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东极岛》:超越人道主义的“不忍了”

2025-08-12 08:42 来源:南方网

  “这个夏天,电影又行了?”

  这是南方周末8月6日的报道,依据是7月底全国电影单周票房创下近五个月以来新高。报道发出时,《东极岛》还未上映。而8月8日上映的《东极岛》,让我感觉“电影又行了?”的问号还得保留,但足以给“电影不行了”的论调一次反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相关主题电影构成“三部曲”,也是从暑期档开始的电影主力军。《南京照相馆》先拔头筹,口碑票房双丰收。《731》调档至9月18日,已经万众期待。这两部电影对应的史实广为人知,已经多次搬上银幕,有相当的观众基础。相比之下,《东极岛》的史实仍然冷门。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揭秘了这段历史,但未形成现象级的话题效应。

  管虎和费振翔耗时六年,耗资5亿元,拍出《东极岛》,缘于史实的正义性、故事性、独特性。史实的背景,海洋、海岛、海战,又具备了视效强烈的商业性元素。在电影技术层面,视效拉满,四成镜头在水下完成,巨轮倾覆、海中搏斗、渔船营救、“水涡子”虹吸,不输《泰坦尼克号》,担得起“中国电影工业化里程碑”的赞誉。在场景和表演层面,大量使用实景,在东极岛搭建渔村,近于1:1复制里斯本丸,朱一龙、吴磊、倪妮、倪大红、杨皓宇等演员不惜“毁容式”表演,缩身材、晒肤色、练潜水,把自己变成渔民模样。《东极岛》的用心程度,必须给到满分。

  作为一部剧情片,《东极岛》的叙事对史实进行了延展。上映之初,网上不乏恶评,有的上纲上线,为黑而黑。《南京照相馆》也遭遇过此类情况。个中缘由,恐怕不能用“观点多元”来解释,有民族大义、有正义良知的观众不难察觉。《东极岛》的故事性和人物刻画总体成功,表达出“忍让没有活路”“苛且不能偷生”的主题。

  日军占岛,封船禁海,渔民顺从地当了三年旱王八。转机从里斯本丸船一名英军士兵被救起开始。日军搜查,当场杀死大人和小孩。吴老大自愿当人质,也被捅死。看起来是个狠角色,其实也在忍。陈先生是个逃兵,表明他战场上怂过,拿起偷藏的手枪袭击日军不成,反被活活烧死。一句“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是付出生命代价的反省,也是对渔民的呐喊。

  阿汤救人出于“都是一条命”的纯朴认知,陈赑由嫌弃到接受再到反抗,阿花冲破“女人不得出海”的古训领头营救,翻译李元兴看到日军屠村电报,被阿赑扇了三记耳光而清醒。阿花砸开墙壁,对着祖宗牌位直言“不忍了”,带着渔民摘下帽子,迎着日军炮舰出海。这群老实巴交渔民的血性,也是中国人的血性,被日军一再的暴行激起。

  历史上里斯本丸被美军潜艇鱼雷攻击,缘于该轮运送战俘,没有按《日内瓦公约》悬挂标志。日军在有能力转移战俘的情况下,封闭船舱,企图全部淹死战俘,将责任归于美军。部分战俘逃出,又被日军射杀。东极岛上的渔民见状,自发出海相救。日军见虐待杀害战俘的行为已无法掩盖,不得不停手。英国士兵获救上岸后,出示写有“香港英国人”的中文标志,渔民才知道他们是盟国战俘。日军上岛搜查,渔民隐藏起三人,使他们脱险到重庆再到英国发声,揭露日军行径。《东极岛》放大了日军暴行,虽然是艺术虚构,但纵观日军对中国及盟国平民、战俘犯下的罪行,完全符合情理。

  渔民救人的初衷是遵从“海上有难必救”的训条,体现跨越国界、人种的人道主义精神。冒着巨大风险隐藏英军士兵,则站在了日军的对立方。历史真实为《东极岛》剧情提供坚实基础。渔民不仅有兼爱的“仁”,更有明辨敌我的“义”。人道主义的前提,是施予的对方值得,有正常的人性。而人性泯灭的日军不值得,即便是看似和气笑点担当的胖士兵,与《南京照相馆》的摄影师相似。他亲手烧死陈先生,表明日军的兽行本质。

  《东极岛》超越人道主义范畴,重构出渔民“不忍了”的复仇精神故事,平民与英军战俘联手反抗日军的故事,相比史实,人性高度和行为正义性大为提升,有了比《里斯本丸沉没》更强的情感冲击力。回到文首的话题,在抗日题材的电影中,《东极岛》远且不论,近继《南京照相馆》后“又行了”。二者有相同的主题:平民在战争中的贡献。不管是保存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底片,揭露暴行的“第一号证据”,还是到达海上屠杀现场,成为目睹暴行的证人,主角都是普通人。

  为什么“电影又行了?”的问号还得保留,在于《东极岛》的故事逻辑存在疏漏。一系列情绪铺垫,最后以看到日军屠村的电报为爆发点,阿花决定同归于尽式救人。以日军的力量,将渔民和战俘全部屠杀并非难事。阿花可能没有“证人”的概念,但翻译李元兴应该有,留下李元兴等一些渔民在岛上,故事的逻辑是否更严密?日军停止射杀,电影交代“截获美军情报,顾及国际影响”,理由显得单薄,应予更多说明。当然不是日军良心发现,而是有多重背景:事发的1942年10月,中途岛海战结束不久,日军已露败象,东极岛附近出现美军潜艇。日军不愿也无力再开辟战场,屠杀战俘和渔民可能招致盟军报复。此前日军并未占领东极岛,不知岛上情况,能否屠村是未知数。日本国内需要劳力,战俘具有价值。

  《东极岛》大部分篇幅塑造的复仇精神,到尾声似乎没有了复仇对象,以一个“光明的尾巴”结束。事实上日军登岛抓捕了381名战俘,押运到日本当劳工。剧情处理为渔民声音“生而为人,还是应该互相帮着些”,看似升华到人道主义的大爱,其实弱化了“不忍了”的抗争主题。

  瑕不掩瑜,无论是作为主旋律片,还是商业类型片,《东极岛》都创新颇多,值得一看。绝地抗争和人性光辉,使它成为同类电影中独特的“这一个”。

  撰文:邹高翔

编辑:金哲华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