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粤语版“德云社”如何闯出名堂?

2016-05-12 09:17 来源:南方网 梁晓智

“浄心堂”演出宣传海报。

粤语相声名家黄俊英(左)与搭档何宝文将粤语相声推上了一个艺术高峰。

“浄心堂”演出剧照。

梁晓智在表演中。

  本期导读

  在2016年5月7日晚上,以广州相声艺术团为班底的“浄心堂”在彩虹曲苑迎来首秀。

  朱砂色的幕布,刻着“浄心堂”的扇形木匾和简单的舞台陈设,延续了传统简洁的相声艺术形式和舞台呈现。团长陈坚雄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浄心堂’中的‘浄’有净化心灵的意思,我希望这个空间能够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

  广东粤语相声,由黄俊英、何宝文、杨达等老前辈推上一个高峰,是广府观众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经过多年沉浮,相声艺术仍然扎根在民间,只是影响力逐渐式微,今非昔比。用陈坚雄的话说:“面对各种娱乐形式的冲击,粤语相声面临严峻挑战。”

  “浄心堂”是对“德云社”的效仿么?广州相声艺术团的成员们丝毫不回避这样的初衷,团长陈坚雄更是声称:“德云社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偶像,我可以努力和放手去做,去尝试。”著名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也表示,粤语相声确实发展到一个坎儿,它需要新节目、新招式和新噱头,才能生存下去。●南方日报记者钟琳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1.尝试

  打造粤味的“相声小剧场”

  在郭德纲创立“德云社”的时候,一直坚持在剧场说相声,在相声票友的小群体中开始发家。2005年前后,凭借网络和电视台的广泛传播,郭德纲和“德云社”异军突起,红遍大江南北,专场演出甚至开到岭南。从小剧场走向新媒体,郭德纲为相声艺术找到了新出口。郭德纲更是成为大众眼中的“生意人”,他不仅带领“德云社”迈进20周年大关,打下半壁江山,还为相声这门传统艺术镀了一层金。

  在广州70后一代人中,也有大批粤语相声的发烧友。当年,广州人民大戏院、太平大戏院和平安大戏院都会在固定时间上演“相声大会”,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让不少人印象深刻。《关公大战方世玉》《打电话》《广州话趣》等经典粤语相声,为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观众带来欢声与笑语,形成独具特色的南派相声文化。著名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粤语相声尽管不比北方相声那么根基深厚,源远流长,但也曾家喻户晓、喜闻乐见。

  这次,广州相声艺术团团长陈坚雄意在以“浄心堂”打出名堂,甚至向德云社“喊话”。师父黄俊英赞许了这样的“野心”,他希望年轻演员能大胆去做,努力去“熬”,用毕生之力打造经久不衰的“粤语相声小剧场”。

  但是,黄俊英也一直反复强调,郭德纲的经验难以复制,“德云社”是依靠固定的地点和剧场经验,长年摸爬滚打做出来的,再加上北方相声文化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历史渊源和发展契机,才最终厚积薄发。“相比之下,粤语相声根基比较薄弱,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直到现在我们都一直在积累舞台经验和写作经验。”黄俊英说。

  今年,德云社的弟子岳云鹏走红了,靠了一系列相声之外的“本事”——一曲《五环之歌》和“我的天哪”表情包,卖萌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其“说学逗唱”的传统技能功底。岳云鹏的改变引起陈坚雄和黄俊英的注意,他们开始认识到,相声就像一个“壳”,走到今天,大家不断往里面塞进新的内涵和新的形式。“不变就只有死路一条!”黄俊英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这样的趋势之下,陈坚雄也意识到,不变就是坐以待毙。在“浄心堂”的首场演出中,广州相声艺术团的演员上演了《小偷》《电影漫谈》《跳桥》等6个粤语相声小品节目,其中加入了很多迅速逗乐的碎段子和网络化语言等手段。“这和我们当年的路数已经很不一样了”,黄俊英感慨。

  陈坚雄明白,传统老艺人那种“三分钟一个包袱,铺平垫稳”的路线,已经很难凝聚现代观众的注意力。黄俊英对于弟子的尝试没有任何干涉和建议,他认为,只有“放手”,真正让年轻人去干一把,粤语相声才能看到未来。

  2.挑战

  每个月都要有全新笑料“出街”

  “很难赚钱,又要担负责任,还不一定能演。为什么要找这些麻烦?”在“浄心堂”演出的后台,一些观众如此议论纷纷。陈坚雄很早就清楚,粤语相声确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沉寂了下来,他们去做这样的小剧场多少有点“英雄主义情怀”。

  想起早些年,粤语相声一天四场的盛况,黄俊英很早便接受了现实中的惨淡,他总是提醒自己的徒弟陈坚雄“不能再沉浸在过往的光辉岁月”,“现在的演出环境不容乐观,如果不去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形式,然后坚持下去,相声真的会在广东断了血脉。”黄俊英说。

  近几年来,相声小品的演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州相声艺术团也从开放演出的方式转变为经纪人制,团员开始面临独立寻找演出机会和平台等种种挑战。然而,对整个艺术团最大的冲击,在于艺术团里的演员“东奔西跑”,形同散沙。黄俊英感叹称:“因为生计,有的相声演员会接其他电视台的表演,或者是主持广告工作,最后疏于这一本行的耕耘。之所以选择在彩虹曲苑定点演出,是让青年演员在这里找到向心力,不断去演,和观众去互动,然后找到内心的满足感。”

  就在粤语相声最不景气的时候,陈坚雄和副团长何建国等一批同行聚在一起开了一个会,把这个事情拍板下来。今年,他们正式拉开“浄心堂”的演出序幕。陈坚雄下定决心:“我这一辈子是从相声开始表演生涯的,不能眼看着相声在广州就这样销声匿迹。”于是,“浄心堂”就这样成立了,从100元的票价一张张卖起。“彩虹曲苑就算全场爆满也就2万多元的票房收入,再扣除其他的费用,真的不能创造什么收益,但这个并不重要。现在大家肯来曲苑,花点小钱喝杯茶,听听相声图个乐,发个微博为我们撑场,这也就足够了。”陈坚雄坦然地笑言。

  侯耀文、黄宏曾经在他们的经典相声小品《打扑克》中说过:“现在这个谁都能在小剧场玩票的年代,相声更容易趋向平庸。另外,现在这个碎片化的网络时代,相声明显干不过段子手。”这样的危机感,陈坚雄也感同身受,他深知打开“浄心堂”的创作大门之后,最难的就是每一个月都要有全新的作品“出街”。他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高频率,刺激和唤起大家的创作潜力。“现在的观众已经不那么容易满足了,你随便丢一个段子,他们可能都已经在网上看过了。我们只能把自己摆在这个位置上,逼自己去创作。”陈坚雄说。

  业余讲古人尘封,是一名多年的粤语相声爱好者。他指出以前粤语相声很受欢迎,正是因为剧本中写作的笑料很成功,全是从生活中提炼的,自然有亲切。而现在已经很难再创作出那么优秀的底本。“粤语相声要后继有人,不单只是需要能说会道的表演型人才,还需要他们具备成熟的创作能力。”

  “栋笃笑”表演者梁晓智则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过去,有的相声作品不走原创路线,他们会改编登载在文学期刊上面的相声作品,将它们翻译成粤语,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创作方式。但是说到底,还是没有真正在自己的土壤和文化里面找到创作的内容。”

  3.展望

  南北语言艺术有望交汇形成合力

  除了亟待蜕变的内在,粤语相声的发展也正在面临着外部力量的冲击,特别是脱口秀、“栋笃笑”等近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语言艺术。

  在脱口秀刚刚风行的时候,曾被视为是“短相声”或者“垫话儿”。这两年国内的脱口秀节目在小荧幕上扎堆出现,也开始涌现不少高水平的创作和表演。可以说,在年轻人的中间,脱口秀的受众和相声的受众已经不相上下。

  在专栏写作者东东枪看来,两者之间有着不少相同的地方,难免被拿来比较。“相声并不追求密集的爆笑,但是脱口秀则不然,它恨不得观众每30秒就大笑一次。”正是脱口秀能够不断推进的喜剧效果,从而赢得了电视观众的喜爱。

  “在影像化的时代,脱口秀有着一种更加集中和频繁的喜剧效果,对于观众来说更加刺激和好看,难免会吸引关注和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梁晓智对此也有同感。

  然而,无论是脱口秀,抑或是在广东地区比较受欢迎的“栋笃笑”,都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语言艺术,它们对于现实和潮流的敏感度更高,对于传统的相声艺术有着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处在一个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出现的好段子可能很快会在微博上传播开来。而根据幽默价值衰减速度最快的理论,一个段子如果观众已经在微博上看到了,那么在剧场里再看到就会觉得你过时,甚至觉得你抄袭。所以对于传统的相声表演者来说,他最需要的就提升自己作品的幽默价值,另外就是留给观众念念不忘的回响,这些都回到了相声艺术的本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对于陈坚雄而言,密集的包袱、频繁的爆笑,并不是相声这门艺术所追求的。至少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在之前的很多年里,粤语相声并非以一味爆笑为己任。“语言艺术四个字不只是‘爆笑’那么简单。相声能为人带来的也不只是‘爆笑’,只追求‘爆笑’的相声未必是好的作品。”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不断交融,语言艺术已经开始汇流在一起,难免相互影响,单口相声、海派清口、脱口秀这些单人表演的喜剧形式各有特色,但有着相当多内在相通的地方。受访业内人士认为,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也将成为南北相声艺术未来延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并不觉得这些形式之间有一个绝对的壁垒,在我看来,粤语相声早就脱离了最传统守旧的框架,它绝非只能走一种老路子。在我看来,它的变化越多越好,我希望观众能够在‘浄心堂’看到粤语相声翻天覆地的变化。”黄俊英言谈之中流露出一丝笑意。

  他山之石

  广东本土“栋笃笑”可以有所作为

  ●梁晓智

  除了传统的粤语相声,其实广东本土还有许多语言艺术表演者,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各种尝试,以寻求本土语言文化表演艺术的新生之路。在东莞每月定期举办免费“栋笃笑”演出的梁晓智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许多观众见识到了不同于黄子华港式风格的“栋笃笑”表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是怎样想的。

  当我在门侧,看见一位迟到十几分钟的观众,略带愁容,甫一进门就被现场的笑浪感染到嘴角上扬,尚未热身已经投入笑海之中,是很肯定我们在做着很有意思的事。

  他们说的笑话,我也在一旁听着,也会被逗乐得哈哈大笑,丝毫不会掩饰自己的笑点之低。在这氛围下,人多少会交出一些真诚。

  其中的演员,有的已经签约了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机构,正接受培训和地面推广。而他们也凭借自己的独特创意和努力,在不断创作,累积经验和内容。未来,肯定在这群人中,能走出有巨大影响力的喜剧明星。

  目前,大家还是喜欢抱团形式表演,因为“栋笃笑”比较是新锐独立的语言艺术形式,而且来自民间,好处是观众喜闻乐见,所到之处必定风靡口碑,其中也有困惑,没有专业机构化,因为地域特性,未能完善商业市场,表演者需要顾及更多的生活事业,而未能全身投入,这些都是制约即使签约了大型卫视频道的几位优秀脱口秀演员,目前全职进行,也是在初创阶段。

  如果在东莞继续做,对外扩张是必须的,我也会用普通话演出,在这数年也在东莞、深圳、广州、香港等地演出过,粤语市场两广有一亿观众,尤其80后、90后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代,还是可以有所作为。

  我常笑说,东莞32个镇街,每年演10个地方,也已经有不错的效应和影响了,就像最近的音乐节活动,就帮助大家启蒙、关注独立音乐,认识其中的文化,通过LIVEHOUSE积累培养固定群体,网罗核心资深观众。

  “栋笃笑”也是需要专业机构化,吃透地域特性和商业市场的“奇点”,才能持续。例如在东莞,一线明星尚且有不少人遭遇滑铁卢,那么草根创作人如何得到青睐,成为商业、创作皆营养均衡的宠儿呢?

  未来的商业演员可以例如通过合作机构获得演出冠名,包门票、创作机构开动全部媒体宣传渠道互相支持,做到线下、网上皆见影响,也不失为补偿票房影响力的弱点。

  我想,当你做一件事专注十年,其中的技能就会成为肌肉记忆。语言、表演、笑话、节奏,这些对我就是如此,我常觉得我在平时与一众气场类似的同类老友在饮茶吃饭时,更像是表演着即兴的“栋笃笑”。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