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青萍之末:嘉道年间岭南的文人生活与艺术世界》是一部日记的记述。书中从清代广州书画家谢兰生最后三十年(1802-1831)的文人生活和艺术世界切入,以多视角观察清代中期广州社会变迁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深层变革。这对重新审视清代中期的广东绘画,分析广州如何成为大航海时代中一个个性鲜明的区域性都市文化中心,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绘画活动,究竟在古代中国文人的生活中承担何种社会功能,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地域上来看,研究者尤为重视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而对广东地区所述颇少。因此,在传统绘画史研究取向的影响下,一提到19世纪初期的广东绘画,总伴随着亚流、保守、边缘的声音。然而,到了20世纪初期,广东绘画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与京、沪三足鼎立的重镇”,广东绘画似乎在此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断层。其实,在所谓的“并非衰落的百年”里,广州应是一个重要角色。通过本书的讲述,相信读者能够了解到广州在其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与成就。
作者简介
李若晴,1975 年生于广东海丰。1994 年至1998年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99 年至2002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3 年至2007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主任。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玉堂遗音:明初翰苑绘画的修辞策略》(2012)。
章节试读
《青萍之末一嘉道年间岭南的文人 生活与艺术世界》(以下简称《青萍之末》)是海丰李若晴治广东艺术史的第三部著述。2014年他点校广东书画名流谢兰生的《常惺惺斋8记(外四种)》
(以下简称《日记》,图1),以扎实的文献考据,塑造了事主的时代形象,占据了岭南绘画研究的学术制高点。2020年,在《越台春望:区域竞争中的广东美术(16——20 世纪)》中,他以十个专题呈现五百年地方文化专史中绘画图像的演变,为界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由谢兰生主盟的广州艺坛,提供了一个历时的坐标。在此基础上,这本新著又以十二个章节建构了一个共时的坐标,聚焦谢兰生最后三十年(1802-——1831) 的文人生活和艺术世界,运用《广州大典》等地方史文献和中外特有的视觉图像,不仅凸显广州在世界海港城市中的中心位置,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而且凭借世界消费文化中作为商品的金石书画,来反思艺术史叙述中的“广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