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5月22日发布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地震震级规定》等334项国家标准。其中,《农历的编算和颁行》首次将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农历编算和颁行纳入国家标准范畴,填补了农历历法规范的空白,日常生活、农业生产、渔业生产、防汛抗洪等有了更加精确的历法依据。
长期以来,公开发行的农历日历产品之间存在日期编排、节气时间、甚至传统节日不一致问题,如2013年的端午和冬至都分别有不同的日期版本,引起了公众的困惑和使用上的混乱,其原因即在于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缺乏法律法规约束。农历编算的依据是太阳和月球的预报位置以及日期编排规则,日月位置预报精度的差异和日期编排规则的不同都会影响农历日期的编排结果。而农历颁行标准的缺失,又导致了不规范的农历日历公开发行。
此次发布的国标《农历的编算和颁行》首次明确了农历的编排规则、计算模型和精度等,为农历日历编算提供了科学的规范依据。编排规则明确了农历年月日的确定方法及排序方法,比如规定朔日为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包含节气冬至在内的农历月为农历十一月。编排所依据的朔和节气时刻,其计算依赖于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必须按国际天文学规范中关于天体位置计算所规定的模型来计算,精度应达到1秒。
该国标要求公开发行的农历日历产品应遵循上述编算规范并标注日历资料来源,从而有效遏制内容错误的农历日历产品随意发行的无序状态。其由国内唯一的历书编算机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