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我们究竟从《哈利•波特》里看到什么?

2024-10-30 09:50 来源:南方网

  最近,《哈利•波特》系列八部电影正在重映,很多“哈迷”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去看大银幕上的哈利•波特。我有个朋友说,她从来没看过哈利•波特,电影和书都没看过,不知道好看在哪里。我问她,2001年你多大?她说她那时刚上初中。那就情有可原,很多人都是上高中,或者成年以后才接触到哈利•波特的。但是她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今天就来说说哈利•波特好在哪里,为什么值得看。

  “哈利•波特”系列刚出前两本的时候,故事的主角是11岁的儿童,故事的场景是魔法学校,这些元素使得它被当做“儿童文学”来看待。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从第三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开始,更多“背后的故事”“以前的故事”开始展现,这一系列逐渐俘获了越来越多成年人的心,每一部书都成为万众期待的现象级作品,直至全部完结。在电影《普拉达女王》里,就设计了要给时尚杂志女魔头总编的女儿抢先拿到最新一本尚未出版的《哈利•波特》的桥段,可见“哈利•波特”系列的火爆程度。

  故事的主角是11岁男孩哈利•波特,他从小父母双亡,生活在姨妈姨父家,遭到忽视和虐待。11岁生日那天,他才发现原来自己是个魔法师,要被接去一家魔法学校学习魔法。故事的大反派叫伏地魔,他是一个黑巫师,正是他杀死了哈利•波特的父母,他已经“消失”了十几年,现在正要卷土重来。“哈利•波特”系列正是主角和大反派对决的故事。

  这个长达七卷的对决故事,有哪些主旨呢?我来给大家捋一捋。

  爱的魔力

  无疑,爱这个主题贯穿始终,也是J.K.Rowling最想要表达的主题。

  首先,爱的伟大。

  当年,黑巫师伏地魔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到处滥杀无辜。他得知一个预言,说七月出生的男孩和他之间“只能活一个”。于是他锁定7月31日出生的哈利•波特,来到他家要杀掉哈利。他先杀死了孩子的父母,但没有料到,当他对准一岁的婴儿施出索命咒时,咒语却反弹回来伤了他自己,只在婴儿哈利•波特的额头上留下一道伤疤。

  在麻瓜世界,哈利从小受到侮辱、虐待和忽视,是最缺爱的人;但在魔法世界,情况刚好相反。韦斯莱一家,给了他家庭的温暖。教父小天狼星让他感受到父亲的爱。霍格沃兹的邓布利多校长、麦格教授,则给予他师长的爱。还有海格,对他几近宠溺。凤凰社成员更是为了保护他,可以献出自己生命。这些来自成人世界的爱——亲子之爱,师长之爱,正义之爱,其实早早就封印在母亲“爱的保护咒”里,让他挡住了黑巫师最强力的攻击。这个“爱的保护咒”还是一个“只保护哈利”的咒语,它继续留在哈利身上,在他成长的日子里,穿越时空,时时呵护着他,给他力量和信心。

  第二,爱需要真诚。伏地魔的母亲使用迷情剂骗了他父亲汤姆•里德尔与其私奔,怀上伏地魔并停用迷情剂以后,汤姆•里德尔还是离开了,母亲在孤儿院门口产下伏地魔后很快去世。迷情剂获得的,不是爱。相反,斯内普教授深爱哈利的母亲莉莉,至死不渝地守护着爱人的孩子,这种真挚的、无私的、甚至是自我牺牲的爱,是整个系列里最令人动容的。

  关于“爱”的魔力,在伏地魔和哈利的角色设定上更能看清楚,爱,是对“心灵白板”最初的强力塑形。有人会问,伏地魔为什么那么彻头彻尾地坏,为什么如此毫无底线地作恶?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从未得到过爱。他的外祖父和舅舅,嘲笑他母亲是个“哑炮”,母亲爱上了麻瓜,而这个麻瓜本人也不是什么好人,缺乏同情心,一家子在村里都不受待见。从小生长在孤儿院的伏地魔,因为有魔法天赋而与众不同,大家都害怕他,他也无法得到爱。进入霍格沃兹以后,伏地魔生性凉薄,仍然无人爱他,其行为反而引起邓布利多的怀疑。

  那么,同样在进入学校之前都缺爱,为什么哈利入校后那么多人爱他,而伏地魔没有?原因也很简单,他们“心灵的白板”上,一个写着“爱”字,一个写着“恨”字。

  自我

  如果能看出“哈利•波特”系列的另一个重要主题——自我,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它最初被视为儿童文学,后来又成为世界级的现象作品。儿童们看到自我的成长,成年人更看重自我的实现。

  伏地魔是众多角色中“自我”最彰显的人,因为他的自我呈现出极端自私的面貌。他不但对敌人毫不留情,对自己的部下和随从也是心狠手辣,用完就杀。他也是较早就认清了自我的人。在校学习期间,他意识到自己的父亲是麻瓜,于是早早把自己的世俗名字“汤姆·马沃罗·里德尔”重新排列字母改成了“我是伏地魔”。后来他打开密室,坐实了斯莱特林后人的身份,又回到老家,击倒舅舅,利用舅舅的魔杖杀死父亲和祖父一家人,再嫁祸给舅舅。看这一波骚操作,一个人但凡有一丝怀疑自己都做不出来。斩断俗世情根后,他就开始制作魂器分装灵魂,在“自我膨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与伏地魔相比,哈利认识自我的过程就艰难曲折得多。11岁前,总会发生一些无法解释的事件,接着,分院帽又在他头上犹豫不决,后来竟然发现自己会说“蛇佬腔”。“我是谁?”“我是坏人吗?”“我难道属于斯莱特林吗?”这些直击灵魂的疑问困扰了他好多年,他不得不和伏地魔共享一些梦境,不得不承认自己和大恶人有相似之处。认识自我的过程伴随着一种想要证明自我的冲动。他天生的勇气、正义感和好奇心,使他不断干出各种违反校规的事情,也在此过程中深深入局。所幸有周围爱的呵护和正义的引导,当他发现自己竟然就是伏地魔无意中制造的一个魂器时,他已经具备了牺牲自我、对抗到底的决心。

  认识自我的下一步,是实现自我。我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巫师?哈利的职业倾向是做一名傲罗,但人们对他寄予的厚望是:只有他才能打败伏地魔。声名也是一种负累,哈利能承担起如此重任吗?

  邓布利多对他说的一句话,是所有想要实现自我的人必须烙印在心的,必须高亮显示,必须说三遍:

  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有了这句非常“存在主义”的话,哈利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不再为声名所累,而是不断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当他发现自己也是一个魂器时,哪怕付出生命,也要阻止伏地魔。

  命运还是较量?

  整个“哈利•波特”系列处处透出一种“命运安排”的神秘主义,主角和大反派的命运自始至终都纠缠、连接在一起——伏地魔相信了某个预言,认定哈利而非纳威就是那个“七月出生的孩子”,他杀不了他,还把灵魂碎片留在了他体内,后来喝了他的血,以为可以得到“保护咒”的保护,结果最后那个保护咒“只保护哈利”。

  “哈利•波特”系列绝不只是一个关于个人的故事。从《火焰杯》开始,我们就能看到,J.K.Rowling创造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历史悠久的、国际性的魔法世界。到《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正邪两派的规模已经显现,乌姆里奇象征的权力滥用和极端控制,把魔法世界里的“恶”提升到制度的层次,正邪的对峙也是机构性的、组织性的。“哈利•波特”的前传故事《神奇动物在哪里》虽然出版在后,但作者把魔法世界的时间跨度往前大大延伸了,甚至在情节上,都能把巫师大战和世界大战对上号。

  “哈利•波特”是映照现实的。麻瓜世界和魔法世界的对照,只是明面上的映照现实,制度的虚浮和漏洞,个人权利的危机,阶层,歧视,正义与邪恶的极限较量,才是作品内在的映照现实。命运只是一根细线,它串起故事情节,细线上的角色就像一个个圆球,经过艰苦的斗争和较量,最终分出胜负,留下正义的一方,抖落邪恶的一方。这些斗争和较量,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或者内心处。所以,哪怕过了20年,只要你看过这部作品,就会再次在其中找到自己。

  生命观

  “哈利•波特”系列还有着非常动人的生命观。J.K.Rowling设计了很多“神奇动物”,如独角兽、夜骐、鹰首马身有翼兽、巨型蜘蛛等等,还有幽灵、巨怪、巨人、家养小精灵、妖精等不同于人类的物种,再有就是各种可爱的动物宠物,它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魔法特技,构成了一个丰富的魔法生态圈。

  有那么多物种,巫师对待神奇动物的态度自然就有差别。动物首先是巫师界的研究对象,有些也是合作伙伴,有人就非常喜欢动物,例如海格,当然也有人厌恶神奇动物,欲置之死地。厌恶动物的态度发展到极端,也就是伏地魔及其信徒的心态,他们把麻瓜出身的巫师叫做“泥巴种”,伏地魔就对所有泥巴种做出大清算。这不就是魔法界的“人种论”吗?

  显然,J.K.Rowling持有平等的生命观。在她笔下,神奇动物的可爱,善待动物之人的细腻情感,都让读者和观众深深共鸣。邪恶的动物,例如伏地魔的巨蛇纳吉尼,叛徒小矮星彼得变成的老鼠斑斑,则受到唾弃,人们希望杀之而后快。

  政治正确的生物多样性生态观在J.K.Rowling笔下可不是正襟危坐的。除了真实的动物和多物种,J.K.Rowling还善于把各种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会吼叫的信,会咬人的《妖怪们的妖怪书》,有灵性的金色飞贼,纠错羽毛笔,活点地图……所以魔法世界里热闹得很,到处都是会跑会动爱吵爱闹的物件,人只是这个丰富世界的一分子。

  最后再说说隐藏在“哈利•波特”背后的哲学观——身心二元论。这一理论的代表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这一理论认为,身体与心灵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灵能够独立于肉体而存在。并且身体与心灵不存在同一性,我的身体里不必对应于我的心灵。

  基于这种身心二分的理论,伏地魔才有可能制造魂器来保存灵魂的碎片,以求得永生。在J.K.Rowling笔下,巫师只有通过杀戮的恶行导致灵魂撕裂,才能把灵魂的碎片寄生在物件或活物上。所以,伏地魔先后杀了六个人,制作出6个魂器,又在企图杀害哈利时,无意间灵魂碎片飞入哈利身上,使哈利也成了他的一个“准”魂器。

  身心二元论的重点是,身体和心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身体的本质是拥有空间延展性,心灵的本质是思考等心灵活动。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而伏地魔说“魂器在故我在”。这里还有一个灵魂完整性的问题。我不知道作者J.K.Rowling有哪些哲学思想的背景,不过,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完整的灵魂终究无法得到永生。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适合J.K.Rowling。以上这些宏大的主题,都是“寄身”在“哈利•波特”系列那精致的细节,巧妙的伏笔,幽默而利落的笔调中。在辽阔的时空跨度中,J.K.Rowling设计了精密的逻辑链条,通过扣人心弦的悬疑情节,展现人性的幽微,还映射现实世界种种悲欣交集。煌煌巨作七卷,这个精彩绝伦的魔法世界,其实也住在我们完整的小灵魂里呢。

  撰文:风井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