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哉“坪石先生”,卫梓松教授的冷笑最催泪
浓缩的时间空间内,各种矛盾冲突汇集,剧情张力十足。

《捕风追影》:时隔18年,成龙、梁家辉还能打吗?
如今观众还愿意看两个六七十岁的老港星演动作片吗?

《坪石先生》:那些穿长衫的英雄
哪怕在暗夜,这群穿长衫的中国知识分子,也以双手托举,以身躯紧护,舍命保护存于暗夜中微弱的文脉之光。《坪石先生》则把那段长衫英雄们的历史,写进了银幕里。

陶冶、仲呈祥:守望家国大义 赓续中华美学——评大型粤剧电影《范蠡献西施》
影片既赓续了粤派艺术中的抒情传统,又以电影化手段拓展了戏曲美学的当代表达。

《东极岛》:超越人道主义的“不忍了”
不管是保存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底片,揭露暴行的“第一号证据”,还是到达海上屠杀现场,成为目睹暴行的证人,主角都是普通人。

翻越浪浪山:做妖也要打工,人世修行几时方休?
《浪浪山小妖怪》讲述小野猪、蛤蟆、黄鼠狼与大猩猩翻越浪浪山,寻找真经的故事。今天我们仍然一次次走入奇幻世界,只因那里有故事外的我们可以理解和感受的人之感情与人之处境。

《南京照相馆》:民族情绪的唤醒还是消费?
大众对民族创伤题材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传播意愿,观众愿意为这份“记住”买单,前提是作品足够真诚和专业。

从《孤注一掷》到《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为什么又赢了
当下,创作者和观众的关系正在重构,电影从单向的传播变为双向的交流。申奥的“乙方思维”恰是对这一变革的呼应,观众的期待需要创作者的回应,电影市场则需要更多关心观众、和观众站在一起的创作者。

《戏台》:笑完之后,心被戳了一下
《戏台》是一部真正有筋骨、有血肉、有呼吸的电影。它像一杯陈年老酒,入口温和,后劲十足。它适合所有还愿意为好故事停下脚步的人。它适合所有在生活里演着戏、却还想守住一点真的人。

《南京照相馆》:照片上的证词,每一帧都是历史
相机记录下的绝非证据,也无关记录历史的责任。照片成为日本人的战利品,对暴力场面的拍摄是一种影像形式的炫耀权力,令人畏惧的还有他们心底从未被唤起的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