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故事发生的核心场景被放置在“吉祥照相馆”,其原型为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真实存在的华东照相馆,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估衣廊一带,是两名爱国青年罗瑾和吴旋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照片的关键地点。
作为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战争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没有选择用宏大的战争场面或煽情的悲鸣来叩击观众,而是将视角收束于一间照相馆。这间照相馆,像是一台沉默的相机,记录下城市陷落前最后的日常,也见证了文明在暴力面前的崩解。
电影票房成绩斐然,截至2025年8月3日,上映10天,总票房破15亿元,引发广泛讨论。
克制镜头下的人性交响
影片的完成度极高,信息密度饱满却不显臃肿。镜头语言极为克制,没有对血腥与残暴场面进行直白且过度的渲染,而是通过光影、构图与人物微表情,让观众在暗处“看见”光,在静默中听见尖叫,自行去感受背后的沉重。例如,通过日军摄影记者伊藤的相机取景、照相馆暗房里逐渐显影的照片等视角,以一种含蓄却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景象一点点揭露出来。这种克制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更高明的艺术表达,给予观众充分的思考与共情空间,让那份悲痛与愤怒在心底悄然蔓延滋长。
演员们的表现精彩,王传君和王骁尤佳。饰演日军翻译的王传君,脸部每一块肌肉的细微颤动、眼神的游移与凝滞,都在诉说着角色内心的挣扎与复杂情感;在面对日军暴行时,既有对同胞的同情,又因自身的懦弱与无奈而陷入助纣为虐的泥沼;他将一个“汉奸”在人性中的挣扎、绝境中的恐惧、隐忍与尊严演绎得入木三分。
王骁饰演的照相馆老板老金同样出彩,他的举手投足间尽显小人物在乱世中的坚韧与担当,尤其是在面对生死抉择时,那份从容与坚定,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平凡人身上的伟大力量。一众演员的出色表演,使影片中的角色鲜活立体,跃然于银幕之上。
民族情绪的深度唤醒
从社会影响来看,《南京照相馆》成功引发了中华大众的广泛共鸣,成为一场全民性的历史重温与爱国情感的深度唤醒。电影中对日军暴行的呈现,以及普通民众在绝境中奋起抗争、守护真相的情节,深深触动了每一个观众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它让人们再次深刻认识到那段屈辱历史的沉重,激发了民众强烈的爱国热情。观影结束后,许多观众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形成了强大的舆论传播效应,进一步推动了影片的影响力扩散,让更多人关注到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从而达到了电影作为文化载体所具有的教育与警示意义。
因此,《南京照相馆》的成功,无疑印证了一个现实:大众对民族创伤题材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传播意愿,观众愿意为这份“记住”买单,前提是作品足够真诚和专业。
创新瓶颈与争议之音
目前破15亿元的票房成绩,体现出当代电影市场中民族情绪的强大消费潜力,导演申奥显然深谙此道。但影片的争议性恰在于此:当民族记忆成为可算计的商业筹码,它是否也在无形中成为一种“情绪消费品”?票房的大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关于“消费民族情绪”的质疑声浪。
不可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题材本身就承载着巨大的民族情感重量,极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但影片过度依赖这一情感因素来吸引观众,而在电影的创新性方面有所欠缺。在剧情架构上,虽有跌宕起伏,但整体走向仍未跳脱出传统抗战题材影片的叙事框架,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全新视角与故事编排。在表现手法上,尽管镜头运用可圈可点,但也未能大胆突破既有模式,在电影语言的探索上稍显保守,显得四平八稳。这种创新的不足,使得影片在满足观众对历史题材新鲜感的需求上,存在一定的落差,也让“消费民族情绪”这一质疑有了滋生的土壤。
当然,必须肯定的是,在当下语境中,能以如此冷静而克制的方式讲述一段如此沉重的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它没有用过度的血腥镜头刺激观众,而是用沉默、留白与细节,让每个人在观影后自行“显影”内心的震撼。申奥导演让这段历史,在银幕上完成了又一次庄严的“显影”。
在未来的历史题材电影创作中,如何在尊重历史、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不断创新突破,避免陷入单纯消费民族情感的困境,是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而对于观众而言,在观影过程中,建议保持理性与客观,既能从影片中汲取历史的力量,也能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电影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共同推动历史题材电影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撰文:李梓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