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坪石先生》:战火中的岭南高校以及电影的“史”“诗”“思”

2025-09-16 12:34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

  今年,抗战题材的作品还可以怎样呈现呢?是豪言壮语、满腔热血地呼号呐喊,还是冷静写实、沉寂揪心如《南京照相馆》?是用“老戏骨”的出色演技和声光电色的造型来撑起一台文艺晚会,还是增加更多的商业元素,如鲜血淋漓、手刃鬼子、打斗刺激、卧底周旋来获得票房,或者借用抗战的名头拍一些半痛不痛的影视剧?在多种类型的作品丛中来观察《坪石先生》,就可以看出这部电影的独特价值。

  《坪石先生》将真实的历史润物无声般地融入电影镜头。作品讲述的是抗战时期以中山大学为中心的华南高校搬迁到粤北坪石继续办学的一段历史。战时的地方史、校史乃至个人的家史,同样应该是“铭记历史”的组成部分。电影借用了定点式的纪录片呈现方式,用字幕、地图、图片等方式精简而清晰地展示了中大北迁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历史过程。唯其有真实历史为背景,电影显得厚重扎实,有实实在在的泥土感,情绪上不虚浮,故事里有根柢。但一部电影,仅有“真实”是不够的,除非是地道的纪录片;同时,史实本身可以从史书、论著、旧迹、博物馆等途径获得。历史要转变成艺术,“史”中要有“诗”,还需要酿造和蜕变。偏于“史”,容易“干”;偏于“诗”,容易“虚”。在“史”与“诗”的融合上,电影《坪石先生》进行了了不起的探索,既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厚重感,又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和美学感推向了新的高度。

  电影把“实有其人”的历史人物塑造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坪石先生》的中心人物是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教授黄际遇。他曾被老舍先生描述为“博学鸿才真奇士,高风亮节一完人”,是数学家、骈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棋术家、方言研究学者等集于一身的传奇式人物。电影呈现了这位大学教授“奇才”的特点,突显他面临战火而“随校播迁,辗转不悔”的凛然气概,曾经留日而不惧可能遭遇厄运的民族气节;又用诸多小故事来描绘其丰富性,譬如用“概率”之法保护宣传抗日学生的智慧和幽默,寄情于“两只鹅”来隐含战时教书先生的清贫和为父之人的深情厚谊,与学生邱扬的关系展示其“爱才”“爱生”、盲棋之绝功。

  以黄际遇为中心,电影展开了战时华南高校教师的群像。他们都是史有所载的人物,有真实的姓名,在电影里,他们的名字成为了眉目清晰、各具特点的形象,譬如爱书如命、认真又有些迂腐的图书馆馆长杜定友,平日里有些闲散晃荡而最终不惧日寇、自尽殉难的建筑系系主任卫梓松。文史专业人熟悉的冼玉清、詹安泰也登上了银幕,还有帅帅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也笑容满满地走在这群长衫教授当中。这些高校知识分子群像围绕着黄际遇,具有黄际遇的某些共性,彼此心心相通,从而使得黄际遇既是“个体”,又是“群体”的典型;是一个艺术“形象”,但其意义又超出了“形象”的层面。

  更重要的是,电影通过以黄际遇为中心的高校教师群像,写出了他们在特定历史环境里对自我、家人、他人、读书人、国家、文化等问题的理解和认知。电影里有诸多金句,“学生最重要,有青年才有未来”“打仗要有科学,造飞机造大炮都要科学”“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责任”“慷慨捐躯,值得尊敬;知识救国,亦是大道”“社会百废待兴,报国日长”等。这样再来看电影里“暂退”的棋术、“藏锋”的书法、朗朗清月和枯枝劲竹的意象、歌曲《杜鹃花》的纯美和悲伤、主题曲《风》“要好好留在这个世界”的叮嘱等细节和片段,就带有了许多隐喻和象征的意义,显示了知识者在战争时期对于处惊不变、持之以恒、以守为攻、以忍为进等处世方法、思想观念、人生意义的思考。作品用一个一个镜头呈现“近来兵凶战危,明朝流落何处”“可恼的风,落难的人”、粮米见底、躲飞机、炮火轰的苦难、忧患、忙乱、悲剧的景象,更突出其中沉潜的“守持”的信念、信仰、精神和行动,守住学生、守住孩子、守住人、守住书、守住仪器、守住画卷、守住文字,坚守“有青年就有未来”“报国日长”的信念。在电影里,“守持”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黄际遇教授与天才学生邱扬、与儿子和女儿关于“懦夫”“沦落”“逃兵”“奇耻大辱”“投笔从戎”“前线杀敌”的选择矛盾、思想交锋、反复沉思、历史实践中沉淀出来的,“保存文化火种、承传民族文脉”的思想主旨是在故事动态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站立起来的。电影在“史”的写实、“诗”的美学中,沉淀了“思想”的力量。

  电影“史”“诗”“思”的丰富内涵,通过扮演黄际遇教授的香港演员谢君豪沉稳、儒雅、坚定、包容的眼神和其他身体语言,表达得非常到位。

  《坪石先生》写的是一段真实的华南地方史、高校史,岭南的山水、雨雾、民居、习俗、日常生活、地理名称,还有粤语和交汇着地方口音的国语等,都是这段“小历史”的基本元素,与电影里的人物、故事和情感非常和谐,是“岭南”,也是“世界”。

  《坪石先生》是抗战题材作品中视角独特、思想独特、表达独特的一部作品。这是抗战文艺史的收获,是岭南文化史的收获,值得进入中国电影历史。

  顺带一说,抗战时期的华南师范大学也曾“九载十迁”,师生们背着书扛着仪器和自己的单薄行李,在广西、粤北的丛山河流里穿行,分布在祠堂、庙宇、小学等处读书,抗战胜利后返回广州。很多学生在动荡不安、辗转迁徙里读到了毕业,成为后来华南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黄际遇的女婿钟集,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华南师范学院数学系任教,在数学、棋术、族谱等方面卓有才华。这些内容,写在了新版的华南师大校史里。自然,读文字书与观影的感受有同有异,也都有各自的意思。

  撰文 吴敏,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