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戏曲电影《阿搭嫂》:百变“阿搭嫂”的奇妙之旅

2024-08-19 15:05 来源:南方网 吴慧颖

  尽管近年来“国潮”涌动,传统文化回暖,但作为传统艺术瑰宝的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当代,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俨然小众艺术。

  于是,如何继承,如何创新,如何突围,如何“出圈”,去赢得更多观众尤其是青年人的欢迎和喜爱,这些难题始终如影随形。戏曲从业者纷纷使出了十八般武艺。高甲戏《阿搭嫂》是其中一个成功案例,迄今已创作演出19年,常演常新,而刚刚新鲜出炉、全国首映的戏曲电影《阿搭嫂》则以跨界创新,为这个奋斗历程添上了新的时代注解。

  自诞生之日起,《阿搭嫂》就开启了奇妙之旅。《阿搭嫂》剧本创作于2005年,首演于2006年,近20年间尝试了不同导演的大剧场、“三下锅”与小剧场,先后呈现4个剧场版本和一部戏曲电影,可谓“百变”,各有精彩。该剧“履历”丰富:2006年参加福建省第23届戏剧会演;2009年入选“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展演,入选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2011年入选国际戏剧协会第三十三届世界代表大会演出剧目;2014年参加第21届中韩日戏剧节;2019年5月入选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11月小剧场版入选首届中国(上海)小剧场戏曲展演;2023年参加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的小剧场戏曲节……今年又迎来了戏曲电影《阿搭嫂》的首映。十几年来剧组足迹遍及北京、上海、福州、台北、台南、香港等地,期间获奖无数,如“中国戏剧奖·剧目奖”、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和优秀演员奖、 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等。

  那么这部福建主创、讲述本土故事、地域特色鲜明的戏曲作品何以如此“长寿”,永葆活力?

  古老剧种直面当代社会问题

  高甲戏《阿搭嫂》是一部喜剧。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厦门老城骑楼下,古道热肠、爱管闲事的乡下阿婆阿搭嫂进城,援手救人,却阴差阳错卷进了一桩绑童案。作者从小人物入手,以世俗常情入戏,实则直指当下“老人跌倒没人扶”“诈术满天飞”等社会乱象,观照现实生活,以地域文化记忆,唤起人们对传统道德的珍视。

  高甲戏独特的剧种特色和闽南文化的丰富资源,在《阿搭嫂》中得到了巧妙地运用,针砭时弊的嘲弄找到了传统的形式感,古老的戏曲程式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高甲戏的丑角艺术行当流派丰富,异彩纷呈。《阿搭嫂》中众多丑角争奇斗艳,人物群像丰富多彩,喜剧氛围热烈浓厚。如梅花奖得主吴晶晶扮演阿搭嫂,由正旦反串女丑,纪亚福扮演肖秀才,展现精湛的傀儡丑技艺,扮演天成的吴伯祥的破衫丑腿脚功夫等,都各有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来自民间的戏弄。

  关注时代的精彩故事、精湛诙谐的程式表演和颇具现代感的舞台设计及导演调度,让《阿搭嫂》脱颖而出,备受欢迎。

  巧用两岸资源融合创新

  在百度词条上搜索“阿搭嫂”,跳出来的是“《阿搭嫂》是两岸艺术家和青年学生联合创作的戏曲作品”。2019年由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合作演出《阿搭嫂》献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展现了闽台戏曲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

  闽南传统艺术是闽台同胞共同继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两岸文化的一脉相承,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纽带与桥梁。两岸资源的开拓与助力,让《阿搭嫂》探索新的可能,开辟新的空间。金莲陞剧团创立之初,即由莲河和金门的两地艺人合组而成。高甲戏又是两岸共有剧种。2015年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参加文化部对台交流项目“乡音之旅”赴台湾中南部巡演,《阿搭嫂》在台湾庙口的精彩演出博得了广大台湾观众的喜爱。

  2018年1月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与院团合作,举办“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高甲戏”冬令营,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的18位学生来厦参加培训。高甲戏优秀演员吴晶晶、纪亚福、陈炳聪和吴伯祥等倾囊相授高甲戏经典剧目《阿搭嫂》。其后高甲戏演员又再次赴台教学。2018年6月两岸合作“三下锅”(高甲戏、歌仔戏、客家戏)版《阿搭嫂》登上台北城市舞台剧场。最吸引眼球的是台上同时出现三位“阿搭嫂”: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团长、梅花奖得主吴晶晶,以正旦反串丑行;有“戏曲王子”之誉的台湾戏曲学院客家戏学系教师李文勋,以男生反串女丑;台湾歌仔戏名角“小咪”,表演中融入歌仔戏“哭调”的苦情。2018年两岸合作“三下锅”版《阿搭嫂》参加在厦门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并作为开幕演出。2019年5月,两岸合作的闽台地方戏《阿搭嫂》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让台湾年轻的戏曲演员有机会走上全国最高规格的舞台。2019年 5月5日中国艺术节在上海启动当天,即两岸合作的《阿搭嫂》开演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该剧将高甲戏、客家戏和歌仔戏三个戏曲剧种融合在一起,是闽台地方戏曲融合发展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银幕再续海内外情缘

  戏曲与电影的跨界联姻由来已久,中国的第一部本土电影《定军山》即为京剧电影。而就在《定军山》诞生的那一年年末,厦门,这个中国最早开埠的港口之一,开始了电影放映。1905年12月30日《汉文台湾日日新闻》登载一则报道:“一名姓氏大石的写真技师携带电影戏器到厦门,住鼓浪屿,并邀请厦门当地居民前往观看影戏。”这是迄今能找到的有关厦门最早电影的文献记载。此后,电影在厦门发展迅速。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厦门话电影即“厦语片”兴起,并在50年代风行一时,成为与粤语片、国语片同样卖座的电影,尤其在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颇具市场号召力。在这些厦语片中,取材戏曲的不在少数,如《郑元和》《陈三五娘》《唐伯虎点秋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有些广告中还出现“南音”“锦歌”“厦语歌剧”等字样。这些都显示了闽南戏曲音乐与新兴的电影技术的交融。厦语片也对台湾闽南语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5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的“电影歌仔戏”一度风靡,热潮持续约十年光景,在台湾早期电影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2024年6月戏曲电影《阿搭嫂》全国首映礼在厦门大学思明电影院演武分院成功举办,继而全国公映。从近百年前的厦语片到今天的高甲戏电影《阿搭嫂》,电影工作者与戏曲从业者携手,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运用现代的影视技术,丰富艺术表达,让古老的戏曲插上翅膀,突破方寸戏台的局限,跨越山海,与更多海内外的观众分享来自闽南乡土的欢乐、感动与乡愁。

  而且,在这部戏曲电影《阿搭嫂》的拍摄中,导演程箓充分考虑到《阿搭嫂》喜剧的特性,在尊重戏曲表演的基础上,虚实结合,运用电影手法,从节奏处理和蒙太奇手法的处理上,强化了风格,一些特写镜头和近乎漫画式的定格,让人印象深刻。通过电影手法,让一个人物在同一时空里以分身术的方式完成内心对话。以电影的闪回,回溯事件的发生。电影凸显了高甲戏表演之美,弥补了舞台的局限,而戏曲人也希冀借助银屏的魅力,让古老的高甲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触及更多的群体,传播更远,再续海内外的文化情缘。

  总之,不断求新、求变,《阿搭嫂》百变“出圈”,从大剧场到小剧场,从单一剧种到跨剧种,从戏曲到电影,近20年的创作演出历程宛若一场奇趣纷呈的艺术之旅,凝结了艺术家们不懈努力、不断创新的心血与智慧,也折射出乐观奋进、开放包容、积极创新的厦门城市文化个性,以及立足闽南、胸怀两岸的自我定位与宽广视野。

  作者 吴慧颖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金哲华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陈学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