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界最高奖“梅林奖”获得者杨杰凭空变出许多纸片。
在电影《致命魔术》的开头,一位老道具师讲解魔术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以虚代实”,魔术师展示看似平常、实则已经动过手脚的表演道具;第二步叫“偷天换日”,魔术师手中看似普通的事物,瞬间变得与众不同;第三个步骤叫“神奇”,魔术师要把消失的东西变回来,要观众看到此前从未看到过的东西。这一席话道出了魔术师化腐朽为神奇的职业特性。
2月18日,“梦幻之夜——新春大型魔术专场演出”在文化周末剧场上演,魔术师杨杰和尹波通过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节目,带领大小朋友共同走进奇幻的魔术世界。
梦幻神奇的魔术
十块钱经过几番折叠变成了一百块,一个普通的牛奶盒能倒出六种不同口味的饮料,一根被剪断的绳子可以恢复原貌,美女能克服重力漂浮在半空中……在生活中,这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由魔术界最高奖“梅林奖”获得者杨杰以及特邀嘉宾尹波营造了出来。
杨杰和尹波两位魔术师对部分资深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两人此前曾在文化周末舞台上献演过,其中杨杰已经是四度登场。两人此番合作,既是相聚也是同台竞技,让观众度过了一个梦幻神奇的魔术之夜。
魔术就是一门视觉艺术,让观众看到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观众都明白魔术是并不存在的,魔术师只是用特殊的手法去展现一些匪夷所思的场景。但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观众难免都会想去揭开魔术中不能说的秘密。一边是观众的火眼金睛,一边是魔术师的滴水不漏,观众与魔术师似乎一直在斗智斗勇。
“观众一旦知道了魔术的秘密,就毁掉了那一秒钟的视觉冲击和刚获得的满足感,我倾向于大家对魔术只是单纯地观赏表演,只是为了让自己心情愉悦,不然门票就白买了,所以我不赞同揭密。”杨杰说道。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想,魔术师正因为知道了魔术的门道,他们不会再获得这些视觉上的惊喜,继而少了一种能让自己快乐的方式,这何尝不是一种失落?
杨杰在表演“人体漂浮”。
魔术师既要亲民也要沉稳
魔术师总是穿着黑色的衣服,给人一种酷酷的感觉。几乎所有魔术师都需要想方设法调动现场的气氛,并邀请观众一同互动,将“以假乱真”之事进行到底。观众的啧啧称奇是魔术师最希望获得的。当晚,杨杰和尹波先后邀请了7位观众到舞台上作零距离互动。这意味着魔术师的操作要更加谨慎了。魔术师在舞台上表演魔术,每个环节的动作、表情、音乐、灯光、道具、相关人员都要到位,环环相扣,不能出错。那么魔术师的个性到底是活泼好玩的,还是冷静沉稳的呢?
杨杰说:“我所接触的魔术师,大部分都是性格都比较内向的。因为性格外向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会忘掉自己在做什么。而魔术师是必须要稳得住,清楚自己的所有操作,每一步都不能错。”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站在舞台上收获观众掌声之前,魔术师都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孤寂苦闷的时光。传统的魔术表演注重技巧,而现代魔术表演侧重声、光、电等特效,魔术师需要具备心理学、音乐、舞美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入行门槛和训练要求比过去要高很多。
入行超过30年的杨杰透露,魔术师练习的过程非常枯燥的,初级入门者每天要对着镜子练习七八个小时,没有成就感。只有等到真正演出时,魔术才能收获掌声,如果练不好可能连掌声也没有。
中西魔术同台展示
“接下来我要表演的是中国传统魔术,这项魔术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杨杰在表演“三环奇术”时这样介绍道。所谓“三环奇术”就是魔术师将三个本不相连的铁圈任意连接和拆分。除了表演中国传统魔术,杨杰和尹波还给观众带来了非常多西方魔术,如终极穿越、闪电换人、折叠刀箱等。
仔细对比发现,不同地域的魔术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杨杰说,国内的魔术比较注重技巧,因此魔术师会在技巧上花很大功夫,而国外的魔术比较注重故事情节、情绪代入等方面,所以魔术师关注的焦点也会有所不同。
魔术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行当,但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市民的文化生活和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魔术的市场有什么变化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以他堪称神奇的魔术表演在中国赢得万千粉丝。正是这一契机,中国观众重新体验到了魔术的魅力。
杨杰说:“任何行业都要成行成市,形成规模才会有生意、有人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魔术还没成规模,而到九十年代末时,国内许多魔术师崛起,观众也通过电视机、互联网和剧场等载体,看到了魔术并且喜欢上魔术,越来越多观众愿意买票进剧场看表演,所以魔术的发展是越来越好了。”文/林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