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致美斋:酱香里蕴藏四百年致美之道

2014-02-19 15:32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杨逸 陈小悦

  “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赋予每顿饭菜色香味的调味料,被视为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油盐酱醋”在“开门大事”中就占了七分之四,可见它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崇高。

  在广州繁华的市中心,中山四路与文德路的交界处,就有这样一座神奇的酱园:406年来历经风风雨雨,它却岿然不动,堪称广州现存店号中的“长者”。每当路过此处,人们总是“未至其门,先闻其香”。它的名字,叫做“致美斋”。

  早在清嘉庆年间,广州致美斋就与北京六必居、上海冠生园、长沙九如居并称为“中国四大酱园”。如今,致美斋的招牌没有在岁月的风霜中褪色,反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但被评为“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更成为全国同行业第一个获得ISO认证的企业。过去前店后工场的作坊,也早已成长为大规模现代化生产的“调味品王国”。

  日用酱料虽然平凡琐碎,但要读懂酱缸里的奥秘却并不容易。究竟是什么秘诀让这所古老的酱园保持不老青春?大学之道,止于至善;酱料之道,止于“致美”。我们从“致美斋”的宝号里,或许能猜出几分玄机。沉淀了四百年的“商道”,也得从这里谈起。

  解码一▶▷

  严格管理

  任人唯才揽四方宾客 选料精纯致百年美味

  说起致美斋的来历,要将史书翻到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这一页。

  起初,致美斋只是一家专卖白粥、油条的小吃店。这里正对城隍庙,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重地。熙熙攘攘的人流里,蕴藏着无穷商机。随着周边小吃店的数目不断增多,商家对调味品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因看中制酱业的发展前景,老板刘氏毅然转行。凭借敏捷的思路和严格的质量把关,致美斋很快就在各大酱园中崭露头角。

  “致美斋”的铺名,乃是来自酱园里代代相传的一条古训:“用水致纯,选粮致精,工艺致正,酱品致香,待客致诚,味道致美”。这24字真言,可谓字字珠玑,每句话都蕴藏着一条工艺准则:为保持“用水致纯”,致美斋放弃了水质不稳定的珠江水,不惜耗费人力,自行掘井取水;为保证“选粮致精”,致美斋的选料都经过严格筛选,酱油一色采购北方大豆为原料,甜醋必须选用立秋前的嫩姜为姜胆,而嘉味油榄则非立秋后二十天的增城乌榄不用;为保障“工艺致正”,致美斋不惜重本从全国广纳贤才:京城的麻油师傅、浙江的浙醋师傅、阳江的豆豉师傅、增城的榄角师傅……

  “致美斋强调工艺不可偷工减料:浙醋、南乳、腐乳都要酿造或发酵三个月以上,天顶头抽更要晒制270个晴天,不到日子绝不能出售。”致美斋工程师、第十三代技艺传人罗瑞山介绍道。

  对一家企业来说,“物力”与“人工”两种要素从来不可或缺。从清代开始,致美斋就开始实行 严格的管理制度,设专人负责产品监制、市场经营和资金管理。如此一来,既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也让市场供求得到及时满足。致美斋还制定了一份明细的《铺规》,上铺后聚赌、饮酒、宵夜、闲谈,甚至工人无事出街过夜、带家属进入场店等行为,都在禁止之列。

  这些“清规戒律”看似严苛,但致美斋对上下同仁并不失人文关怀:每当员工家属从外乡来广州探亲,致美斋都会出钱在附近为其租住旅店,方便员工与家属团聚。为物色到千里挑一的经营人才,致美斋更不惜重金“买宝”。故此,致美斋店规再严,也鲜有员工“跳槽”。

  解码二▶▷

  巧作宣传

  现榨麻油飘香千里 戏文传颂名扬万家

  高质量的出品,为擦亮企业的招牌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未至其门,先闻其香”,是人们对致美斋老铺的第一印象:过去,致美斋老铺门前总是摆着一个盛满麻油的大铁镬,手把葫芦壳的工人在镬中不断挠上挠下,经过反复搅拌的小磨麻油香溢四邻,撩人心扉。香气中还夹杂着甜醋、酱油的滋味,成为“老广”们特殊的集体回忆。

  这道独特的城市景观,背后却蕴藏着致美斋创始人的独具匠心。当众磨制芝酱麻油,为的就是让路人都来亲眼见证致美斋酱料制作的真材实料。难怪香港老牌报人、美食家陈梦因客居羊城期间,就为致美斋的麻油和芝麻酱神魂颠倒、醉心不已,直叹在港未能一饱口福。

  除了在铺面的布置上下功夫外,致美斋亦十分注重品牌宣传。早在民国时期,致美斋就率先为自己的品牌大打广告。天字码头上“致美斋添丁甜醋”、“致美斋生晒原生抽”等醒目的大字标语,让许多市民和游客记忆犹新。

  面向不同的客户,致美斋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过去,“尾牙”(即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是商人传统的年终结算日,致美斋就趁商家年会时,将印有商标的酱油分赠各大商户,以提高行内知名度。在小食摊档星罗棋布的广州长堤和东堤,致美斋则主动为档主提供优惠。

  在戏文中加插广告,也是致美斋首创的一道“奇招”。民国初年,由“粤剧四大家”之一廖侠怀担纲的名剧《大闹广昌隆》在广州火爆上演,其中一段情节就发生在城隍庙畔。致美斋老板灵机一动,迅速疏通关系,在剧本里加插一行对白:“到了文德路致美斋酱园,对面就系城隍庙,就快到二牌楼了。”

  这段唱词既巧妙道出了致美斋的招牌,顺带还将致美斋的地址告知观众。一经传唱,更令致美斋的大名家喻户晓了。

  解码三▶▷

  敢于创新

  酱料王国屡添“新丁” 勇立粤菜创新潮头

  保持不变品质之余,致美斋也一直致力与时代接轨。粤菜素以善于模仿创新闻名。为适应粤菜这一鲜明性格,致美斋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而它花样繁多的酱料,也为粤菜的菜式创新提供源源不绝的灵感。“食在广州,味在致美斋”这句行话,就揭示了两者形影不离的紧密关系。

  致美斋在西方番茄酱的基础上,结合广东人的口味加以改进,研发出番茄沙司。“鲍鱼汁也是我们首创的产品,它在蚝油和海鲜酱的基础上改造而成。今天大家常常吃到的‘鲍汁扣鹅掌’,就是我们酱料创新推动下研发的菜式。”罗瑞山自豪地介绍说。

  谈到致美斋的酱料研制,罗瑞山可谓如数家珍。除鲍鱼汁外,致美斋还相继研发了特级生抽王、排骨酱、叉烧酱等,为致美斋酱料家族的成员连连“添丁”。

  在400年发展历程中,致美斋经历多次跌宕起伏。每一次从低谷里重新崛起,也几乎都与调味品的革新有关:八年抗战,民不聊生,致美斋也进入了创业以来最惨淡的时期。为扭转局面,老板刘养年聘来酱料名家钟伟如,积极拓展江、浙、川、湘各式调料业务,同时发展了酱油品种,让致美斋的生意重新有了起色。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原材料采取配给制度,酱油标准分为固定三等,作为致美斋王牌的“天顶头抽”被迫停产。然而,员工们却暗下苦功,保持精进技艺和学习热情。2008年,停产达半个世纪的“天顶头抽”复产,产品不仅品质无损,更将4种传统优质酱油工艺融为一体,迅速受到追捧。复产的第一瓶天顶头抽甚至拍出了18000元的全球酱油最高价,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致美斋敢于创新带来的味觉体验,还为中美建交立下了汗马功劳。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美国代表团为答谢宴请中方领导人,菜谱上恰有一道需要“白酱油(无色酱油)”的菜式。这种酱料从未在国内出售,也无人掌握相关技术。国家商业部急电广州主管部门,要求48小时内研制出100公斤白酱油,空运北京。在致美斋全厂同心协力下,采用现代脱色技术,不到20小时便保质保量完成了这一“特殊任务”。致美斋深厚的技术功底,从中可见一斑。

  “和味”

  乃百年酱园之魂

  在广州人的天性里,对正宗“粤味”有着异常执着的讲究。曾有调查发现,将近9成的市民认为,只有那些严守“粤味”的商家,才有资格评为代表羊城的老字号。作为广州城市味道的记忆、粤菜的烹饪基石之一,对纯正“粤味”的坚守,更是致美斋必不可少的灵魂。

  到底什么是纯正的“粤味”呢?粤菜文化研究者、旅游产业研究专家劳毅波认为,“生猛新鲜”与“和味可口”是粤菜的两大典型特征。“‘生猛新鲜’的鲜味只有通过各种粤酱的吊牵,才能达到‘和而不杂,味和至香,可口欢吃’的境界。致美斋在这一点功不可没。”货真价实,是致美斋恪守的金科玉律。然而,坚守不等于一味“守旧”。致美斋的酱料门类与营销方式都在不断创新。

  不过,致美斋珍存的另一种“和味”更为可贵——“人情味”。“每位来到致美斋老铺‘打酱油’的市民背后,都能说出一段人情故事。”在劳毅波看来,无论爷爷嗜好的重口味老抽、爸爸惯用的面豉酱、还是妈妈调制的姜醋蛋,都夹杂着致美斋独特的酱香与温馨的家庭记忆。

  “产品求创新,营销用文化,经营重人情”,是劳毅波为致美斋总结的百年商道。难道这不也道出了广东精神的价值所在——在推陈出新的同时择善固执,经营有道却不忘文化与人情。正是基于这样的要诀,使得包括致美斋在内的众多老字号,能够陪伴一代代的市民共同成长,不断“老”下去。

  四百年老店寻找“忘年之交”

  保持传统的卓越品质是致美斋的“根”。然而,在时代的挑战面前,保持传统往往需要付出代价。致美斋老铺负责人曹伟明坦言,由于传统工艺的制作时间较长,与现代人的口味也存在一定差异,要维持百年老店的吸引力,致美斋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年轻人中找到更多“忘年之交”。

  为此,致美斋提出了“卓越品质,滋味生活”的经营理念:一方面,致美斋推出了一系列口味清淡、快熟即食的调味料,以适应现代人的健康追求和快节奏生活;另一方面,一些经典的拳头产品也纷纷“变身”,披上轻巧时髦的新装吸引新生代的消费。

  曹伟明认为,致美斋所传递的“滋味”不仅是一种味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温馨的生活方式,让每个家庭都过得“有滋有味”。

  “体验厨房”营销活动生动地体现了这一主旨。曹伟明介绍,致美斋在铺面向市民开设了试食平台,还请来美食家现身说法,传授致美斋调料的煮食心得,借此增进市民对新产品的了解,同时为下一步的开发吸纳更多民间智慧。

  当然,在改革步伐的同时,有时也不得不忍痛割爱。由于不再捧出酱缸让街坊“打酱油”,今天在中山四路已闻不到浓郁的酱香了,也造成致美斋部分客户流失。曹伟明特地向记者解释,在食品安全如此受人关注的今天,为免造成二次污染,店方宁可牺牲这些利润,也要杜绝不卫生的产品进入厨房。

  “只有‘致美斋’这个牌子才是至宝,牺牲什么也不能将品牌丢掉。”曹伟明斩钉截铁地表示,只有经得起现代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百年酱园才能继续成长为一棵永葆活力的“常青树”。

  土缸瓦罐为“打酱油”正名

  作为老广州著名的“商业地标”,致美斋已经屹立了406个春秋。然而,2002年的一则消息惊动了广州街坊:致美斋老铺因道路扩建与房地产开发等原因拆除了。

  正当人们担心致美斋老铺会否就此从地图上消失时,暌违食客9年的致美斋却在2011年9月28日“荣归故里”,成为广州第一家原址回迁的老字号。

  故址重建的致美斋,占地面积虽然小了,装潢却更显古色古香:骑楼以铜制的《古酱园工艺图》包柱,详述传统调味品的制作流程;外墙的《明代致美斋周边全景图》,让顾客品味致美斋的旧日风情;24字“园训”也用汉隶铭刻在墙上,传承着百年不衰的文化密码。

  步入致美斋老铺,琳琅满目的调味品堆积如山。走上二楼,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四下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坛坛罐罐,都是从前制作酱料的器具。一个写着“靓老抽”的翡翠绿瓦缸,还在告诉人们“打酱油”这个网络戏谑之语最初的真正含义。

  众多藏品之中,真正的“镇馆之宝”非楼梯口挂着的老招牌莫属。这是老广州人最熟悉的招牌之一,也蚀刻着曾经的磨难与风霜。文革“破四旧”期间,这面牌匾不得不从铺面卸下。恋恋不舍的老员工却不忍将其丢弃,将它反过来当作床板睡觉,使之度过一劫,也为百年老店留下了宝贵的实物佐证。

  铁杆粉丝力保“平反”致美斋

  在致美斋迎来老铺重生的那段日子里,广州城发生了一件咄咄怪事:买酱油也要排队——致美斋平均每天都要接待超过两千人,这条人龙竟足足“排”了两个月。尽管要轮候十多分钟才能进店选购,老主顾们无不喜形于色,满载而归。

  吸引这些老顾客前来的,不仅是致美斋品质如一的产品,更是蕴藏其中的浓浓街坊情。一些白发老者不辞路远,为的就是找回童年时的记忆——或许,他们小时候都曾到致美斋帮妈妈买酱料,都曾忍不住它传来的香气,买到手中,就在路上边走边偷吃。

  家住小北路的罗姨就是其中一名“忠实粉丝”。“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常常听说妈妈念叨‘致美斋’这三个字。”致美斋是罗家代代相传的“传家宝”。待到自己成了家,罗姨也亲身体会到致美斋价廉物美的好处,并将这一煮食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罗姨的经历,不过是广州千万人家的一个缩影。老街坊们也曾与致美斋风雨同路。文革时期,被打成“封资修”的致美斋,一度改名“永为民”。那些对致美斋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华侨岂能答应?他们在广交会上苦苦寻索,必须看到“致美斋”的商号才肯下订单。迫于市场压力,致美斋很快就在外事办的介入下“平了反”,古老的招牌重新傲立羊城街头。

  致美斋也一直感恩街坊们不离不弃的支持。在老店重张期间,有时到了晚上11点多,还有来自澳洲的客人前来拍门。“当时我们都已经收铺关门了,结果还是破了例开门,待他选购完了才收铺。”曹伟明表示,致美斋是带着广州人对老字号的集体怀念回到中山路的,今后将更珍重这份情谊,把它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原标题:致美斋:酱香里蕴藏四百年致美之道

南方网编辑:赵艳

编辑:赵艳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