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走的决心》:女性如何被看见?要先自己看见自己

2024-09-17 09:32 来源:南方网 风井

  《出走的决心》上映第一天,我就赶着去看了。近几年,女性觉醒是热门话题,用真人故事改编直击这一主题的,倒不多见。影片道出了大多数中国女性不被看见的隐忍和委屈,也展示了“出走”之后新的可能。

  故事的原型叫苏敏,1964年生,十几岁时随家人从西藏迁到河南。2020年7月,苏敏以“50岁阿姨自驾游”为名创建了自己的社交账号。9月24日上午,她开着自己打工买来的汽车,从河南郑州出发,独自一人踏上了旅途。2021年4月2日,媒体报道了苏敏的故事,称她为一名“无所畏惧的公路旅行者”。

  2024年6月,苏敏向网友求助,原因是她向丈夫提出离婚,丈夫向她索要50万;7月15日,苏敏发布视频,称经过调解最终达成付给男方16万的协议;8月23日,媒体报道苏敏离婚手续仍未办成;9月10日,苏敏出席电影在北京举办的首映礼,称赞电影“超真实,超还原”。

福利|邀您免费观影《出走的决心》

  多重身份的重压,女人用半生走出

  《出走的决心》根据真人故事改编,叙述比较平稳,大部分是顺叙,有几处关键的身份确定,用了倒叙式的回忆。

  第一处是李红(苏敏在电影中的化身 )准备高考,突然得知父母准备搬回河南老家。父亲说,“我们家五口人,我一个人挣工资,你是长女,就不能为家里想想吗?”长女,往往是很多女性的第一重身份,这一层重压,压住了李红的反抗。她只好回乡,在造纸厂干一份经常让人发呆的工作。作为长女的重压,在她向弟弟讨要打工工资的时候再一次呈现。她妈妈说:“你是他亲姐呀。”这一次,李红的反抗更为有力,她说,“我不是你亲女儿吗?我本来要上大学的,为了你儿子我也不上大学了!”

  第二处回忆,是作为妻子。她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处处不被看见,以为结婚就能获得自由,希望嫁得远一点。不顾父亲反对,她相亲嫁了人。几年以后,她带着孩子搬到郑州和老公团聚,老公每天跟她一分一厘地算菜钱,她决定要找一份工作,扫大街都可以。老公的亲戚来家吃饭,老公逼她喝酒,又嫌她菜做得多了浪费,她和老公吵了几句,老公就动手砸了她的花瓶。

  姜武饰演的老公,也是某些中国男性的真实写照。年轻的时候抠门,一毛五的汽水都嫌贵。中年的时候死要面子,拼命把烟灰缸挪开,让客人把烟灰叩在地上。到了老年,还是那句“哪家的女人不生娃不做饭呀”,而现实中苏敏的老公,竟以自己没有在外面找小三作为索要高额离婚分手费的理由。

  在影片里,花瓶只是一个意象,象征着女性对美和自由的向往,塑料花也是一种意象,象征着夫妻之间没有真实的感情。

  花瓶砸了,李红想离婚,她的父母却一致反对。弟弟要结婚了,家里没地方住,工作不好找,还带着孩子……一句话就是,不能离婚。妻子身份是第二层重压,经济不独立的李红再次妥协。

  妥协以后,只能继续隐忍。女儿读大学时,让她离婚,她说,离了连个住处都没有。作为母亲,在一段痛苦的婚姻中煎熬,必定有为了孩子的成分。当孩子也有了孩子,母亲变为姥姥,还是不断地为了孩子,不做“自私”的人。直到外孙都上幼儿园了,家中人还是不停地使唤她,她终于在绝望中爆发。

  长女、妻子、母亲、外婆,女人一生中的这几重身份,要承受社会有意无意的重压。想要挣脱,只有经济独立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深刻的觉醒,要在各种重压之下“看见”自己,勇敢而大声地说出“我不想等了”,对女儿说“你的事情我不管了!”正如李红出走前的情绪大爆发一样。她用了几十年,终于自我觉醒,终于不顾一切,迈出了出走的第一步。

  几十年压抑,三次爆发

  影片一开头,是一段家庭生活的特写:在厨房操劳的女人,玩乒乓球的男人,男人抱怨女人把鱼红烧而不是煮汤,因为怀孕的女儿需要营养。男人要一碟醋都是敲敲窗户找女人要,男人的乒乓球掉得满屋都是,仍然是女人去捡。

  这段特写看得人不由得生气,正常家庭的男人至于这样吗?也可能有人会说,这一点也不夸张,很多家庭就是这样!

  影片把李红的家居环境设计得比较逼仄,常常有在阳台晾衣服的镜头。阳台的铁栏杆,困住了李红,使她更向往开阔宽敞的环境,使她忘不掉年轻时云游四海的梦想。

  “困住”这个词非常贴切。中国传统女性,就是困在社会给自己设定的种种身份中。她们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爱,对丈夫和子女的爱,总是淹没在无穷无尽的家务和自我牺牲中。更糟糕的是,你越是隐忍,你的付出就越是不被看见,他人就越觉得这些是你应当做的,是你心甘情愿做的,欠着你不叫欠。

  积年累月的压抑下,李红不断让步。她承担全部家务,去成都的时间不断推迟,她有了三次情绪上的爆发。

  第一次,外孙们去爷爷奶奶家住一段时间,她叹道终于可以歇一口气了,老公就阴阳怪气地说:“我知道你图什么。”这样的质疑让她无法忍受,她非要老公说清楚图什么,吵着吵着,她拿起刀戳向自己的胸口。随后,她被诊断为患有中度抑郁症。

  第二次,她考到驾照,想买一辆车,去找弟弟讨要多年前打工的工资。她妈妈说,“你是他亲姐呀。”这一次,李红很温和地“爆发”了,说不还两万块钱就打官司。这次爆发,拿回一万元。

  第三次,外孙上了幼儿园,女儿找到新工作还在实习期,她再次推迟自己的出行计划,帮忙接送和照看外孙。终于,女儿转正了,女婿升职了,老公比赛得奖了,三喜临门举杯庆贺的时候,她被人敲敲玻璃让弄醋,被尿裤子的外孙喊着姥姥,她一扯沙发垫,又是一堆乒乓球,又是她捡球,闪了腰都没有人看见……委屈当然是委屈的。

  她终于又爆发了,并且真正地出发了!

  片子的前半段,像一部女性觉醒的反面教材。如果说对抗父权很难做到,但对夫权的长期隐忍,也是造成其数十年痛苦生活的原因之一。如果能早一点觉醒,早一点反抗,解放是不是来得更早一点呢?

  妈妈看不见的,女儿看见了

  好在什么时候觉醒都不算晚,好在社会在进步着,三代女性一代比一代觉醒更早,妈妈看不见的,女儿却看见了。

  同样是找弟弟要钱那场戏,李红的母亲说出了她那一代女性的处境。母亲先是为弟弟说情,看到李红的坚持后,她说,小时候父母给弟弟蒸白面馒头,而她只能吃窝头,“但我从不抱怨。”是的,她那一代女性,受了压迫和委屈,连抱怨都没有,或许还认为不抱怨是另一种美德。到了李红这一代,忍受不了终于有抱怨了。李红的女儿这一代,更在自己年少时就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劝过母亲离婚,甚至说自己不会结婚。

  女性在代际更替的同时,越来越早地觉醒了。有了女儿的支持,李红才能去学车、买车,最终实现出走的梦想。而女儿也从她的身上汲取教训,立志在孩子上幼儿园以后一定要重回职场。然而,照顾家庭、养育孩子的责任终究需要有人承担,女儿也请求母亲延迟出发,等她度过实习期。可是,转正那天,她似乎又再次适应了母亲的付出,欣然地享受起来。

  影片的最后,女儿和李红通了电话。妈妈出走以后,她终究还是解决了自己的难题。这一回,丈夫换了业务版块,钱少了但时间更多了,她自己还升任经理。

  出走后的李红自由地奔赴旷野,采摘真正的鲜花。影片到这里,镜头语言与前期逼仄的家庭环境形成对比。李红也通过直播卖货等形式获得收入,一步步更“自由”起来。

  每个女性的路,最终都要靠自己去走。走出重压,走出困厄,下决心的过程或许漫长,但怎么都不算晚。

  撰文:风井

编辑:金哲华   责任编辑:周存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