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实现的跨越式发展,既给影视创作提供了富具想象力的创作素材和文化资源,也为航天题材创作开拓了新的技术形态和演绎类型。神舟飞船系列冲破苍穹,空间站不断扩容升级,大国重器赋能中国电影想象力,彰显国之自信与硬核浪漫。从科幻灾难片《流浪地球》系列讲述“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恢宏计划,到科幻喜剧片《独行月球》《银河补习班》关注小人物的梦想、奋斗与执着,再到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之《白昼流星》呈现神舟十一号飞船凯旋壮景,国产电影对浩渺宇宙太空的探索之旅既彰显科学理性也充盈诗意浪漫。
2025年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全面启动,由朱翌冉执导的《窗外是蓝星》作为首部太空实景拍摄的电影亮相银幕并实现破圈传播。该片取材于神舟十三号飞行乘务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六个月任务这一里程碑事件,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亲自完成超高精度拍摄等系列工作,既真实描摹了浩渺无垠的宇宙与深邃的天际苍穹,也细腻呈现了他们在空间站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让观众沉浸式跟随三位航天员实现了一次心潮澎湃且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的“太空之旅”。这部采用尖端视觉技术的纪录电影,通过对人类生存家园的反向凝视,探寻生命个体在浩瀚宇宙间的渺小与伟大,以主体性表述向世界传播载人航天精神的同时,也展现了独有的中国式浪漫与温情。这部电影以8K技术的澄澈与深邃穿越浩渺星辰,再现宇宙奇观的浪漫与奥秘,致敬永不停歇的中国千年飞天梦,重塑人类与宇宙的奇妙关联,为纪录电影拓展了视觉边界和表述形态,也为中国航天工程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史料。
硬核技术与诗意情感的多维交融
不同于以往的类型剧情片,继《东方神舟》《飞天》等纪录电影之后,《窗外是蓝星》更注重纪实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的融合,相较于数码特效打造的虚拟场景,以及精心雕琢的虚构故事,这些以大国重器为主题的影片,带给观众的不止以“真”为特质的视觉震撼与沉浸体验,还能在获取严谨知识科普之外真切回返历史现场,体验“重工业”美学带来的极致视觉张力。《窗外是蓝星》亦是如此,这部影片一方面系统性地呈现了在酒泉发射场火箭发射、航天员在太空站的日常起居以及东风着陆场的返回等三大段落,让观众依循时间脉络清晰了解神舟十三号航天任务的主要构成。另一方面也在王亚平等航天员沉浸式的解说中,与他们一起沉浸式逐梦星空,探索无垠苍穹的真实质感,见证国家载人航天的辉煌历程及砥砺前行的壮举。
情感的共振与节奏的共鸣是影片抵达观众内心的关键,温度与力度的共存为影片的“真实性”提供省思空间。《窗外是蓝星》这部电影实现了硬核题材的温情表达和诗意书写。该片将“蓝星”地球推向叙事前景,将之作为孕育万物的生命共同体,俯拍镜头之下外太空的壮美风景与地球上的人间灯火交相辉映。空间站外的冷寂萧瑟与空间站内的生活气息形成鲜明对比,流动在其间的则是蓬勃向上的生命意识。如果说圆满完成载人航天任务、推进空间站建设作为叙事明线,那么王亚平女儿希望妈妈能够摘颗星星给自己的愿望以及深切母女情则是贯穿影片叙事的隐性线索,尽显中式浪漫与温情。如在反复出现的“飘着”的粉色兔子、小老虎布偶、照片等细节特写,在细碎沉静中潜隐深厚的情感力量。“感觉良好”的出舱行动彰显人类拥抱未知太空的渴望,引发众数观众的共情体验和共鸣。
在这一充满挑战的征程中,三位宇航员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考验,他们在工作上团结互助、保持同频的节奏,生活中相互陪伴,形成了深厚的友情;而在遥远星空亲人连线的问候与惦念,王亚平与女儿的隔空对话等情节中,则流露出浓浓的亲情;还有航天员对家园的深切凝望,对故土家园的无限眷恋和深情守望……那种“飘”在太空的失重感,便有了情感的依托点和记忆的共同体。另外,影片主要采用女宇航员王亚平的主观视角和深情旁白,以更柔和、更有温度的方式记录空间站生活,不仅给观众以亲切信任的感受,也彰显了航天员的坚韧、乐观与勇毅,着重刻画了航天员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可以说,浓郁的情感作为连接地球与太空的纽带。巧妙融入航天前沿技术的展示段落中,使这场太空之旅有了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色。
宏大叙事的日常书写与人文底色
宏大叙事与日常美学的深度平衡,是国产电影“新主流化”的创作路径之一。在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里,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站中不仅留下了鲜明的中国印记,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宇宙苍穹中得到绵延和传播的机缘。比如过春节时,充盈在空间站中满满的年味溢出银幕,穿新衣、吃饺子、写书法、贴春联、挂福字、送祝福等日常生活细节,成为宇宙中的一抹暖意和亮色,充满了“家”的味道。也让那些本来冰冷的高科技设备,释放出人情味儿——恰如王亚平所言,在空间站中的生活里是来自科技的温度。
该片并未将镜头过多驻留于恢宏磅礴的神舟飞天景观,而是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融合,实现了宏大主题巧妙精准落脚于日常生活叙事。在航天员镜头下,世界各国的山川、湖泊、河流与沙漠一一掠过,这种具有情感超越性和国界超越性的拍摄视角,恰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呈现。广角镜头下的宇宙奇观美轮美奂,特写镜头中的面容坚毅乐观从容,该片既致敬“伟大的探索”,也致敬“普通的个体”,从星辰大海到浩渺宇宙,从大地之子到太空勇士,不变的是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可以说,纪录电影在民族文化记忆建构、国家形象塑造等方面发挥的纪实性优势,使其成为影像民族志的重要构成,也是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实现破圈式传播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窗外是蓝星》以影像之力已然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历史记忆的建构与塑造。
相较于当前主流商业电影推崇的“类型化”与“市场化”,《窗外是蓝星》所聚焦的“真实性”与“人文性”因素,使其延宕出宇宙哲思和生命意义的追问。这部电影以影像之力实现对载人航天故事/事件的取材、加工和打捞,并在纪实美学和意象修辞中达成对传统文化及其家园记忆的共情传播。如若说在新闻报道中酝酿舆论的“事件”及其所承载的复杂本相,通常会在理性凝视中给予严谨呈现和专业剖判;那么,在纪录电影镜头语言体系中,对载人航天这一故事/事件的影像转化不仅指向一种叙事机制和故事资源,它们还会在银幕演绎中转化为一种节奏,一种探寻宇宙奥秘的勇气与信念,并在视觉边界的拓展中给予观众更新奇的观感体验。这种“理性”与“感性”的遥望便是“现实太空”与“想象太空”的一种互构式转化。在这层意义上,国产纪录电影作为以非剧情、非虚构为特质的一种文艺载体,既是带有价值立场的复合文化场域,也是源自现实生活且必须尊重事实的创作范式,以此达成现实空间与影像空间一种对话亦或对抗,由此生成纪录电影特有的意义生产。
为国产纪录电影注入创新活力
近年来,《二十二》《九零后》《山河为证》等纪录电影受到关注并引发热议,它们有的将镜头探向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回望烽火岁月里的铁血荣光与巾帼传奇,在银幕中打捞被遗忘的民族痛感记忆;有的记录并呈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将纪实性镜头聚焦大众生活变迁,关注个体情感与日常现实,以非虚构叙事演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鲜活故事,形塑更为鲜明的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
《窗外是蓝星》将中国航天工程的进展以可视化的珍贵影像留存,在创作手法、题材和风格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建构了有温度的真实太空探索记忆,将恢宏的飞天梦交织于个体生命经验,曾经屏息凝神的时刻转向凝望寻常风景的底气,用微细视角再次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可以说,伴随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在文艺创作领域,用数字视觉技术唤醒历史记忆、守护文明根脉、筑梦星辰大海已渐入佳境,借力新时代政策利好与技术革新的双重机缘,以《窗外是蓝星》为代表的国产纪录电影率先作出纵深探索和边界突围,不仅为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更为生动的媒介记忆和影像映照,也为阐释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铺设了以自塑为主导的传播路径,使世界观众在影像中感悟自信从容的中国。
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上,相较于当前主流商业电影所倡导的类型交互杂糅与数智技术加持,国产纪录电影通常会因小众题材和单一类型陷入市场窠臼及创新之困,甚至会遭遇“艺术电影”之名的排片尴尬。即便在现有“新主流化”创作经验的积淀下,纪录电影仍然会不时囿入边界模糊与类型疏离等问题,尤其是在海外传播等方面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传播力度和速度。但这一电影类型依托真实素材、考究资料与实景拍摄,以纪实美学、艺术张力与人文底色的有机融合,必将成为呈现历史记忆、民众生活和社会变迁的不可或缺的类型。在这层意义上,《窗外是蓝星》是国产纪录电影创新探索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
撰文:李国聪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饶曙光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