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袖乐舞女俑。
汉代导引术玉人。
近日,东莞展览馆联合安阳博物馆、柳州博物馆和随州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历代人物形象专题展》,展出68件玉雕人、142件泥塑人像、30件木雕神像。通过展览,人们不仅能看到雕塑技艺从原始一步步走向纯熟,还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人物面貌以及风土人情。展览展期至3月19日。
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人物形象
自从人类对自己的样貌有了基本的认知以后,就开始有了各种材质雕塑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题材有些取自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些是战争或宫廷活动,还有一些则是人格化了的神佛造像。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从人物体态到装饰特点,各时代人物形象的差异展露无遗。商代人物造型简单,有的仅用寥寥几笔刻画出人的五官,并没有十分精确的人体结构比例。战国时期人物造型不仅丰富多彩还出现了彩绘泥塑人像。汉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审美意识大幅提升,雕塑材质除了陶泥之外,还出现了大量精美的玉雕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的48件“汉代导引术玉人”,无论在造型设计还是在雕刻技艺上都堪称玉雕精品。导引,意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意,现在也称为气功,是通过意识的运用使身心优化的自我锻炼方法。秦汉时期医学的进步,直接带动了导引术的发展。“汉代导引术玉人”中,每一个人物分别做不同的导引动作,人物的口、鼻、服饰均可见,以玉石做记录,将导引术保存,足见古人对于这种养生之术的喜爱。
隋唐时期国家强盛,此时的玉器加工技艺成熟,普遍采用产自西域的和田玉。陈列柜里,“隋朝玉武士”结合了人物和动物的玉雕,十分罕见,是让后人了解隋朝玉雕技艺和民俗风情的高贵资料。此件展品刻画细致,武士呈坐姿,面部造型夸张,手中持有一柄如意,玉雕的狮子坐骑,双目圆瞪,神情凶狠,能驯服此等猛兽的武士绝非泛泛之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局势动荡,雕塑技艺一度陷入低谷,这一时期中北朝的人物形象则最具特色。北朝政权为北方游牧民族所建,虽然北朝统治者们大力推崇汉文化,但这一时期的人物形象大都带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点。“明光铠按盾武士大俑”展现的是一位武士身着南北朝后期盛行的明光铠,单手按着一块具有特殊花纹的盾牌,整体形象具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
除了武士形象,展厅中还展示了妇女形象的塑像。北朝时期,上层社会的妇女发髻样式开始趋于诡奇,北齐宫中嫔妃的发髻形状,或飞、或斜、或倾,成为当时的流行发饰,而普通妇女则使用一些样式简单的假髻。展柜里的“翘头髻女俑”和“垂挂髻圆领女俑”便是记录当时社会潮流发展的例证。
展柜里的神佛造像。
明光铠按盾武士大俑。
小观众参与服饰手绘活动
展览中人物雕塑的神态及服饰折射出社会文化演进的错综迷离的关系。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不断地日积月累,终于形成了兼容并包、异彩纷呈而又独具东方韵味的服饰文化体系。其中既包括先秦精美的佩玉,秦汉儒雅的袍服,魏晋飘逸的衫子,也有盛唐华美的妆靥,宋代朴素的背子,明代端庄的补服等等。它们时而波澜壮阔,雄起瑰丽;时而细流涓涓,婉转含蓄;时而潮流激荡,泥沙俱下;时而风平浪静,清朗明晰,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载体。
2月18日,展览馆以展览为基础,精心策划了“你的时尚你作主——历代服饰手绘”活动,让观众对历代人物形象有更清晰的认识。带领小朋友参与手绘活动的李如玲老师介绍道:“本次活动主要是为了介绍历代人物形象的特点,以手绘这一小朋友喜欢的形式,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喜欢上传统文化。”
活动现场,李老师先让亲子家庭参观展厅,在观展的过程中向小朋友们介绍不同时代服饰的色彩、花纹、款式等不同点。在介绍汉朝服饰时,李老师说道:“随着汉代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汉朝中后期的社会风尚发生改变,穿着打扮日趋华丽。在一些贵族家庭中,就连奴仆侍从,服装也会采用‘文组彩牒,锦绣绮纨’。”接着便是历代服饰的手绘过程,小朋友可以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为古代服饰绘上现代的丰富色彩。
展厅里,市民黄先生一边观展一边向女儿讲解展品背后的历史知识,女儿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眼里满是好奇。“我常常会带着女儿来看展,这也是她日常学习的一部分。因为我始终认为人不能忘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其根本就在历史的传承之中。”黄先生说,“文物代表的是文化、人文,现阶段,我觉得展览馆对历史知识的普及还没到位,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人物塑像可能就是个旧物,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含义还需要让大家了解”。
虽然,人们无法回到过去,去历经民族优秀文化的洗礼,但却可以通过这些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反映当时社会民情风貌的人物塑像去管窥一二。这些珍贵的人物塑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风俗变迁,它们所展现出的是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状态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