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水陆俱陈真本味——靠海吃海(二)

2023-08-05 23:31 来源:南方网

  平民海鲜 诸多风味

  潮汕人的日常,并非要名贵食材才极尽鲜美,即使是小鱼小虾,潮汕人也能够将它们演绎得有滋有味。

  若有排行榜,一一列出最负盛名的潮汕小吃,蚝仔烙能名列前茅。蚝仔烙用的石蚝又叫海蛎,个头很小,却相当鲜活。每天清晨,天蒙蒙亮,采蚝人便来到海边滩涂上赶海。用小凿锤和蚝刀一敲一削,附在石头上生长的“石蚝”便剥离下来,落入筐中,立即被运往各色食家。

(爆浆蚝仔)

(爆浆蚝仔)

  据说,最好吃的蚝仔烙恰恰是“生意不太好”的小店做出来的,这样,厨师就会不慌不忙地慢火慢煎,把其香浓一点点烘托出来。有些生意太好的酒楼为了赶时间,加多了蛋与粉以煎得快一点,反而流失了鲜味。

  做得好的蚝烙,煎得金黄,镶嵌着青白色的小蚝,表面凹凸不平。鸡蛋煎得酥脆,将蚝凝结于其中,而蚝仔个个饱满鼓胀,吃起来软滑鲜嫩,咬下时有爆浆感。地道的吃法,还要沾着“鱼露”品味。鱼露是以多种小鱼虾为原料,腌渍、发酵、熬炼,得到的鲜味汁液。正宗的鱼露较咸,为了符合粤地其他食客的口味,潮汕店家会调得淡一些,且要加点胡椒粉。

(蚝仔烙是一道粤菜系传统名点,属于潮州特色。原材料包括蚝仔、薯粉、鸭蛋、葱花、香菜、胡椒粉、大豆油和盐。制作方法是将蚝仔和水搅拌后煎至两面金黄,再加入鸭蛋拌匀铺洒在蚝仔上,最后用四只鸭蛋烙至煎黄即可。蚝仔烙口感香酥,蚝仔滑腻鲜美,别有风味。)

  (蚝仔烙是一道粤菜系传统名点,属于潮州特色。原材料包括蚝仔、薯粉、鸭蛋、葱花、香菜、胡椒粉、大豆油和盐。制作方法是将蚝仔和水搅拌后煎至两面金黄,再加入鸭蛋拌匀铺洒在蚝仔上,最后用四只鸭蛋烙至煎黄即可。蚝仔烙口感香酥,蚝仔滑腻鲜美,别有风味。)

  有一种小鱼仔,潮汕人从小吃到大,名曰“迪仔”。这种鱼多出没在惠来浅海里,十分易得。渔民晚上在它出没处用东西敲打船身发出声响,便会吸引它们游过来。迪仔鱼的名字在潮汕土话里是“笨头笨脑”的意思,估计也是得名于它们如此头脑简单、毫无心眼。

  迪仔鱼还有另一个名字,“小剥皮牛”。它的鱼皮粗厚,吃之前必须要费一番力气将鱼皮剥下。正因为有这一层厚实如铠甲的皮质保护,内部鱼肉的肌理相当结实、甘甜。它的制作方法也不拘一格,可以用豆瓣酱煮,可焖,可香煎。煎的时候有咬头,煮的时候,口感在嫩滑与干香之间达到平衡。于潮汕人,迪仔鱼就代表着童年的味道。一箸鱼肉入口,远去的岁月便如同潮水般徐徐涌来。

(迪仔鱼又称“小剥皮牛”。剥皮牛全身都是宝,具有一定的药门用价值。它的鱼肝大,可制鱼肝油。肝占全鱼重量的3.9~7.4%,含油量高达50~60%。鱼骨可做鱼排罐头,头皮内脏可做鱼粉。鱼皮能制取成可溶性食用鱼蛋白。食疗作用可治胃病、乳腺炎、消化道出血等症。)

  (迪仔鱼又称“小剥皮牛”。剥皮牛全身都是宝,具有一定的药门用价值。它的鱼肝大,可制鱼肝油。肝占全鱼重量的3.9~7.4%,含油量高达50~60%。鱼骨可做鱼排罐头,头皮内脏可做鱼粉。鱼皮能制取成可溶性食用鱼蛋白。食疗作用可治胃病、乳腺炎、消化道出血等症。)

  潮汕人给鱼命名的诙谐,从“油筷”鱼中也可见。油筷是一种野生的小海鱼,身材狭长,正像一支长筷子。用椒盐的做法炸油筷,格外香酥。虽然油筷肉并不多,但鱼骨头也能被炸酥,可以嚼碎,焦香感浓缩入骨头之中。潮汕人喜爱用它做下酒菜,舌尖自有回味不尽的余香。

  (油筷学名叫做蚓鳗,是一种类似蚯蚓的鳗鱼,栖息于暖温带及热带海洋到近岸浅水区,一般每年的秋冬季节最肥美。)

(油筷学名叫做蚓鳗,是一种类似蚯蚓的鳗鱼,栖息于暖温带及热带海洋到近岸浅水区,一般每年的秋冬季节最肥美。)

  又有一种鱼,通过潮汕人的命名,多了几分喜剧色彩。长尾多齿蛇鲻,也即潮汕人口中的“那戈鱼”。有这样一件由谐音闹出来的趣事:一个潮汕人,到了广州的水产市场,见到有熟悉的那戈鱼,便告诉老板:“我要那戈鱼。”老板不解:“哪个鱼?”潮汕人恼:“就是那戈鱼啊!”最后估计还是要靠一番指点比划才得以相互理解。

  潮汕人喜欢那戈鱼,因为它不仅肉质甜美,而且价格亲民。似乎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规律,刺多的鱼,往往肉质特别鲜嫩。那戈鱼便是如此,鱼刺相当多,吃起来很费功夫,但爱吃的人宁愿忍受这种麻烦。对于大众来说,做成鱼丸,便能免去鱼刺的烦恼,还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鱼肉的原汁原味。

(那戈鱼是海边独有的品种,刺多,肉鲜美,可以直接焖煮,可以做鱼丸,可以做肉饼。)

(那戈鱼是海边独有的品种,刺多,肉鲜美,可以直接焖煮,可以做鱼丸,可以做肉饼。)

  那戈鱼是海鱼,比一般的淡水鱼更适合做鱼丸。用那戈鱼做出的鱼丸,鲜有能匹敌者。刚打捞起来的新鲜那戈鱼,去皮、剔骨、取肉,经过上千次手工捶打,直至空气进入,使鱼丸中充满细小的孔隙。成品看起来不太起眼:不是完美的圆球状,而是有些不规则,表面皆是轻微的凹陷与突起。这却恰恰说明了每一颗纯手工鱼丸的独一无二。

  最终呈上的那戈鱼丸汤,只是一碗清汤,数颗鱼丸,洒下些许葱花。简单朴素,令鱼丸的主角身份一目了然,也凸显了它的嫩滑与清甜。鱼丸的工艺虽与牛肉丸类似,然而鱼肉的肌理更为绵软,因而鱼丸不像牛肉丸那么紧实,而是以松软弹牙的风味获得人们的青睐。筷子在夹取时,鱼丸微微翳动,仿佛稍一用力,它就会从中逃脱。终于小心翼翼地把鱼丸“挟持”入口中,忙不迭一口咬下,鱼丸内部的众多孔隙带来了清爽的口感,汤汁也从中溢出;伴随着咀嚼时响起的“唰唰”声,身心瞬时畅爽。

(松软弹牙的那戈鱼丸汤)

(松软弹牙的那戈鱼丸汤)

  对于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海鲜可能只是偶得的佳肴,总不能顿顿都吃。而潮汕特有的“鱼饭”则揭示出了潮汕人对海产品痴迷到了何种程度——要有多爱吃鱼,以至于把鱼当饭吃?不过,喜爱也只是缔造“鱼饭”的一个因素。鱼饭的背后,是由历史延续至今的食俗。

  过去的潮汕渔人,驾驶渔船,深入大海的内腹地带。随着一张张渔网撒进大海,船上的个个箩筐也装满了扑腾乱跳的鱼。当时渔船上没有给鱼打氧的养殖设备,大量的鱼类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在炎热潮湿的天气里变质。渔人便用最简单朴素的方式,就地取材,把鱼简单洗净,不剖膛、不刮鳞、不去腮,直接把它们放进渔船上的竹筐里,用海水蒸煮。再把鱼悉数码在一个竹筐上,吊在船头风干。

(鱼饭就是鱼用新鲜海鱼水煮而成。在古往今来的潮汕饮食文化中,渔民和大海支撑了文化的承续,因此鱼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而且奇妙的地位,“以鱼当饭”,鱼上升到了米在中原人民中同等重要的地位。)

  (鱼饭就是鱼用新鲜海鱼水煮而成。在古往今来的潮汕饮食文化中,渔民和大海支撑了文化的承续,因此鱼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而且奇妙的地位,“以鱼当饭”,鱼上升到了米在中原人民中同等重要的地位。)

  鲜甜的“鱼饭”就此做成,渔船上的人们也得以擦一擦头上的汗珠,坐下来晃晃悠悠地品尝一顿以鱼为“主食”的大餐。当时潮汕平原的农作物产量低,漂泊在海上的渔民也很难获得米饭。鱼饭肉质洁白甘香,在口感和营养上都不输米饭。一条条全鱼组成的鱼饭,成为了渔民出海时代替米饭的食物;上岸后,带有咸香滋味的鱼饭则是下饭送粥的搭档。

  后来水稻产量提高,渔船出海返程速度也快了,大米唾手可得,但渔民这一饮食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如今,鱼饭可以在岸上做,做法也更讲究了些。做一锅鱼饭,要放入不同的鱼,巴浪、红杉、那戈等。鱼泡进一锅含有盐水或海水的调味水里,只泡两到三次,水就得倒掉。因为没有经过劏杀的鱼,往往带着一些苦味、涩味,融入水中,会影响鱼肉的味道。

(鱼饭制作过程)

(鱼饭制作过程)

  当然,现在精致一点的餐馆,鱼饭制作技术又有新的改良。除了选取极为新鲜的海鱼,还会刮鳞、剖膛、浸煮。鱼饭的汤水则除了不时捞渣调整浓淡外,就可长期反复使用,使各种鱼的肉鲜味不断进入煮汤中。煮汤中各种鱼鲜味又作用于新浸煮的鱼,相得益彰,其味无穷。

(高档潮菜馆中用重达十多斤的野生翘嘴鱼做成的鱼饭。)

(高档潮菜馆中用重达十多斤的野生翘嘴鱼做成的鱼饭。)

  鱼饭保留了海产最新鲜的味道,体现了潮汕人崇尚自然的理念。鱼饭的独特风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海水中的盐使鱼肉具有一定的咸度,煮出来的汁水又渗透回新鲜鱼肉中,使其中的丰富滋味都得以完好存留。风干后,鱼肉的肌理更结实,越嚼越有滋味,还带有淡淡的竹篓清香。过去用来做鱼饭的巴浪鱼便宜、易得,是低档的喂食家猫的“猫鱼”,现在价格升至十多元乃至数十元一斤,皆因人们口味改变,恋上那一口味蕾印记中鱼饭的滋味。

(潮汕大排档“打冷”中常见的鱼饭。)

(潮汕大排档“打冷”中常见的鱼饭。)

——摘自 赵利平著《大粤菜》(广州出版社)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