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还有明天》:我们跑啊,跑啊——跑向明天

2025-03-23 13:03 来源:南方网

  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于“三八档”上映以来,豆瓣评分由最初的9.1分一路攀升至9.4分,在特效与视觉奇观占据影院几乎每个角落的今日,这部影片选择了一条独特、另类、返璞归真的路径,追溯电影诞生之际的存在形态,用那个年代明暗对比下的光影冲突、黑白对比的光线、轮廓、长镜头、新现实主义传统的叙事真实述说了导演科特莱西心目中意大利战后的女性故事。

  从家庭到社会:女性困境的全景展示

  工作日的清晨,丈夫伊万诺对着刚起床的妻子迪丽娅扇了一巴掌。

  而对此习以为常的迪莉娅一言不发,怡然自得地开始梳妆打扮、系上围裙、操持家务。她为全家准备早餐,却无缘上桌,默默承受着丈夫无端的责骂与威胁,以及满嘴脏话的公公的骚扰。

  这是影片的开头,极具反讽的戏剧张力:诗意悠扬的旋律反衬出那个年代女性在家庭中的现实处境。

  《还有明天》以传统的4:3画幅与黑白画面,全景式地展现了从家庭到社会,女性所面临的重重困境。

  随着故事推进,我们同样能看见女儿玛塞拉在家中的地位与母亲无异,她协助母亲,承担了管教弟弟的责任,不但要向父亲上交微薄的工资,闲暇时还要在家中看着灶火,将受教育权拱手相让给愚笨的弟弟,家人对她唯一的期望是嫁个好人家。

  走出家庭的迪莉娅在街道中短暂地感受到了自由,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但仍受到社会结构性的压迫。街道与工作场景的铺设为观众呈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上的经受不平等对待的女性群像:即使在能够送女孩子上学的家庭中,女性依然被排除在政治讨论之外;工作多年的迪莉娅,工资却不及新上岗的男性;洗衣女工不能与男人同乘电梯,需徒手将厚重的衣物搬上顶楼的天台……

  影片纪实性地呈现了那个年代女性的困境。她们被视为“第二性”,在社会中失声,为家庭和社会贡献生命,却不得不妥协自身。这种牺牲被女性主义学者桑德拉·吉尔伯特与苏珊·古巴描述为“真正的死亡的生活,是生活在死亡中”。导演宝拉·柯特莱西延续了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传统,面对普遍存在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问题,呈现出了她们有着共同的痛苦、共同的欢乐和共同的希望。

  婚姻还是教育?情书还是选票?

  导演在影片中精心铺设了误会与反转,巧妙地构建了母女视角的双重错位叙事。家庭合照中相互依靠的母女二人未来的命运走向,始终是观众所热切关注的焦点。

  女儿玛塞拉与她的男友是一对堪称完美的神仙眷侣,她一直心怀对婚姻的憧憬,母亲迪丽娅最初也笃信婚姻能够改变女儿的命运,打破苦难的循环。在她眼中,那张婚书是女儿迈向更好生活的唯一契机。为了使这段婚姻更加牢靠,她甚至暗中积攒了八千里拉,希望借此为女儿铺就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她要给女儿买新的婚纱,要给女儿最好的婚礼,要给女儿进入新生活的入场券——她不愿女儿再走自己的旧路。

  但当母亲发觉女儿的未婚夫如她丈夫般残暴,充满了控制欲,那温和浪漫的爱情表象下潜藏的竟是重蹈她覆辙的苦难生活时,迪丽娅顿时醒悟:不能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又一个的男性,能够依靠的,只有女性自己。她不再犹疑与惶惑,她变得坚韧决绝,她再度走向街头,炸毁过去的循环,走向明天。原本将用作女儿新婚纱的八千里拉,也在那个不同往日的、宁静、温柔、充满希冀的清晨交付给了女儿——上学对于玛塞拉而言,不再是遥远的幻想了。

  在觉醒之前,女儿玛塞拉曾在父亲出门嫖娼后质问母亲“为什么不离开这里”,面对“我能去哪里”这一终极问题时,迪丽娅也一度陷入了茫然与困惑,是啊,在充斥着欺瞒、暴力、不忠与污言秽语的家庭之外,迪丽娅能去哪?是寻求美国大兵威廉的庇护?还是与认识了三十余年的初恋情人尼诺出逃?

  电影早已在细节中埋下伏笔。故事开端,阿达女士送来了一封神秘的信件,迪丽娅在收到这封署有自己名字的信时,真正感受到了女性作为公民被赋权时的欣喜。信件中的内容,仿佛为她指引了新方向,她看见了明天的曙光。

  是的,还有明天——那不但是投票日的明天,那更是属于女性的明天。

  娜拉不必逃走,她们要夺回失声的领地

  故事的尾声,迪丽娅与无数女性一同走上街头,汇聚于投票站。自那一刻起,影片的叙事不再聚焦于一个人的出逃与反抗,而让千千万万位失声的女性共同凝聚,汇集成了一股更磅礴的力量,在更广阔的政治场域夺回属于长久失声者的权利。玛塞拉在人群中一眼就看见了母亲,为她送去了遗落在家中的选票,完成了代际之间的信念传递与冲突和解。

  回首往昔,千年前,女性依附于男性,丧失自主权;一百年前,大多数女性尚未获得劳动权与教育权;七十年前,大多数女性仍未拥有财产权与选举权;三十年前,女性与男性仍未完全实现同工同酬。

  但……1893年,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国家;1917年,苏联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全面平等法案,禁止性别歧视;1920年,美国通过了第19修正案,承认妇女拥有选举权。1975年,联合国在墨西哥城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正式宣布了妇女解放和平等的全球目标,四年后又通过了《消除一切形式的对妇女的歧视公约》。

  女性的奔跑从未止歇。前路从未是灰暗的,未来或许不是坦途,或许充满曲折与荆棘,但光明与希望,正是由女性自己创造的。她们在黑暗中摸索,在荆棘中前行,用坚韧和勇气书写着女性篇章。

  劳拉·穆尔维曾叹息:“在男性文化的天空下,我们无法另辟苍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结束于娜拉摔上傀儡之家的大门,鲁迅也曾悲观预言,对于“娜拉走后怎样?”——“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但现实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水一潭。《还有明天》穿梭回了八十年前的意大利过往,用历史的进程与社会的进步告诉我们,回来以后,熹微的曙光将燃亮所有来者心中的希冀,世界终究变得更好。

  我们奔跑,我们奋进,我们向着更好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明天进发。

  因为我们还有明天。

  撰文:梁媛婷 中山大学戏剧与影视研究生

编辑:金哲华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