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坪石先生》:烽火弦歌,生生不息

2025-09-16 12:34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

  《坪石先生》是部神奇的电影。进影院之前,观众可能会犹豫:既是抗战片,名字又有点冷门,看不看?从影院出来后,你只会后悔:这么好的电影,为啥没早点看?

  独特角度彰显抗战精神

  讲述抗战时期高校迁移到后方办学的故事,公众都会想到西南联大。但1938年广州沦陷、国立中山大学师生辗转粤北坪石坚持办学四年的历史,却鲜少被关注。我作为一名广东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此之前也不知道,很是惭愧。

  影片以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迁校办学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以黄际遇为第一主人公的一群教育大家在烽火中坚守教育阵地、延续岭南文脉的传奇故事。这是一个关于陌生人物、尘封历史的故事,但实际又是岭南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章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坪石先生》从教育救国的视角展现中国人民的抗战历程,对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凝聚着创作者的历史责任感与艺术匠心。

  中式审美激活文化基因

  影片的镜头语言沉静、隽永、诗意,是古典美学的体现。如钟集离开时走过古桥,桥身与倒影的对称美,让人产生一种“西风斜照里,极目望潇湘”的淡淡惆怅。镜头慢慢暗下,就像恋人目送的眼神,终归看不见了。

  比如里面有一个空镜——两棵挂霜的树木。这既是季节的体现,也是情绪的写照,给人冷冽、悲凉的感受,跟时代背景相当契合。而保警队在老屋中间忽上忽下追捕地下党员的一幕,让人想起胡金铨《大醉侠》的电影画面。

  月下画梅的一幕同样令人难忘。黄际遇先生画了一枝遒劲的梅干,他们本应该在上面画梅花,但他却取了旁边的花瓶,借着月光,让瓶中梅花的倒影和纸上的梅枝组成完整的一枝梅,形成了虚实结合的画面。还说了六祖慧能开悟的禅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文人风骨展露无遗,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品位。

  考究服化还原时代特征

  本片的道具、服化相当考究。比如,刻蜡版的字使用魏碑,黑板上的篆书圆润均衡;邱扬脸上的伤疤两天呈现不同状态;杜定友运书前期的头发只是着叶子,后期由于连日奔波变得扁塌、油腻;黄家喂鹅用的瓦片与潮汕农村并无二致;黄教授撑的伞有破洞,卫梓松教授连伞都没有,只能用大斗笠,符合当时物资匮乏的情况……种种都还原得非常真实。

  最精彩的是使用了两只鹅。可能有的观众初看会产生疑惑:为什么不养鸡、不养猪,却养鹅?把两只鹅当嫁妆,是不是搞笑?其实不是。因为黄先生是澄海人,狮头鹅是当地特产,一直都是贵价食材。加上黄教授的女婿也是潮州人,因此这道具非常符合实际。后来他把鹅送给养护院的伤兵,又体现了乱世中的温情,整个情节设计堪称神来之笔。此类细节均值得细细品咂。

  典雅台词重现文化根脉

  片中的台词文白相间,古朴典雅,让人如痴如醉。国家有难,青年学子该不该投笔从戎?答曰:“知识救国,亦是大道。”乱世中,书生的感觉是什么?答曰:“耀眼光华,暗夜流浪。”烽烟中,知识分子如何将个人命运与教育存续熔铸为一体?答曰:“随校播迁,辗转不悔。”……这些话语从片中人物口中讲出,是那么的自然。

  还有“诱以口腹之欲,搔尔虫技之痒”“区区倭寇,蕞尔小国”“餐风露宿,精忠报国”“少年轻去其乡,慨然有四方之志”等精彩台词,非常打动人,体现了编剧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基于时代背景的精准输出。观看时,我常常被台词深深吸引,恨不得赶紧记录下来那些精彩语句。已经很久没有在大银幕上看到过这么典雅的对话了,它们提醒你,我们使用的中文多么美妙,多么值得被深爱,被好好运用与传承。片中黄家教的发问“读中文有无用”,隔着80年的时空,在此时也有了肯定的回答。

  优秀演绎让历史角色“重生”

  片中有不少演员是首次“触电”,表演难免略带生涩。但是本片最大的亮点——谢君豪,真是名副其实的“金马影帝”。只要他在,气场就在,灵魂就在。他对角色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精准的塑造,一招一式,一低头一抬手,连喝水、抬眼、走路、说话、朗诵的细节,都让人觉得信服,宛如真正的黄先生就在眼前。这样的表演宛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也如莎士比亚所言“演技的最高境界,是让观众忘记你在演戏”。他塑造的黄际遇先生,必将成为影史上的经典角色。

  扮演学生邱扬的演员颜秋越也很令人惊喜,他将少年的天才、热血、懵懂、轻狂、失落,演绎得非常精准。据说,让他在一众试镜演员中脱颖而出的,还要归功于他的粤语功夫——那些文绉绉的台词,要讲好可不容易。还有只出场一幕的“安县长”,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很到位,演活了一个对知识分子有几分尊敬,又自命不凡、官气十足的“县太爷”。

  多角度赋予人物立体感

  片中通过种种场景,表现了黄教授的家国情怀、儒雅气质、爱生如子、多才多艺等“高光”面,也不忘挖掘了他慈父的一面、失控的一面、人情练达的一面。

  慈父的一面,比如经常亲自喂鹅、叫女儿拆了自己的毛衣重新织给儿子、将微薄的工资留给女儿带去养护院等。失控的一面,比如面对学生的投笔从戎,从言语阻拦,到上前拉锯,到默然退场。

  人情练达的一面,比如用“概率”的概念戏弄保警队,比如去军营捞学生时,对军官的暗示说“开个价”……这种机变,让人佩服数学家不仅会推演,还颇具乱世生存智慧。这些细节让人物更立体、更多面、更生动、更真实。

  对其他先生的塑造,限于时长,只能取其主要方面,于是我们看到杜定友的天真谦逊,卫梓松的满身傲骨,冼玉清的崇高志向,邹仪新的谨慎细致,符罗飞的精准高效……这些历史细节让观众深深感受到“文脉存续”的艰难与悲壮。导演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时代群像,让人敬佩。

  影片结束时,片尾曲《风》和黄际遇先生的照片一起出现,很多观众都没舍得走。大家一边欣赏着历史旧照,一边听着饱含深情的歌曲:“你说有青年才有未来,要好好活在这个世界”,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

  80年前的今天,抗战胜利的号角吹响。如今硝烟已远,但弦歌不辍,“筚路蓝缕气犹在,残山剩水血未凉”,这124分钟,是属于南方的、教育界的、知识分子的、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

  撰文 洪爽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