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孩子?我们如何让他们的人生幸福?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提出,幸福的秘诀在于兴趣范围要尽可能地广。哈佛教授Arthur C. Brooks提出的happiness理论基于三个核心要素:享受 (Enjoyment)、满足 (Satisfaction) 和意义 (Meaning),意即幸福需要通过享受、满足和意义之间的平衡来实现。
周末带孩子看了电影《仙女鸟飞过的夏天》。电影备受关注的一个点,是它聚焦了孩子的网瘾问题。我在想,网瘾是什么?
网瘾其实是沟通问题
电影里小主角周镜然被妈妈“扔”到了外婆家,让他不再使用IPAD。IPAD象征周镜然与网络世界的联系,失去了熟悉的网络世界,孩子被迫与真实世界发生链接,令他抓耳挠腮。而当他和表弟发生冲突,被妈妈报了十几个补习班的表弟向他道歉,哭喊道:“别让我回北京,妈妈给我报了十几个补习班,我会疯掉!”
沟通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哪怕亲如母子,每个人也要把握自己对生活的主动权。镜然妈妈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可,就逼迫他被动接受外婆家的乡村生活。且不论乡村生活本身的内容如何,其本质和表弟妈妈不经孩子同意,给娃报一堆补习班一样,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她们自诩为慈母,却不懂尊重孩子的社交边界:虽然断网一段时间,或上形形色色的补习班,都是对孩子好的教育初心,但宝剑赠知己,红粉送佳人,你给人家礼物总得是人家愿意接受的吧?或者说,你总得给人家时间、让人家接受你的好意吧?在没有充分沟通的前提下霸王硬上弓,是不尊重别人的边界和社交方式——这跟好不好没有关系,无论上网还是不上网,双方的真诚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在乡村,镜然和表弟、妹妹与村里的孩子夏天成为了朋友。缘于彼此的真诚信任,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空间去接触、玩耍、交流、反馈、思考,才能够成为好友。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网络社会,看似自由越来越多,其实压力越来越大,家长往往不清楚自己加诸孩子的强权有多恐怖,孩子在“答应”或“不答应就很危险”的沟通中产生恐惧和逃避,就像表弟说“我会疯掉”。我小时候网络并不发达,但我妈给我检查功课也是可怕的经历,她一边考我一边自己翻看答案,我一答错她就怒目相向,唬得我心惊肉跳,后来我找到偷看答案的方法,她见我全答对了,才还我自由。所以即便我小时候没有网瘾问题,但这种亲子沟通方式仍令我恐惧,所以尽快过关,好让她不要来管我就是唯一的逃生通道,和所谓“网瘾”一样,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恐惧和逃避。
上班以后,我有一阵子很不喜欢接电话,一听到电话铃响就感觉烦躁,突然爆响的电话铃声会引起我强烈的心理不适感,因此手机经常设静音。有一句话说,我们恐惧的不是电话,而是屏幕保护壳所掩盖的脆弱;我们焦虑的不是社交,而是马不停蹄却仍不敢有一点松懈的生活。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线上聊天是从小就习惯的生活方式,用文字、表情、热梗来沟通,不仅更为生动,而且说错话可以撤回,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正如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认为的那样,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本质上,人们对电话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背后潜藏着的难以预料的事情。我不喜欢接电话,正是对未知压力的自我保护。归根结底,大人小孩都希望能够将交流的主动权紧紧握在自己手里。
影片中的网瘾更加偏重网络游戏,但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的本质都是“我可以自主开关”,只要家长和孩子沟通好,让其主动控制游戏内容和时间,相信可以对网瘾问题有所帮助。
不美的家乡不值得回吗?
本片的取景亮点是位于韶关始兴、广东省最大的客家围屋,名为满堂客家大围,由水磨青砖和青石拱门构筑,内部结构复杂,拥有9厅、12院、28天井和777个房间。
在这样的文化遗产里拍电影肯定是一种享受。但我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我们只能把山清水秀、像五星级旅游目的地、生态和服务都好的地方作为家乡吗?我们是不是太娇气了?我们的心是不是太虚荣又太贫瘠了?我们有没有勇气对孩子说:“这片山旮旯就是你的家乡,这里原本就是很普通的地方,但它养活了你老爸、老妈、老舅和老祖,它贫穷但无私,未来有一天也将成为你精神力量的起源地?”
《幸福之路》里有一句话:“所有伟大的生活都是含有沉闷的努力的。”我们先不问地方美不美,我们就问问自己能不能甩出“含有沉闷的努力”干一干?
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很多了,国内几乎没有网络信号到达不了的地方,我们尚且认为生活烦闷,孩子们手机、短视频、各大游戏平台不离手,但从前没有手机的时候呢?那时候的人们会不会更无聊?他们会因为无聊比现在的自杀率更高吗?他们的时代如何产生出很多伟大的哲思和作品呢?
依然是《幸福之路》里说:“在这一点上现代父母应大大受到责备,因为他们给小朋友提供的娱乐实在太多了——因为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应当是自幼培养的。”
就像影片中的镜然和表弟,没有IPAD、被扔到一个无网络绝境里能不能生活?能不能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去主动和真实世界发生链接?其实不难做到。樊登的《读书笔记》里说,“打和逃是人类最原始最常见的两种选择”。上文说逃避是人类本能,但遇到困难冲上去打一打也是本能啊!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想吃甜的,我们就只能给他们吃甜的?我们想让他们去农村,就必须非是韶关始兴那么山清水秀的地方?不想让他们触碰和尝试生活中如此真实又如此渺小的哪怕任何一点点剂量的苦和痛,只会逃避,是不是我们的错?因为我们的错,他们也正在丢失一部分宝贵的、主动上前“打一打”的原始本能。
人常说现在的小孩很可怜,他们生下来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每天忙于上课,忙于打卡,花高昂的学费,却没学到啥针对性的内容;而过去的小孩虽然无聊,却没有这么多紧张的活动,和被喂养太多的信息和刺激。或许一个人的成长并不需要那么多兴奋和刺激,它会消耗生命的能量,降低自愈的能力。
我的家乡是西安,现在成为很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但我小时候没有一天不想逃离它,于是跑到广州来。在陌生的城市里,我忍受了很多的孤独和疼痛,成为了今天的我。幸福不是无拘无束,也不是拥有一切,幸福需要目标,需要痛苦,痛苦是满足的必经之路。到今天我依然饱尝痛苦,但已经不需要太多的糖来逃避世间的苦,它们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广州,我感觉到生命的无比真实。
撰文: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