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清单》一开头就把我震撼到了:一对情侣,两个人轮流敲碎对方最珍视的东西,女主角直接敲碎了男主角最珍视的才华奖杯。身旁女观众说:“这姑娘可真够虎。”
我心想没必要这么狠吧?我要是男的我也急了……但看到后来就释然了,这其实是一种“慕强”慕不下去的典型代偿。男主失去工作,他的事业之“强”缺席整整一年,女主的情感依附也紧随崩塌,两人要分手,所以必须要在形式上敲掉这个代表男生的“强”的东西。滤镜碎了,分手才能成立,这逻辑就通了。
精准投喂:35岁以下恋爱人群的定制套餐
“前任”系列是导演田羽生很成功的系列商业片,共揽金超过30亿元,仅《前任3》一部就狂赚19亿元之多。正在上映的《分手清单》是分手系列的第一部,于6月14日上映,刚刚上映十多天。
《分手清单》一看就是成熟作品,“前任”系列目标观众锁定19-24岁,市场定位清晰;矛盾高潮、时尚元素、故事内核等强叙事结构;镜头、灯光、音画协同等视听奇观体验。6月24日广州路演那天,300人的大厅坐满,年轻漂亮的粉丝团在映后热情呐喊。目测粉丝团的年龄不超过35岁,而“前任”系列的目标观众正处于35岁以下,和电影市场的高频观众年龄画像较为重合。
消费受众研究也显示,19-35岁是最有消费力的年纪,这个时期的女性美妆消费比高达52%,44%女性认为经济分担更能体现关系成熟度,主动提出分担费用比例同比增长31%,视经济平等为亲密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淘票票数据显示,“前任”的观影群体中,女装、零食和男装的消费居于前三,这也符合恋爱中的女性群体的消费习惯。“前任”系列与《分手清单》的营销都精准地投喂了这批观众,奉上俊男美女、心跳加速、理想主义的光晕,甜蜜中穿插刺痛、离别时的撕裂、自由又带有束缚,共赴一段青春成长的仪式。
慕强公式:“不合则弃”的情感新逻辑
商业片的本质是兜售“慕强幻想”——如果不展现强者魅力或极致浪漫,观众凭什么买单?难道要拍两个人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常吗?它必须编织一个精致梦境:要么是王子公主的完美结局,要么是凄美壮烈的破碎终章。这个梦要华丽耀眼,即使男女主身处陋室,也要让观众在碎片里看见璀璨光芒。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讲,这120分钟的光影魔术,可能就是他们平淡人生中最接近梦幻的瞬间。
粉丝团的热情,代表了他们对“不合则弃”的新鲜爱情观很有共鸣。
电影里,女主角在同居三周年时发问:“你是不是觉得我俩不结婚,就走不下去了?”这句话的现实基础在于,相处日久,滤镜破碎,慕强玩不下去了,“CP”需要一个仪式感来与对方“锁死”。而传统的故事里,此刻必是女孩戴起戒指,步入婚姻日常。
但女主角说,第三年好累。她选择拒绝戒指,意味着放弃两个人共同成长的可能,不再选择包容。她的“累”源于长期压抑自我——自从得知男主失业,她就要照顾伴侣情绪,牺牲自身需求,试图维系关系。这正是慕强文化中女性通过依附强者或强者关系实现情感或价值的倾向。当对方无法提供持续的安全感,内在矛盾爆发,拒绝结婚戒指的行为,即是对“强弱失衡”关系的彻底否定。
在残酷的刻板印象里,男性必须“强”,女性必须“美”。在不强不美的中间地带,双方容易陷入让人窒息的内耗。
《分手清单》的“爽感”恰恰在于:三年后,两人各自精彩,歧路相逢时身边已各有新欢。可见爱情持久的内核需超越“条件打量”,转向动态包容——当时两人多么般配,却无法包容;如今各自的新伴侣,才是更适合自己的人。那场看似荒诞、“中二”且“戏精”的分手仪式,其实是当代人梳理情感困境时的一声叹息。
爱的动态曲线:爱情超越强弱的包容力
外公外婆金婚时,外婆对我说:“怎么糊里糊涂就和他过了半个世纪。”
他们都曾有过刻骨铭心的前任,但却与眼前的爱人一起患难与共,遭受过战争、饥饿、离散、误解、伤害、病痛,他们是五个子女的父母,是坚定相守的盟友。
虽然“不合则弃”很流行,“有尊严地告别”很潇洒,但老人家说过去的冰箱修一修还能用,现在的冰箱不好用就直接换掉。具备人文精神的爱情不是过时的冰箱,而是超越社会规训的救赎,它包括两个维度。
时间维度的包容,是允许对方阶段性“不够好”,将人生视为动态曲线而非定点考核;创伤维度的疗愈,则是看清彼此强硬、美貌面具下的创伤,成为对抗传统规训的盟友而非裁判,既然爱对方,就应帮助对方在关系中找到自我价值,而非沦为满足社会期待的观众。真正的爱情不应回避现实压力,更珍视脆弱时刻的彼此托举——男性暂时失业不应被物化为“失败者”,女性素颜疲倦不被贬斥为“黄脸婆”,真正的支撑力来自“共同成长”的默契,当美和强褪去时,依然能爱上对方的灵魂。
千人千面,爱情自有万般模样。相爱终究是叩问生命的方式之一,而不是一句简单的是非对错。在“慕强”与“弃弱”的喧嚣中,《分手清单》的精准投喂,也是当下恋爱心态和感情观的一种反映了。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