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粤剧南派武功,真系打得噶!

2016-12-02 14:11 来源:新快报 钟哲平

  原标题:粤剧南派武功,真系打得噶!

  ■红船上的木人桩(图片选自《粤剧大辞典》)。

  ■80岁的叶兆柏示范铁线拳。(郑迅摄影)

  伸拳划腿,呼呼生风。瞠目甩头,虎虎生威。80岁的柏叔一气呵成打出一套南派粤剧铁线拳,观众之赞叹,哗哗有声!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粤剧记忆访谈》节目。

  粤港澳三地自2003年开始,将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今年11月27日又是粤剧日,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中国粤剧网请来著名粤剧演员、广东八和会馆銮舆堂永远荣誉会长叶兆柏,讲述南派武功对粤剧的影响。


  专栏作者·钟哲平

  岭南文化学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喜欢看戏,不太懂戏,也不算痴迷。因为钻得不深,所以有疏离感。没有匠气,只有欢喜。如同隔着河流看彼岸的华灯,和影影绰绰的风流人物。

  1

  用光阴的细线穿起遗落的珍珠

  《粤剧记忆访谈》是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的重点项目。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作为文学艺术领域的研究机构,秉承研究学术、创作精品的优良传统,2016年在粤剧研究工作中开展了两个重点项目。

  其一是《粤剧学者沙龙》,沙龙宗旨是“传播,是最好的保护”,搭建平台,让关爱粤剧的高校师生、戏剧评论家、戏剧工作者、表演艺术家共同交流。《粤剧学者沙龙》在学术界、粤剧界引起广泛反响,用学术提升粤剧底蕴,用粤剧传播岭南文化。

  在《粤剧学者沙龙》成功主办的基础上,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中国粤剧网继续推出重磅研究项目——《粤剧记忆访谈》,宗旨是“记录,不止于保护”。我们访谈老艺人、老观众、老媒体人,访问一切和粤剧有关的尘封记忆,用几乎肉眼看不见的细线,穿起岁月遗落在风中的珍珠。这种记录,是原始的,质朴的,正因其不加修饰,如一面澄明的镜子,照见历史的光影和今日的身段。

  2

  南派铁线拳,戏班秘传之技

  在11月27日的访谈节目中,叶兆柏闲话不提,上来就打了一套粤剧南派铁线拳。动作敏捷,身躯灵动,柔中带刚,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

  拳罢,叶兆柏深呼吸几口气,平定呼吸,摇着随身带的纸扇,缓缓解说铁线拳的精妙。天气清冷,纸扇并未打开,柏叔只是摇着扇骨,配合说话时手中的韵律,已是一派仙风。

  叶兆柏说:“我的师父薛觉先说,北派是圆的美,南派是方的美,各有各的好。如今粤剧中的南派特色越来越少,我们再不留下一点,以后影都没有了。这个南派铁线拳是粤剧独有的,舞起来好看、实用,干净利索,平日多练,还可以防身健体。我至今每天早上在天棚练功,保持反应敏捷。年轻人要运动,老人要活动,舒活筋骨,希望精神好些,还可以多教几个学生。这套铁线拳我第一次在舞台上使用是1960年,戏中的情节是师父教徒弟打拳,我就使用了这套铁线拳,开了光,反应非常好。”

  叶兆柏打拳时,现场观众大开眼界,手机摄像机拍个不停。很多人觉得这套拳路新奇醒神,在舞台上、电视电影中都没见过。他们也许不知道,自己拍摄到了一套濒临灭绝的古老拳法。铁线拳变化多端,叶兆柏示范的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武术即艺术,有一定套路而无一成不变的“规范”,即使是这零星的吉光片羽,大家也领略到了粤剧南派武功的精深。

  据《粤剧大辞典》,铁线拳是“南派武技,属于南拳中的外家拳套路。铁线拳的主要特点是以内功方法融会到外家拳中去,使习此拳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演练时以身调气、以气催力,要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实战中能够反弱为强。铁线拳来源有二说:一说是广东武术名家铁桥三所创,后由其徒传入戏班;一说是少林五枚师太的绝技,故又称‘尼姑铁线拳’,因戏班中人与清初反清复明的民间秘密组织有联系,故而相传。铁线拳技击性十分强,曾在戏班中流传,除了作为练功强身外,一些小武、二花面等武行演员也将之运用到舞台演出中。20世纪40年代名小武靓少英,曾以一套铁线拳闻名于戏班。此拳被视作戏班中难得的秘传之技。随着南派武技在粤剧舞台的淡化,铁线拳现已失传。”


  3

  看南派粤剧,如同武侠小说

  南派粤剧重武,有许多拳法和绝技。年深日久,随着南派艺术特色在整个粤剧舞台上的淡化,许多功夫已经失传,这就为这些武功更添几分神秘色彩。看一台南派粤剧,若细究台上的功架名称,名目丰富,语义微妙,简直如同读一部武侠小说。

  在当天的访谈中,除了铁线拳,叶兆柏还介绍了另一套已经失传的南派粤剧武功——“六点半棍法”。

  “此棍法源自福建泉州南少林,是少林武僧技击性武技。明末清初,少林俗家弟子洪熙官为了躲避清廷追捕,逃难到广东,隐姓埋名在戏班红船当伙夫。同在红船当下役的‘笃水鬼’(撑船的船工)梁二娣,每日撑船竹竿不离手,练得臂力过人,洪熙官认为他是习武良材,便将少林六点半棍法相授。后来梁二娣在戏班中收徒,六点半棍法渐为人知,但梁二娣怕受清廷迫害未敢将此棍法来历传扬出去,其弟子就将此棍法称‘二娣棍’。此棍须以杀、弹、枪、割、钉、抽六种棍法技巧,结合半圈棍,构成整套规范的棍法套路,故名‘六点半棍’,在戏班中曾一度流传,多人效习。用作练功则可达强身健体之功效;发挥实用性技击功能,则可在戏班中起到防盗贼及保护自己的作用。此棍法气势刚猛,适合传统粤剧武戏的表演风格,艺人们便将它搬上舞台运用到武场对打中。随着粤剧演剧风格的转变,六点半棍法现已失传。”(《粤剧大辞典》)

  叶兆柏说,六点半棍法他也并未掌握,但听过不少关于其威力的传说。据说有一位姓郑的前辈,曾和靓少佳一起到安南(今越南)演出。郑前辈又黑又瘦,走路摇摆,却是武林高手。在安南演出常有当地流氓恶霸来看霸王戏,捣乱戏台,让戏班生意难做。有一晚一帮恶霸又来闹事,恰逢郑某不在,他们一直打闹到戏台,幸亏郑某及时回到,摇摇晃晃冲进厨房,拿起一条水火棍,横沙一圈,众恶霸应声倒地!

  4

  真刀真枪练出来的武功

  叶兆柏说:“我们南派粤剧的武功就是这样使得!台上真刀真枪,绝不是花拳绣腿,下了台是可以实战的!当年李文茂戏班,台上打真军,台下打清军。南派粤剧武功是在台下‘使得的’”。

  清末民初,粤剧舞台上的武打动作均用真刀真枪,俗称“打真军”。兵器重二三十斤,在台上呼呼舞动,金属碰撞铮铮作响,观众看得气都透不过来。

  由于对观众和演员都有一定危险性,且艺术性不强,“打真军”后来渐渐消失。粤剧吸收了北派艺术后,大大提高了审美性。北派追求身段优美,轻灵飘逸;南派则雄浑有力,硬桥硬马,追求对打的逼真效果。

  叶兆柏说,不管崇尚南派还是北派,认真练功的精神是永远不应过时的。他还介绍了红船木人桩的巧妙设计。一根木桩立在红船船头,横木可拆卸。装上横木就练功,靠岸时拆卸横木就可以绑缆绳。以前师父叫徒弟练功,就说:“喂,你够钟‘埋桩’啦!”

  粤剧中的木人桩是戏曲武打中的短打和许多塑形功架的基本元素。“全套动作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18个动作,合共108个动作。又可根据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这十大形象,加以变化出上千个动作。”(《粤剧大辞典》)

  白驹荣在《四十年来粤剧表演艺术的变化》中说:“其实,南派武功有它的独特风格,老叔父老前辈穿起盔甲表演将对将的大战,他们的寸度准确,靶子轻快,英姿勃勃,表现有力,看来俨然战场交锋,大获观众的赞赏和喝彩。这是与平时的苦学苦练分不开的,没有长期苦学苦练是办不到的。”陈非侬《粤剧六十年》也提到:“老一辈的粤剧伶人,都学过功夫,都有一定的武艺,有些还身怀绝技。粤剧伶人学习武艺,一方面用来强身自卫,一方面是职业上的需要。因为不少的粤剧功架和排场,不少的剧目,如果没有一定的武艺基础,是无法掌握、无法表演的。”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