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陈永锵:岭南画派不是派别是理念

2017-02-24 09:28 来源:广州日报 何道岚

陈永锵

  从2000年起,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每年备下一枚纯金奖章,用以礼赞一位文艺界翘楚,并让其留名于“广东文化人物”的名人堂内。进入第八个年头,著名画家陈永锵于昨日登上领奖台,并拉开了主题为《不负东风——陈永锵的艺术天地》的“广东文化人物系列年展”序幕。现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的陈永锵自称“广州仔”,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中,他就作品中的乡土情怀,对收藏热的观感,现代娱乐与传统艺术之辩,岭南画派精髓的当代传承等热门话题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著名评论家谭天曾说:“广东当今中国画坛有两位才子,一是林墉,一是永锵,都写得一手好文章。如果要区别他们的文气,林墉儒雅,永锵威武。林墉画风霸悍,仍不离恣丽。永锵画风厚重,却离不开张扬。”

  陈永锵1948年生于广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电气工程师,母亲是一位民国律师之女。他从小痴迷画画,如今谈起学画,总说自己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在知识荒芜的年代,由于某种机缘,他先后得到梁占峰、黎葛民、陈卢荻、朱庸斋的画学和诗学启蒙。

  1968年,由于父亲的冤案,陈永锵全家被迫从广州迁回原籍南海西樵务农。陈永锵却将这一变故视作艺术生涯的另一种幸运:生活在底层乡野,大自然无比公允地赋予这里的稼穑树木、闲花野草以丰沛的活力与蓬勃的生机。正是在这里,他学会了谋生、读书,观察和感受所处的环境。

  乡土之爱、亲子之情充盈着陈永锵的画面。他1973年的成名作《鱼跃图》,以优美清新的抒情风格入选全国美展,并被评为优秀作品;他在《献给一个平凡而始终热爱着生活的人》中,用生动的画面和一节短文,描述了全家被迫返乡后的第一年春节,因买不起桃花,父亲领着全家把红纸剪成小花,再粘贴在柴枝上制成年花的盎然情趣,以及坎坷生活中的乐观精神;他的一幅《西樵山花》,深情记载的是他与妻子新婚之时携手采撷西樵摩崖上的杜鹃花。

  “故乡西樵是使我在沮丧中振作的圣地。”陈永锵说。


  “为何爱红棉?因为我是地道广州仔”

  1978年大地回春之际,陈永锵考取了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自此深受导师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陈金章等人的艺术熏陶。加之乡村的经历与体验,以及自身的文学语言根基,赋予了陈永锵田园诗人般的眼光。

  有论者言,陈永锵的艺术风格虽多受惠于岭南一脉,却因其兼具豪迈大气的笔墨、蕴蓄深醇的学养、通达淡泊的视野而超越地域束缚,身处对外交流繁盛的广州,得以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意识砥砺中,形成独树一帜的“大花鸟”风格。

  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陈永锵对岭南文化情有独钟。2014年,陈永锵、陈志彦父子捐资200万元作为“廖冰兄人文艺术基金会”注册基金,旨在传承和践行廖冰兄的人文精神,以艺术推动人文公益事业,促进社会进步。

  近年来,陈永锵将自己的画作“零版税”提供给广绣作者,并谆谆促请自己的学生、朋友也参与这一行动,恪尽绵力,以促广绣这项文化遗产一点一滴地积淀、传承下去。

  说到对广州的爱,就不得不说陈永锵对红棉的独钟之情。“我为什么最爱画红棉?因为我是一个在木棉树下长大的地道广州仔。”陈永锵告诉记者,从14岁学画,到今天69岁,自己画了半个多世纪的红棉,将红棉画进了广州白云机场贵宾厅,画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原来,30多年前他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就是红棉,“可是我不满意,决心要越画越好。”于是,便有了为圈内外人士所津津乐道的陈永锵与红棉的故事。

  收集的是人生乐趣

  “我很景仰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收藏家,他们的寻寻觅觅和细心呵护,使我们这些大凡人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营养了智慧也拓阔胸襟。而这些收藏家又往往不将自己的珍藏据为己有,总是将之奉献给人类。”对于时下的收藏热,陈永锵有自己的思辨。

  陈永锵有一位警察朋友染上“石癖”,公干之余,忘情于奇石收集,“平心而论,到底还是个‘初哥’。”然而,由于这种雅好,使他在寻觅和把玩中获得许多知识和乐趣,日子也过得丰富而充实。“我说他忘情收集珍藏的并非只有石头,更多的是人生乐趣。”

  陈永锵的时间、精力几乎都投注在画中,对奇珍逸品的收藏则随缘视之。正如当年恩师黎葛民先生为其画室命名“放怀楼”时所说:钱财身外物,你可以得到很多,但一切的拥有都只是暂时的,你应该学习苏东坡的豁达——唯江上之清风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放怀自得。

  “收藏并不仅是占有欲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栽培。藏品是可贵的,但更为珍贵的是收集的过程。”陈永锵说。


  有手机就没有八大山人的艺术

  广州日报记者:作为广东画坛的代表人物,您如何评价岭南画派的当代传承?

  陈永锵: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岭南画派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可许多人将岭南画派定义为一个派别,其实是一种误会。岭南画派的概念出自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是一种特定时代的历史描述。具体说来,那是在国运坎坷之中,画家对家国的担当,对现实的关怀。其中的包容创新思想,更是历久弥新的先进理念。

  广州日报记者:怎么看待现代娱乐的多元化对传统艺术受众面的冲击?

  陈永锵:现在的人总是忙啊忙啊,短信、上网,其实人不需要那么多信息。我们可以想象,八大山人如果生活在当下,每天对着手机,那就不会有八大山人的艺术。于我,是要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广州日报记者:未来有没有从事艺术教育的计划呢?

  陈永锵:没有,我觉得艺术是教不出来的。热爱即天赋,艺术家需要自身近乎癫狂的爱好。另一方面,教师担当着很重的责任,我就有许多自己崇敬的老师,他们除了教学,也时刻在行不言之教。梁启超说,只开风气不为师。那是我追求的境界。

  陈永锵其人其艺

  陈永锵,广东南海西樵人,1948年生于广州,198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岭南画派纪念馆名誉馆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73年以来,作品历次入选全国美展,70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代表作品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全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等出版画册29本,文集4本,诗集2本,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国务院办公厅、广州白云机场、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等收藏。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