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国夫人》是珠江电影集团与广东粤剧院打造的“粤剧电影创新三部曲”的第二部,去年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今年7月5日起揭开面纱,正式上映。作为一部戏曲电影,加入有80余部影片激战的这个暑期档,显示了片方的信心。
“唱腔优美,武戏丝滑”“更像一部古装武打大片”“粤剧味道似乎不够”。这是观影后的一些声音。在我看来,《谯国夫人》实现了戏曲电影的“史诗化”突破,表现手法上,仍然守住戏曲的“正”,又在创电影的“新”方面迈出一大步。
《谯国夫人》是重大历史题材,展现“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岭南圣母”冼英的风采,主要是她的征战治邦层面:岭南百越争斗、平定俚族内乱坐上首领之位、在岭南习教化兴农桑、收归海南岛、助陈霸先平定李迁仕之乱、平定王仲宣企图割据。家庭情感层面,与冯宝成亲恩爱,抚育冯仆教导冯盎,是剧情的支节。战争、计谋、武打,适合电影呈现,却不是戏曲的长项。戏曲的根基在舞台,在有限空间内以抽象写意方式表达。电影则重在写实,是现实的真接映射。
纵观粤剧经典剧目,无论是“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还是“大排场十八本”,以及近年新创剧目,以冼英这样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主角的,《谯国夫人》应是首例。史实为本,冼英人生的几个高光时刻必须展现。这决定了本片首先是一部历史大片,然后才是戏曲片。剧情的质感,与戏曲的美感,同等重要。
在舞台版粤剧《谯国夫人》的基础上,电影版剧本为重新创作,完全按照电影语言的逻辑。以老年冼英面对隋朝招纳的抉择切入,倒叙式结构,节奏紧张,层层递进,首尾呼应。对标经典历史题材堪称史诗级的电影,如《宾虚》《角斗士》《天国王朝》等,《谯国夫人》有同样的气质。时代背景复杂,主题昂扬向上,人物众多,场面盛大。大量实景拍摄,展现南北朝时期百越蛮荒之地景象,武打的马战步战巷战,均为真打。
相比上一部“擒鸡”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本片武戏比重上升,唱腔减少。看惯了传统粤剧的观众或感“变味”。其实,武戏也是粤剧的重要元素,粤剧音乐贯穿全片,唱腔恰当好处。这仍是一部正宗的戏曲电影,与古装剧情片有明显的区分度。另一方面,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本片说史重于言情,唱腔占比必然下降。
以冼英的大段唱腔为代表,仍然尽显粤剧魅力。冯宝被李迁仕劫持,冼英心急如焚,唱出心中忧思。“枕单知夜凉,看娇儿睡正香,可知为娘步辗转独听更声响。人未归,惹多少怀想。忆记当年事铭心未遗忘。共结鸳鸯情暖心相向。为俚乡费尽了心,只盼岭海长安,终听俚民书声朗,田畴绿油油禾苗壮,家家乐满堂。只恨乱世枭雄心狂妄,若簒权划地,心为祸四方。与夫多载辛劳,迎来百姓兴旺。何堪田园荒废,处处败瓦颓墙。几回帐望,不可他命可安。肠欲断,更恐拆雁行。不知音讯令我迷惘。怎救夫君,他遭贼困,虎口之羊。情势艰危万状。应执戈除奸,复见朗朗春光。”
王仲宣叛乱,冼英身陷绝境,又唱出宁死不屈的坚强。“愁眉碧聚,残云断雨,曾踏遍,万壑千地。更无惧,至此局,岂是天意。樵风劲,助我归去。纵然是,回天无力,志在旦夕,纷乱平息,死而后已。”
唱腔在戏曲电影中,不但是“唱”的形式表现,更是剧情的推手,主题的点睛之笔。唱词具有高度的文学性,优美凝练,字字珠玑。大段唱腔段落,是全片节点处和高潮处,深刻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说”已不足呈现,才需要“唱”。片尾冼英唱自诗“我事三朝主,唯用一好心。盛名皆虚妄,孑然一老身”,道出平生所愿,升华全片主题。相比之下,“过场戏”的唱腔,艺术感染力逊色一些,但对剧情发展也必不可少。因为唱腔,戏曲片成为最文艺的文艺片。
戏曲“电影化”的难点,在于既保留戏曲艺术的韵味,又发挥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对重大历史题材来说,困难更多,因为基本史实不能篡改,感情冲突的戏份有限。《谯国夫人》敢于挑战这样的“大女主”戏,是粤剧海纳百川不断创新的体现。就像豪放派证明宋词也能书写宏大叙事,《谯国夫人》证明,戏曲与电影的融合,能够达到“史诗化”,别具一格地书写历史风云。
作者 邹高翔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