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普通劳动者的心灵志

2016-08-11 10:49 来源:南方日报 杨克

  《向劳动致敬——我们的诗》 刘永 袁叙田 主编 海天出版社 2016年5月 定价:38.00元

  

  在2016年全国书博会上,一本由深圳打工诗人作品结集而成的诗集——《向劳动致敬——我们的诗》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该书收录了国内及深圳较活跃的劳动者诗人的作品,共100人,近150首,是全国打工诗歌或者劳动者诗歌的一次华丽汇总,是中国劳动者诗歌在新时期内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该书以蓝色为主调的整体装帧设计也为书博会带来一股清雅之气。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对诗歌的起源提出了一段著名的猜想:“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然而后人以“风雅”喻诗歌,说明诗不仅仅起源于劳作。还可能与祭祀、娱乐、爱情、战争、别离有关,亦是上层社会举办典礼或宴会时演唱的乐歌。但“风”采自民间,劳动者的日常精神感受,无疑是诗歌最重要的“本源”。随着历史的变迁,诗歌逐渐演变为文人雅士的个体创作。今天对于绝大多数都市人,特别是生活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人们,仿佛生存于以4G、web2.0、云端、大数据为标识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中。工作、理财、交际、娱乐、出行,乃至吃饭、租房、求医、购物、处理纠纷等每个环节,低头之间,全部交由薄薄的手机处置。无形之间,我们似乎拥有了随意跟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人发生接触的空前本领。数十年前社会学家命名的“全球化”、“地球村”日益成真。然而对于维持、推动这庞大的社会机制得以运转和繁荣的无数个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IT业的千万个普通劳动者,人们又有着多少理解、多少尊重呢?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是否又蜕变为车水马龙都市里的一群会走动、会呼吸的符号,屏蔽在坚硬冰冷的机械和庞大的光纤矩阵后,被寥寥几个企业巨头和商界翘楚的名称所覆盖,异化为精英阶层迈向更美好生活的工具呢?

  如今这本貌不惊人的诗集,正是抗争这种异化的努力,作为“深圳读书月”和“深圳劳动者文学(宝安)创作孵化中心”的一项成果,我要感谢一批有心人,正是他们的努力,为这“沉默的大多数”保存了心声。《向劳动致敬:我们的诗》已是该系列的第四本文集,收录了国内特别是深圳较活跃的劳动者诗人的作品,共100人,近150首。在我看来,这是以绵薄之力对一万个正在写作的和亿万个未曾写作的中国普通劳动者致敬。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倘若缺失了他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群落将马上瘫痪,我们沉醉其中的现代化生活立刻烟消云散,露出其赤裸荒凉的背景。

  我留意到了这本诗集最为特别之处,它详细标注了每位作者的籍贯,不仅突显深圳地域的全国性色彩,更体现出绝非可有可无的细节。当中既有深圳、揭阳、梅州、饶平、揭西、陆丰、肇庆等广东地市,也有全国各省市县的地名。这些地名在硕大的中国全景地图上只是密密麻麻的一群小点,在电子版地图逐层放大后,你才会看到这些听过或未曾听过、也许永远不会亲临的地方。

  广东的深圳、东莞和珠三角其他城市,是外来普通劳动者孕育和释放巨大社会潜能的重镇。诗集里收录的曾获得全国首届农民工诗歌大赛银奖的作品《一个民工的时光志》,就恰如其分地为他们代言:“民夫放下尚未读完的百草经/进入这个沿海城市/他们将金属、木材、淡水、火焰、土方/凝造成未来主义的线条、模型/在天地间/为这个城市卜算他未来的梦境/从1978年的渔港开始/渔夫、农夫、园丁、机械师/他们陆续融入这个城市的骨骼……这是一个城市时光书的古典数据/在历史的数字群落中间/高高的建筑物,那是毕升时代符码/他们像是虔敬的古代人一样/在那建造一座属于未来的城池。”他们涉猎不同的工种,身份尴尬,艰辛生存,甚至消殒了生命,写下了灿若繁星的诗作。尽管北京、上海同是外来务工者重要集中地,却没有形成广东如此规模性的打工诗潮。这跟广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主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有关。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吸收了大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内地农村青年,他们生活在城市,却不是城市人,工人的称呼前缀竟然是农民的标签,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他们在社会摸爬滚打中,经历时代风雨的洗礼与个人痛苦感受的抽打沉淀,完成了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的积累,领悟和思考一系列或细微或重大的生活和心理问题。他们需要寻找自己去发声、去倾诉情感的渠道,加上QQ、论坛、微博、微信的普及,自媒体渠道助推了众多普通人发表作品、寻觅同道的愿望。

  随着逐首逐行的阅读,我渐渐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当中大部分诗歌是对“乡土中国”的怀念、想象和崇拜。他们基本不凌虚蹈空、不矫揉造作,不炫耀智识,而是忠于创作主体的切身感受和原初经验,浓缩着乡土中国都市化进程中底层生命的身份困惑和灵魂颤动。这些朴素的文字,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同步推进,将乡土和城市、历史和未来加以融合,真实而一定程度上艺术地反映打工族的人生境遇和思想情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心灵历程的一个独特部分,必将作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份特殊的精神纪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字及其主人在现实中的活动,表现的也许是古典的、乡土的,指向的却正是现代的、历史巨变中的大时代。作为社会转型期寻梦者特殊的经验书写,命运不经意地就会被无形的经济和技术力量瞬间改写,他们的身体和灵魂被揉捏着,他们的生命感悟着疼痛。而这些生命中不乏敏感的、羸弱的却闪烁着人性光芒的高贵的诗心,他们泣血的歌吟,呈现了全球化新经济体系和人的生命尊严以及文化地理传统之间的紧张状态,也见证了这个时代社会底层卑微的草根一族的生存镜像,记录了一代人的牺牲、奉献、屈辱与担当,他们写下了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民众文学,见证着、捍卫着劳动的价值和中下阶层的尊严。这既是特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大环境下特有的文学现象。这一文学现象揭示了一个时代一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传统与现代、后现代、乡村和城市变迁的二元矛盾与张力,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正是对农业文明的消失、颓败或者整合加以呈现、并给人类生存提供一种新经验的探索,为未来留下了珍贵的记忆。我甚至感到,这是2000多年后集体无意识书写的新《诗经·国风》,是众多非精英写作者对拥有数千年传统的汉语文学史的新贡献。

  这部诗集所能做到的只是从亿万个普通劳动者中选出区区100位,以点代面,呈现的正是“不可为而为之”的致敬之意。这部诗作看似普通平实,背后厚重的正是在现实生活中为温饱奔波劳碌,而在自己精神世界里屹立不屈的成千上万以语言为自己匆匆生命留下卑微印记的作者。倘若这世界忽视、遗忘了他们的心声,时代精神必将变得浅薄和留下缺憾。诗集编者在后记中提到,不少作者已经在编辑出版的期间失去联系,而当中还有已经故世的。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后乡土”的特征已经凸显。随着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和家园,涌入城市,从少数变为多数,从新形态转为新常态,从匆匆过客转型为新本地人,从谋三餐一宿到谋安居乐业。进入新世纪后,广东和国内的产业升级转型,新一代外来务工群体,带动了整个南粤乃至全国的劳动者文学继续演化,深圳也萌生和造就了具标杆意义的新城市文化。这种文化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与新的城市精神。劳动者诗歌验证了当代中国文学所具有的特殊性、现实性、沉重性等社会学特点。它传递的人性、底层关怀,也是国家文化道德层面不可或缺的。劳动者诗歌对亿万青年农民工的社会与文化素质的提升功不可没。在此,我特别对深圳扶持劳动者文学创作怀有感激之心。政府持续不断推出多项措施,社会各界大力帮扶劳动者文学发展,在我看来,这也是一座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