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早茶,品人生】
(每天早晨7点多,街坊们风雨不改在广州酒家文昌店门口等候8点亮灯营业。)
“六姑早晨!今朝食乜嘢?(粤语:六姑早上好!今早吃什么?)”广州酒家二楼正对着五彩满洲窗的一张圆桌上坐着一位老人,头顶胜雪,眉眼如月。和她对视的一瞬间,突然在她眼眸中感受到某种清明安和,非经岁月洗练而不可得。从未嫁时至今七十多年来的每个早晨,但凡广州酒家开门营业,她必定会前来,如同赴一场经年之约。除了寻一处自在与享受美食,更似坚守——于此地、于斯人、于旧时光。
(“西关小姐”六姑(左)现已96岁,在广州酒家文昌店饮早茶接近80年。六姑每天风雨不改准时8点半到文昌店珠外2号台报到,文昌店早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天见面的部长、经理、茶友如同家人般亲切。六姑在闲聊中笑称“在文昌店饮茶的钱早够在西关买栋楼啦!”。)
(作者与六姑)
从六姑所在的座位望出去,可发现原来酒家内部竟别有洞天。中空的部分,擎起一顶“绿伞”,原来是一棵已逾百年的细叶榕,从民国时期保护至今。这是岭南十分常见的树种,有着又长又细的气根,枝干古朴苍健又险趣横生。与树同高的墙角飞檐与雕栏亦透着精致典雅之美。树下则是一池碧水与青灰石凳,宛若进入了岭南世家的园林深处。这栋三层小楼始建于民国,曾因战乱损毁而重建,于上世纪80年代又进行了翻修,才成就今日这画中胜景。
(广州酒家文昌店中庭的百年细叶榕,茁壮茂盛,绿意盎然,成为酒家的标志性符号。)
(老广们每天在龙口厅树荫下,一盅两件,三两知己,闲话家常,舒心惬意,悠哉游哉又一天。)
而在民国京沪,广式茶楼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上海竹枝词》中有云:“茶寮高敞粤人开,士女联翩结伴来。糖果点心滋味美,笑谈终日满楼台。”上茶楼“叹早茶”不仅仅是一种日常享受,更是重要的社交活动。当时沪广都是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商人买办、文人名流们往来应酬,大都喜欢选在茶楼。雅致的环境,配上精美点心与香茗,天下时事尽在席间,颇有些“煮酒论英雄”的意趣。
也正是得益于广式茶楼在上海的兴盛,店家们为了增加收益、扩大销售,除了茶点以外的烧腊熟食乃至热菜肉食,无所不有,“茶楼”与“酒楼”便逐渐融为一体。后来,在民国菜系之争中,粤菜也因而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平台,伴随着文人笔下的“食在广州”之谈,迅速在京沪之地竖起了大旗。
(广州酒家临江店。茶楼酒家成为了许多商务人士交流信息、共商合作的重要场所。人们常说,在酒楼茶杯一碰,往往一单生意便谈成了,这就是饮茶文化背后的精妙之处。)
但在发源地的广州,老广人更多是将“叹茶”作为日常生活。饮早茶,已成一种生活习惯,也是冲着“点心”之美味而来。光是起名,老广人就费尽了心思,按着点心单上的名目一条一条念出来,一定很快就会忍不住咽口水。碧玉白兔虾饺、五宝鱼籽烧卖、雪映流沙包、鲍汁鲜竹卷、鱼翅黄金糕、状元及第粥……在点心还未端上桌前,食客们大可依着这些雅致生动的描述,在脑海里尽情发挥想象。当然,端上来的成品也必不会令人失望,面对这些颜值奇高的点心们,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乃至念念不忘的事儿时有发生。带外地的朋友去喝早茶,着实能让他们大饱眼福口福,直大呼:“广式点心,诚不欺我!”
(琳琅满目的各式精美点心。)
广式点心最大的特质就是精致玲珑、种类奇多。早年间茶楼都是由伙计端着大大的蒸笼走到桌前,由食客们自行挑选。每一小碟不过一两件点心,且个头小巧,配上一盅茶或一盅饭,所谓“一盅两件”,这样就必然要求品种繁多。于是,颇有生意头脑的广州人,便想出了“星期美点”的经营方式,已有的和创新的点心品种以“周”为周期不断轮换,配合时令,务求造型、质感、味型、香味等都有所变化。这样既让食客们始终能保持好奇心与新鲜感,酒家生意也因此长盛兴隆。
(广州人称饮茶为“叹茶”,就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品尝美点,升华情感。时至今日,“饮咗茶未啊”“得闲饮茶”依然是老广们打招呼最亲切的问候语。)
(粤点四大天王: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
80年代以后,酒楼的经营条件更为改善,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手推“点心车”,有一定保温功能的车厢里层叠着外观一致的小蒸笼,看不见里面是哪种点心,食客们点餐便如同体验“开盲盒”一样,浓白色的水汽氤氲着,车边围满了垂涎三尺的食客,个子矮的小孩也忍不住踮起脚尖探头探脑,眼巴巴地守着一笼接一笼掀开,默默祈祷自己想吃的点心尚未售罄。
每种点心都有自己的标签和对应的“身价”:从“小点”“中点”“大点”到“特点”“顶点”“美点”……价格昂贵的自然是食材用料更为金贵,但价廉者却同样物美,不过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罢了。
(酒家内的点心明档。)
选好点心之后,服务员便会从口袋里摸出一些小印章,用力戳在单子上,以便最后计算餐费。有时候一大家子人上茶楼,便会收获一长串五颜六色、深浅不一的印戳,看起来就像是幼儿园老师奖励的“小红花”一般,怪有成就感的。
叹早茶时常有心太大、胃太小的苦恼,满满一张点心纸上,每一样都如此诱人。而老广们则一边谈天说地,一边践行着“浅尝辄止”的生活哲学。正如六姑说的,每天换着花样,每样点心只吃一件,就足矣。老广也常言道:“少食多滋味,多食无回味”,对待食物更讲究的是细品滋味的过程,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更是为了留点幸福的念想给明天。
(在酒楼,经常能看到一家大小围坐一桌,大人们谈天说地,小孩子怡然自乐。在虾饺、艇仔粥、烧卖、酱蒸凤爪热气腾腾的香味中,一家人其乐融融。)
【粥米飘香】
饮一碗温润的粥,开启一个忙碌却丰盈的早上,对于许多老广人来说是“每日标配”。哪怕近些年来西式早餐愈发流行,面包配牛奶成为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选择,许多人仍觉得似乎不如一碗粥来得舒服熨帖。
广东的“粥”,不同于北方的“稀饭”。北方人多煮素粥,喜欢用谷、豆、粗粮,顶多加入一些植物作为粥料,或许是北方米香醇厚的缘故。粤人煮粥则用料丰富,菜干、皮蛋、肉类、海鲜,应有尽有。
(正宗鱼生粥,选用新鲜鲩鱼,将鱼别刺切成薄片。用干毛巾反复把鱼肉上的水分吸取干净,加生抽、胡椒粉,放在大碗里,然后下生姜丝、酱姜丝,酸姜丝。糖浸菇头丝、茶瓜丝、鲜莲藕丝、白薯丝、炸香芝麻、炸粉丝。油炸鬼薄脆,才算配料齐全。然后用滚开臼米粥倒入搅匀,盛在小碗来吃。粥滚、鱼鲜、作料香!)
广东人自然也喝白粥。它最适合大众口味,平淡软绵,清爽可口。然而天天吃,难免有些审美疲劳。广府粥品喜欢增添些配料,熬煮出滋味来。味道丰富的“状元及第粥”,名号响亮,也堪称广式粥品中的状元郎。
被端到桌上的及第粥,已熬至极为绵软,几乎不见米粒。水米交融,如同太极流转一般你中有我,柔润合一。因加了调料、食材调味,粥底便略显出淡黄色泽。以小勺舀起品尝,粥底绵滑入喉,淡淡的米香与肉汁的鲜香味则在口中弥散开来,家常而不失细腻。
及第粥主料为猪肝、猪肉丸和猪粉肠。猪肝要达到爽脆柔嫩的口感,需要把控在刚熟而不至于过老的时刻,前后不过半分钟。否则,鲜味流失,口感也变得老涩。猪肉丸有时也用瘦肉,煲得软滑入味,入口爽嫩。猪粉肠,即与胃相连的前段小肠,肉壁更为厚实,柔韧有嚼劲,带有粉状口感。
在满含肉质的一碗粥中,有时还会配上枸杞叶之类蔬菜点睛、去腻,恰到好处。粥料伴随着粥米一同入口,幸福感也如潮涌一般,一点点漫上心尖。
说到这里,是时候揭开及第粥背后的故事了。“状元及第粥”,自然与状元逸事有关。不过其来源众说纷纭,以至于曾有学者专门撰文考证。
有一种说法是,及第粥与明朝南海状元伦文叙有关。他小时贫苦,一家好心的粥店主人每天送他一碗粥喝,有时是猪肉丸粥,或猪肝粥、猪粉肠粥,或悉数放入三种粥料。伦文叙高中状元后,重回粥店感谢主人,并请店主重熬一碗放了猪肉丸、猪肝、猪粉肠的粥。品尝着那一如当年的滋味,伦状元感慨万千,便将其命名为“状元及第粥”,粥店也因此名声大振。
另有人则认为,清朝状元林召棠喜爱吃含有猪肉丸、猪杂的粥,他的饮食习惯随着状元名号传开了,便引得人人趋之。还有一个更为戏谑的传言,讲一个广州肉贩,只认识“猪肉、猪肝、猪粉肠”七个字,却误打误撞高中状元。这样的来由想必不可信,倒足以博得茶余饭后一乐。中大中文系黄天骥教授还有一说:
丸,粤音与状元的“元”同;肉材还有牛膀。膀,粤音与榜眼之“榜”同。(不过牛膀无味,后改用猪肝了);再用些猪肠或猪腰子,切成花状,便算和“探花”有联系。
诸种说法大相径庭,但也有重叠之处,都尽力将来源与粥料“猪肉丸、猪肝、猪粉肠”相联系起来。这也与食材本身有关。及第粥所选用的猪内脏,粤人称之为“下水”,而将这一诨号直书于菜谱上则不甚雅观。无论是状元的命名,还是用谐音转义法,换称“及第”,便把难登大雅之堂的食材包装一新,吸引力也随之攀升。
这些命名的故事,也为一碗粥了倾注了美好的寓意。重要考试之前,广州学生哥们点一碗及第粥做早餐的概率大为提升。且不论能否搏得一个好彩头,一碗及第粥下肚,总能为脑力运转提供不少能量补给。
广府粥主要分熟料粥与生滚粥两种。熟料粥即配料与粥底同时煲熟,生滚粥则是用沸腾的粥将配料烫熟。及第粥多采用生滚的做法。还有一种最负盛名的生滚粥——艇仔粥。舀起一勺滚烫沸腾的粥,直朝着摊在碗底的粥料浇下,切得薄薄的鱼片、鱿鱼丝、浮皮、叉烧片、姜葱,当即烫熟。加上调味料搅拌,一碗鲜美的粥品制成,其味丰盛而立体。
无论是煮哪一种粥,广东人对粥品口感的追求都十分讲究。白粥是否清香爽口固然重要。要煮好味粥,煲好白粥底也十分重要。要熬得米粒开花,溶解出富有淀粉的米糊,米浆汁水或清澈,或稠密,洁白如乳。水与米的配比如何恰到好处,全靠经验,也可以根据自家人的口味偏好自行调节,达到心水的质感。讲究的还把米沥干,加猪油搅拌均匀,用猛火、大火、中火、小火在不同时段调节,整个煲粥的过程处于明火状态,使到粥煲好后米粒胶化,水米交融。煮开了锅,满屋粥香四溢。熄火之后焖上一会,上面便覆着一层薄薄的粥皮,纯净透亮。
不少人吃粥时,还会配上一种小吃——煎炸成的薄脆。绵滑细腻的粥,辅之以干脆焦黄的薄脆,如同相得益彰的两位伴侣,平淡的早餐也吃得满口生香。薄脆浸泡起来吃,则有些湿软,少了几分火气;热气腾腾的粥,蘸了表层的薄脆,便也不那么烫口。广州人讲究生活、情感的节奏,将日子过得张弛有度,在这早餐配料的常例与变化中便可见一斑。
(薄脆,顾名思义,又薄又脆,但薄而不碎,香酥可口。薄脆现是小吃,以前曾是清宫中的御膳食品。)
——摘自 赵利平著《大粤菜》(广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