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虾饺与粉粿之约

2023-05-23 19:24 来源:南方网

  人们常说,广式点心有“四大天王”:虾饺、烧卖、叉烧包和蛋挞。皆因在过千款广式点心中,这四款点心的点击率非常高,在全国的知名度、传播力也非常强。而且食材也显得较为高端,早年间并不是所有人家都能有此口福,“虾饺”便被列为首位,“王中之王”的尊贵身份可想而知。在粤点厨师的考核中,一只只弯梳形、蜘蛛肚还有十三道褶的虾饺,也是最具权威的评判标准。有一种说法是,假如去到某家新茶楼“探店”,只要点上一笼虾饺,就能基本知晓这家点心的水准。

图/前顶状如梳篦,后凸神似饱月,这就是传统粤式弯梳虾饺的“真容”。如果虾饺上的褶纹能达到十三道,就堪称精湛。

  虾饺的历史在文献上并无记载,但根据众多行业前辈口耳相传,应该始于清代中后期。有两种说法:一说19世纪20年代,由广州海珠区五凤村村民所首创,原因是五凤村内村落河涌交错,河涌内鱼虾很多,村民对河鲜的食法花式多样,不断创新。有人便将新鲜河虾剥壳,用米粉皮包裹后蒸熟,这一小食后来被引入酒楼茶馆,并逐渐演变为似一把弯梳的精致模样,定名“虾饺”。

  而另一传说则与当时居于广州的世界首富伍秉鉴有关。广州人烹食河虾之风由来已久,这种味鲜甜而肉爽脆的食物亦深受伍秉鉴青睐。由于伍秉鉴祖籍福建,喜食蒸饺,又有吃晏(午后茶点)的习惯,家厨便精心制作了一款以河虾为馅的蒸饺供主人享用。现在粤菜中著名的以河虾为原料的百花馅,也是始创自伍家家厨。

图/澄面也叫小麦淀粉,也就是无筋的面粉,一般用来制作虾饺、肠粉、凉皮等

  在制作中求变,伍秉鉴的家厨不单纯用面作皮,而是以“澄面”作皮。“澄面”是广式点心中相当有代表性的一种原材料,多用于制作点心皮,是小麦粉去筋之后的细末。小麦制品应当算是北方面食之长,“澄面”之创新,亦见证着北方菜系在广府菜中的本土化。伍家厨师有一秘籍,便是在澄面制作时糅合中加入猪油,使之由干涩变得润泽爽滑。

  腾腾热汽散去,一笼三只精巧浑圆的虾饺才露出了真面目。半透明的表皮看起来吹弹可破,其中鲜嫩的粉色隐隐约约,诱惑力十足。一道道褶子之间宽窄均匀,捏合之处则微微翘起,显得标致又俏皮。表皮的弹韧度相当惊艳,即使包裹着沉甸甸的馅料,在细筷子用力之处也完全不破不穿,完完整整地来到碗中。咬开外皮的一瞬间,伴随着少许微烫的汁水,一股浓郁的鲜甜灌入口中。

  而虾饺馅儿中的笋丝,也是不可忽视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记载道:“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所谓“越骆之菌”指的就是古时两广地区所产的竹笋。民国的粤菜食谱中,以笋入馔烹制河海鲜亦十分常见。虾肉的弹牙与笋丝的爽脆相得益彰,荤素两种极鲜的食材相互碰撞,将虾饺之“鲜”带入了新的境界。

  如今,虾饺也在点心师傅们的“头脑风暴”中不断创新。30年代的“点心状元”罗坤师傅,首创了一款“绿茵白兔饺”。虾饺与像生点心的理念结合起来,使平凡的“饺子”摇身一变为栩栩如生的“白兔”,美味之余亦是艺术。

图/美国《纽约时报》评价白兔饺“从制作到色香味都无可匹敌,这不仅是食品,而且是艺术品”。

  据说,当年有一对参加广交会的外国夫妇带孩子到泮溪酒家品尝“绿茵白兔饺”。孩子看到可爱的白兔饺时喜欢得不得了,把整盘点心紧抱怀中,死活不让家人吃。后来只能由服务员给他另外上多了几只“白兔”让他带走,才结束了这场争执。

  而广州酒家则推出了一款“金鱼饺”,从面皮本身就下足了功夫。澄面皮先和好,逐渐加入胡萝卜汁揉面、混色,模拟出金鱼身上的橙红色,以芝麻点缀眼睛——一尾尾“小金鱼”畅游在“碧波荡漾”的盘子里,仿佛呼应着酒家里的池塘风景。

图/金鱼饺,形似金鱼,橙红透亮,馅成鲜香。

  粤点师傅常言:“三分制作,七分加温”,制作手艺仅仅是前一部分,加温时的温度与时间是否精准把控,则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就如这道“金鱼饺”,假如稍微蒸过了时间,恐怕表皮便会水汽过多,颜色之鲜艳、口感之Q弹皆会大为受损。

  虾饺既是粤点之王,更是绝大多数广州人喝早茶的“必点”款式。每次与知己好友相约茶楼,总要点上一笼虾饺“赏味”,否则心里便觉得少了些什么。久而久之,也就能比对出茶楼之间虾饺的差异,皮够不够弹牙,虾够不够新鲜,内馅是否饱满,有的酒家还会放入芹菜或莴笋粒增加清香味,等等。

  而在粤点行业内有一种说法,认为虾饺皮的“澄面”是北方小麦制品的代表,另一道“粉粿”的皮,则代表的是南方稻米制品。

图/粉粿是广东省广州地区汉族传统名点。其皮与形状较虾饺略大而不一定是半月形。

  粉粿相比虾饺虽少了几分名气,却有着更为悠久曲折的历史。至少在明末清初时,“粉粿”(当时也称“粉角”)就已成为广州地道小吃了。民国时,粉粿在广州以十八甫“茶香室”的最为著名,据说是当时一位名叫“娥姐”的“自梳女”(终身不嫁的女性)所创,如今茶楼也大多称之为“娥姐粉粿”。

  《广东新语》中有记载:“……平常则作粉粿,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饭其中,乃舂为粉,以猪脂润之,鲜明而薄以为外……”后来,由于粳米制作的粉粿皮口感过软且容易发霉,无论是造型口感还是保存条件都不尽如人意。人们便将籼米加入,一同舂成米粉,又称为“晒饭粉”,表皮口感更有韧劲,也更加坚挺且便于造型。

  而粉粿的馅料则没有固定,许多茶楼都有不同的配方。透过晶莹光润的外皮可以隐约瞅见:青的也许是香菜、韭菜或萝卜缨,黄的则是花生、榄仁、鲜笋或干贝,橙红的是胡萝卜、火腿或虾仁,白的是沙葛,黑的则是菌菇……讲究个颜色缤纷,味道与口感层次丰富。

  虽然从外部看,粉粿与虾饺都是晶莹剔透,但只要吃进嘴里便能察觉出内在的差异。“澄面”之妙在于口感爽滑弹牙,而粉粿皮则是柔软中暗藏些许韧劲,而且慢慢咀嚼便可尝到其中大米的浓郁香甜。

  有时候一桌子点心让人应接不暇,这低调的粉粿便容易被忽视。不过这样一来却也有意外发现:粉粿皮即使冷食仍然能保持足够的水分与柔韧度,倒不似虾饺,晾凉之后总略显艮硬。如今,许多酒家在制作粉粿皮时,往往会掺入番薯粉或澄面,通过不断调试改良,营造出不同的质感。

  坚守传统古法也好,创新改造也罢,老广食客最擅长“用脚投票”,心中有杆秤在,一尝便心中有数。

——摘自 赵利平著《大粤菜》(广州出版社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