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绿水至味乃河鲜——和顺鱼

2024-03-15 09:23 来源:南方网

  提起客家饮食的构成,很多人第一直觉便是:客家人久居深山中,食材匮乏,以家禽走兽为主要的肉类来源,难以吃到河鲜。然而,居住在岭南大地的客家人,却并非如此。在客家人聚居的广东东北部,流淌着诸多河流,构成了细密的水系网络,如东江、北江、新丰江、万绿湖……而广东多雨湿润的气候,也浇灌出一条条小溪流,蜿蜒于山谷之中。粤地客家人,凭着自己的智慧,也进行着开掘鱼塘、蓄养水库的活动,为餐桌供给了水族之味;又或是在稻田、流水中捕捞,偶然获得的小河鲜,也为平凡的一日三餐增添了鲜活的惊喜。

  寻味河源 水美鱼鲜  

  要尝粤地客家菜的河鲜,就绕不过河源的万绿湖。这个华南第一大湖深藏于群山的怀抱之中,因其一年四季、一天四时,处处皆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绿色而得名。万绿湖的水质据说称冠全省,清澈甘美的水生环境里,保留了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桃花水母,也滋养出无数快活游曳的河鲜。所有饭店酒家,凡是有从万绿湖获得的鱼,无一不夸口其来源。毕竟,在这里不允许人工养殖,而自然产出的鱼鲜甜且毫无泥腥味,品质上佳。

  客家人也巧于运用技能,从大自然中获得馈赠。客家捕鱼技巧早有由来,甚至留存了古朴的中原遗风。至今在某些地方,人们还会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的“鱼梁”来捕获野生鱼类。鱼梁主要利用的是水力作用和鱼类洄游的原理,沈从文也写过类似的捕鱼技法:“水发时,这鱼梁堪称一种奇观,因为是斜斜地横在河中心,照水流趋势,即有大量鱼群,蹦跳到竹架上,有人用长钩钩取入小船,毫不费事!”

  每年清明节过后,便是河源连平的捕鱼旺季。村民们轮流日夜守候在鱼梁旁,等待鱼群跳上竹席,颇有点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意味。鱼被困住后,把竹席上的鱼一条条捡进鱼箩,或是一簸箕一簸箕地捞起即可,多的时候甚至每天可达两三千斤。广东的客家人在享用河鲜上,还是很有口福的。

  除此之外,岭南畲族客家人也有春节捕鱼“迎春接福”的习俗,众人跳到河里捕鱼,还要一比高低。东江上游曾经有“闹大河”风俗,人们把溶化的茶麸倾倒入江中,使鱼“昏醉”,紧接着顺江而下前呼后拥地追赶醉鱼。最后,人人都满载美味河鲜而归。

  这些习俗,都见证了客家人对待河鲜的爱吃与会吃。据说客家人的宴席上,往往第一道菜是鸡,寓意“吉利”;最后一道菜是鱼,寓意“有余”。由此可见,鱼与河鲜在客家人的饮食中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顺鱼,可在客家人爱吃的河鲜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因其鱼嘴弧度向上,又叫翘嘴。杜甫曾写过“白鱼如切玉,朱橘不论钱”来赞美的长江白鱼(也就是翘嘴鲌),或许就是现在和顺鱼的水族亲戚。 

  最初,粤地的渔民见和顺鱼鱼颈拗起,便称它为“拗颈”。不过,“拗颈”在粤语中是“吵架”的意思。吃饭时“拗颈”,总有些尴尬。和顺鱼传到广州,为取个好意头,茶楼酒家便反其道而行之,将它改称为“和顺”。这与猪肝(干)叫猪润、猪舌(折)叫猪脷,有着相同的逻辑,可以见出粤人在取名上祈愿美好的精心之处。

  和顺鱼是珍贵的河鲜,以万绿湖出产的最为优质,是客家人会在高端宴席上搬出的河鲜。它也十分娇贵,无法在水质不好的地方存活。优良的环境,养得它集肥美与清鲜于一身。

  品质好的鱼,要品出其中真味,就需要采用清蒸法。懂得吃的人便知道,最好的鱼往往是用来清蒸的,因为这样最能品出原味,最能表现鱼的鲜美。纯用油盐等简单配料,加之猛火清蒸,如烈火炼丹,是否有真材实料,一尝即知。仅用油盐是客家人早年调料匮乏时的一种烹调习惯,在今日则演变成了检验食材基础的法门。鱼的本质全都因此体现出来,好坏明明白白,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新鲜感。

  虽然简单,但蒸鱼也不仅仅是架在火上就完事大吉。过程中要掌控火候,使其各部位受热均匀。过久则水分蒸发,鱼肉变得松而柴,嚼之如同蔗渣。蒸得不足,又会有腥焖之感。从出水到上桌,如何呵护这一尾鱼,其中的讲究可谓大有乾坤。

  蒸制前师傅把整条鱼从腹部半剖开,两侧张摊,蒸好后便如同比目鱼一般,便于众人取食。仔细观之,鱼肉白细嫩,色泽淡雅,不愧是河湖中的贵族。客家人做菜,主料突出的特点也可见一斑:烹饪家禽家畜时,追求块大、量多;做鱼肉料理,则一做就是一整条。因客家人潜意识认为,肉是贵菜,量越大越好,而鱼整条地上才能够体现它的气势,也有利于保留鱼肉汁液。何况,和顺鱼本身就多小刺,如果切段上,多细骨,吃起来也没安全感。

(即使是清蒸,做法也是多样的,盐油清蒸、豆豉蒜蓉清蒸、姜葱清蒸、榄角清蒸、紫金酱蒸等。将鱼放立在碟子中,加上简单的调料,把控适当的火候一碟鲜美的清蒸和顺便出炉。)

  (即使是清蒸,做法也是多样的,盐油清蒸、豆豉蒜蓉清蒸、姜葱清蒸、榄角清蒸、紫金酱蒸等。将鱼放立在碟子中,加上简单的调料,把控适当的火候一碟鲜美的清蒸和顺便出炉。)

  鱼肉刚一入口,马上就在唇齿间化开,几乎来不及咀嚼,肉质相当嫩滑。鱼腩部分更是饱含油脂,晶莹如玉,软滑如凝脂。它也没有河鲜常见的泥腥味,非常清甜。美食家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写:“食鱼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和顺鱼可谓是符合这一标准的鱼中上品。

  客家人下油盐容易“手重”,蒸出来的鱼略有一些咸,在鱼身上添加少许甘香的陈皮则可化解,还能去腥、增加清新感。也有店家尝试用姜汁蒸和顺鱼,再将特调的客家紫金酱铺于鱼身之上。紫金酱原本很咸,但改良后的酱里加了客家人常用的猪油渣、姜以及名为黑虎掌的野生菌,富有颗粒感所带来的嚼劲。这样蒸出来的鱼,便是较为丰富的口味,但也不离客家本色:原材料基本都是客家的强项,由此赋予了更多山里的特色。鱼的油脂感和清甜,酱料的浓香,丰富地交织在一起,带来了空前的满足感。

  和顺鱼同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哪怕宴席时间绵长,各类菜品渐渐冷却,失去了温度的和顺鱼口感仍然鲜美。品质一般的鱼如果凉了,人们便不太敢吃,因为吃进口中便会有腥味袭来。然而和顺鱼仍然保留着一股甘鲜,香味不减,似在鼓励着人们“应吃尽吃”。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