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在青岛落下帷幕。这场代表中国电影创作风向标的表彰,在2025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镌刻着新时代的文化坐标。
在这场集结多部优秀作品的行业盛典中,广东再次被看到——从斩获提名的粤产佳作到浸润岭南风情的取景地标,从扎根大湾区的创作中坚到传承创新的新生力量,中国南大门在电影领域持续突破。
广东创作:本土讲述与时代见证
本届华表奖片单中,粤产电影《我,就是风!》与《熊出没·逆转时空》获得提名,前者以独臂篮球少年张家诚的真实故事打动人心,后者以十年IP积淀展现粤产动画工业新高度。
在优秀少儿题材影片提名作品《我,就是风!》中,珠江电影集团采用“专业导演+素人主演”的创作模式,将镜头对准云浮乡间的篮球场。这部带有纪录片质感的成长物语,不仅呈现了岭南少年向阳而生的精神,更开创了主旋律题材在地化表达的新范式。值得关注的是,该片主角原型张家城在拍摄过程中完成从篮球少年到电影演员的蜕变,为素人演员培养机制提供了鲜活样本。
获得优秀故事片提名的《熊出没·逆转时空》,是入围的动画片中票房最高的一部。作为“熊出没”IP的第10部大电影,影片将深圳地标华强北、春笋大厦融入科幻叙事,使这座科技之城成为未来想象的具象载体。“熊出没”探索的,是工业化制作体系与岭南文化创新表达的深度融合方式。
纵观近年华表奖,广东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创作输出:从改革开放题材《照相师》到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从《中国医生》到即将亮相的《克什米尔公主号》《猎金·游戏》《逆风而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岭南故事的持续输出,更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广东方案。
广东拍摄:岭南风貌赋予影像独特肌理
优秀男、女演员奖分别颁给了《三大队》里的张译和《我爱你!》里的惠英红。他们的获奖作品,不约而同选择广东作为叙事场域。
《三大队》中,佛山垂虹社区斑驳的骑楼见证着刑警的十年追凶;《我爱你!》里,象岗山社区的麻石阶梯和广州动物园承载着黄昏恋曲的悸动。这些带着广府温度的地理坐标,已然超越单纯取景地的功能,成为故事的情感支点。
广州动物园成为旅游打卡地
《让子弹飞》中的梅家大院,《奇迹·笨小孩》里华强北的电子迷宫,《热辣滚烫》中顺德美食街的市井烟火,共同构建起独特的“岭南影像数据库”。数据显示,近三年在粤取景的影视作品年均超200部,完善的协拍服务体系和明显的制作成本优势,使“南下拍戏”成为行业新常态。
湾区影人:创作力量,薪火相传
65岁的惠英红举起华表奖杯,这位从香港无线训练班走出的优秀女演员,电影之路始于17岁——在张彻执导的《射雕英雄传》中因“穆念慈”一角初露锋芒。40多年的拍摄里,惠英红在粤港澳大湾区拍摄的作品近百部。
宁敬武执导的《觅渡》获得优秀故事影片。从《觅渡》中广州起义的历史,到《手捧繁星的旅行》中深圳援疆的故事,他扎根广东,创作始终聚焦岭南的精神图谱。
新生代创作力量同样耀眼。由广东电影人王一诺编剧、吴健培作曲的《一山之隔》获得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提名。王一诺执导的《英雄·三元里》将于2025年上映,这部呈现岭南历史、体现广东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在4月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2025粤影之光——中国·广东电影产业推介会”上备受期待。
从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广东萌芽,到构建起创作、制作、发行的完整产业链,广东电影始终与中国影史同频共振。走过120周年的广东电影,正年轻、正蓬勃,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光影答卷。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金哲华 实习记者 黄耀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