为华南地区名副其实的规模最大、最先进的“文物医院”;广东省博物馆协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专委会将联合大湾区内的各大博物馆,团结和动员博物馆工作者以及一切热心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力量,为广东省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服务……广东数字化技术常态化运用的进程不断提速。

  探源岭南文脉,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

  今年是“南海Ⅰ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启动十周年。8月,“南海Ⅰ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全部完成,“南海Ⅰ号”沉船总体保护项目也在11月正式启动,标志着“南海Ⅰ号”主体工作进入全面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展览展示、学术交流的新阶段。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12月14日,“南海Ⅰ号”闪耀“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阳江市海陵岛拉开帷幕。研讨会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冯兆发回顾“南海I号”事业取得的重大成果,介绍“南海Ⅰ号”在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中体现的新作为。作为我国水下考古的“头号工程”,“南海I号”首创的整体打捞实验室考古模式、卓越的科技考古手段和丰富的考古成果,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经典案例,为国际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今年广东考古工作亮点频频,地上考古与水下考古齐头并进,诸多重大考古项目取得进一步进展,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脚步越发坚定。

康陵遗址。

康陵遗址。

  20年前,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德陵和康陵在抢救性考古发掘中被发现。历经20年发掘保护,今年6月10日,南汉康陵遗址全面完成本体保护与展示利用工程,正式向公众开放。康陵是我国首次全面揭露的五代十国时期陵园建筑,也是目前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布局完整的陵园。

  康陵与德陵(刘岩兄刘隐之墓)并称南汉二陵,其发掘是五代十国考古的重大发现,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为广东省首批大遗址项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强禄表示,康陵遗址与南汉二陵博物馆常设展览《汉风唐韵——五代南汉历史与文化》交相辉映,为公众全方位呈现南汉历史往事与文化记忆。>>更多详情

南汉二陵博物馆。

南汉二陵博物馆。

  为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近期,广东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印发“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酝酿已久的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将正式启动,计划用12年时间展开对岭南早期人类与文化发展历程的全面溯源。

郁南磨刀山遗址。

郁南磨刀山遗址。

  该工程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内容将围绕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演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这三个重大课题展开,以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青塘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等为代表的重要遗址是此次计划的工作重点。

石峡遗址。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供图

石峡遗址。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供图

  今年是石峡遗址发掘50周年,10月12日,纪念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这一考古界盛事在广东韶关召开。粤北第一次迎来了近百位全国各地的考古学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共同纪念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也为广东史前先秦考古以及“早期岭南探源工程”贡献智慧与力量。

  曲江石峡遗址是广东百年考古历程中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张强禄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它的地位相当于广东的“仰韶文化”。从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来看,粤北和珠三角当时属于是两个文化圈,这两个区域的交流互动过程也是“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重点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2023年是广州开展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70周年、南越文王墓发现发掘40周年,南汉二陵考古发掘20周年。为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广州文物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考古:保护、研究、传承”学术研讨会于11月底在广州召开。

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

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

  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12月25日,南越王博物院特别策划和举办了“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通过出土文物、资料图片以及多种工具用品,展示了南越国遗迹发现、保护、利用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先进的保护理念与宝贵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南越文王墓发现以来走过的40年岁月。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全景俯瞰图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全景俯瞰图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陶璧。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陶璧。

展览展品。

展览展品。

  近年来,广东持续深化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面推进岭南特色考古、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考古界的好消息不断,广东也用多元方式讲好文物故事,让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将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传播得更远。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在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遗产分论坛上提到,“今天是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事业正在经历最好的时期”。广东得益于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拥有丰富的文博宝藏。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要建立高水平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融入中华文化大美,让岭南文脉更加清晰生动,让文博宝藏焕发时代光彩!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陈学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