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那套刷爆朋友圈的“鳌鱼仔”DIY贺卡集齐全套了吗?原来萌图背后有玄机

2017-10-05 16:15 来源:南方日报

  今天是中秋节。每年此时,手机里如复制粘贴般的节日祝福让人多少有点审美疲劳。

  SO,南方+决定搞搞新意思,携手本土漫画家胡庆麟共同推出“熬鱼仔贺中秋”DIY创意微信贺卡。点击这里送祝福

萌趣十足的“熬鱼仔”漫画形象,融入中秋民俗和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创作出一套九张中秋“非遗”贺卡。

网友们可以摇一摇拼手气,抽出一张写有祝福语的幸运贺卡,还可以手动DIY选择个性化祝福语给亲朋好友送祝福……

为什么要将“鳌鱼仔”设计为漫画主角?听听漫画家胡庆麟怎么说。

【人物介绍】

“炭烧老广”胡庆麟

笔名:火精灵

曾从事职业:大学动画教师、自由漫画家、商业插图师、动画场景设定师,公司美术指导

现任炭烧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炭烧老广品牌主理人wacom公司特约讲师,技术专家组成员

2009年个人代表作品《炭烧老广》获第6届金龙奖最佳推荐漫画奖

2016年广府庙会代言形象鳌鱼设计者

代表漫画作品:《炭烧老广》《炭烧老广2之sang饮sang食》《炭烧港味》

代表动画作品:《宇航鼠与月亮城》《Q版三国前传》

胡庆麟:

  “鳌鱼是广府庙会代言形象。鳌鱼其实历史非常悠久,而且非常有意义。鳌鱼龙头鲤鱼身,象征独占鳌头,在镇海楼上,有非常多鳌鱼的造型,负责镇守四角。”

  大家都知道过年时候我们需要舞狮子,但谁知道在番禺沙湾还有人舞鳌鱼呢?胡庆麟希望由此捡起一些失落的文化,把老祖宗的文化和故事传承下去。

  有趣的是,胡庆麟还给鳌鱼设计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在每年广府庙会的时候,鳌鱼就会下凡接产,生下一些小鳌鱼。这些小鳌鱼肩负着把广州“非遗”传承下去的责任,例如把广彩、广绣等技艺学成,并在广府庙会期间,跳过龙门,一跃飞天。

  “我觉得广州需要我们这样的一个文化,需要这样的一个故事来传承优秀的文化。”这是胡庆麟的创作初衷。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创作的九幅漫画图每一幅都有一个有趣的主题——饼印、宫灯、讲古、广彩、榄雕、通草画、剪纸、打铜、古琴,让“鳌鱼仔”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技艺。“这些都是具有岭南特色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一些并不被大家熟知。”

  胡庆麟希望,借此中秋佳节,与南方日报、南方+共同合作推出系列趣味动漫产品,运用活泼且互动性强的在线传播方式,让更多年轻人认识“非遗”、喜欢“非遗”、主动传承“非遗”,为“非遗”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活起来、火起来”进行有益探索。

  听完了胡老师的介绍,我们不妨跟随熬鱼仔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萌图背后包含的“非遗”知识和文化内涵吧!

【“鳌鱼仔”教你玩“非遗”】

1、饼印

  中秋节,吃月饼,品味之余还要看颜值。一个赏心悦目的饼印对于有追求的吃货而言同样十分重要。

  粤式月饼印雕刻通常选用“广西百步野生梨木”来制作模具,经17道工序而成,首先将树材开锯成33cm×10cm×5cm的形状,经过两年的自然风化后,“刨平滑”做“车手柄”,再根据客人要求“画样”,然后开孔“凿牙”“铲低”“掺牙”“起脚”“字号”“雕花”“雕字”“开气孔”“修边”“打磨”,最后盖完本店字号的章才算完成。饼印除“月饼”外,还有“席点”“点心”(如:晶饼、炒米饼)等,样式繁多,其中,“字号”“雕花”,从古至今就有数百种样式。

  清代以来,许多工艺品制作销售集中在今大新路、天成路、人民南路、象牙街一带,饼印业十分兴旺。上世纪中期,木饼模还是黄金时代,以中秋月饼模为主;还有色饼,如杏仁饼、佛公饼、老婆饼、盲公饼、鸡仔饼、猪仔饼、金钱饼、炒米饼等。上世纪90年代茶楼文化兴旺,饼印制作也日渐兴盛。时至今日,手工木制饼印产业领域,广州只剩下还在坚守的余同号饼印木器店。

  不过您可能有所不知,广州饼印制作技艺已入围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宫灯

  月圆之夜,看花灯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不过很多小伙伴不太清楚,那些纸扎的灯笼和宫灯到底有啥区别。

  “鳌鱼仔”告诉你,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最富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

  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去照明外,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正统的宫灯造型为八角、六角、四角形的,各面画屏图案内容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其中,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如今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剪纸

  中秋到来,贴个剪纸窗花布置家居,也是十分应景。圆月、玉兔、嫦娥奔月、月饼、花灯等都是中秋剪纸的热门元素。“鳌鱼仔”告诉你,剪纸在中国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讲古

  如此清朗的中秋月,吃块月饼喝口茶,听听老人家讲古如何?“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每当听到这句熟悉的开场白,不知您是否跟“鳌鱼仔”一样,会全神贯注起来。

  难道讲古也是“非遗”?你说对了!

  讲古即说书、讲故事,这种民间技艺来源于古代的传统说唱艺术。说到粤语说书(即讲古)。兴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初最为鼎盛。对于老广来说,张悦楷、林兆明、梁锦辉这几个讲古大师的名字相信不会陌生。

  不过时至今日,粤语讲古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所幸的是,2008年6月7日,讲古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广彩

 

  “鳌鱼仔”相信,小伙伴们对广彩都不会陌生,因为很多老广家里的花瓶就是广彩工艺哦!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而成的特色传统工艺品。

  广彩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2006年和2008年广彩项目分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彩瓷烧制技艺VIII-97。

6、打铜

 

  打铜是什么东东?“鳌鱼仔”告诉你,西关打铜工艺是老广州的文化名片,2009年被纳入广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很早就开始制造铜器,明清时期主要集中在开平等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后来慢慢转移到广州,集中在和平路与光复路,那里至今仍存“打铜街”,并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恩宁路一带开始出现了“卖铜店”,并在西关铜艺列入市级“非遗”后,于2010年以来逐渐形成规模。

7、古琴

 

  抚琴听音,怡然自得。鳌鱼仔每次看到有人弹奏古琴,都感觉仿佛高山流水在侧,似有一阵清风拂过,瞬间扫去烦嚣。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1月7日在其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也名列其中。

8、榄雕

 

  很多人只知道根雕、牙雕,却不知道广州的榄雕“好犀利”。

  广州榄雕属于雕刻工艺中的一种,由工艺师在“长不盈寸”的乌榄核上进行雕刻创作,最早记载见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超过1500年历史,兴盛于明清。

  榄雕始创于原增城市新塘镇,早在明代就已盛行,达到很高水平。明代僧人以榄雕船赠香客以示“普渡”,明宣宗还曾亲自操刀雕刻,到了清代榄雕更是历年的贡品。现代榄雕作品继承传统,小巧玲珑,运用了镂雕、浮雕、圆雕、微雕等手法创作,精雅别致,令人叹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008年,广州榄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通草画

 

  鳌鱼仔经常看到这种中西合璧的彩画,但叫不出名字,原来它的名字很好听——通草画。

  通草又称通脱木、木通树、天麻子。五加科(Araliaceae)灌木或小乔木。原产华南和台湾,是制宣纸的原料。将茎的中心组织取出,可制外科敷料和水彩画纸。19世纪通草画兴起于广州,主要用于出口,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由于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又反映中国本土风情,所以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

  但由于通草纸很容易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加上难以保存,目前国内传世不多。近年来,通草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对研究中国早期的西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采写】毕嘉琪 杨逸 陶明霞

【摄影】李细华

【校对】杨远云

编辑:温智雄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