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粤味寻真

2023-01-08 18:54 来源:南方网

  世界菜系之味,大体可以分为清鲜与浓醇两脉,粤菜则是清鲜之典型,以原味本色为终极追求。粤菜主要分为广府菜、客家菜和潮汕菜三支,此外,还有顺德菜、中山菜、东莞菜、湛江菜等分类,各地方菜之间既相融合又有所差异。看似繁复多变,但实际上最终都殊途同归地着眼于食材本身的质与味。尊重食材的品质,并因应食材本质而烹调,才是粤菜的精髓。

(岭南特色蒸桂鱼)

  清鲜味永 余韵悠长

  广东的春夏季炎热且雨水多,在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要与“湿热”二字作斗争,因此在广州人的口味足够清淡,任何铺满厚重酱料或过分油腻的菜肴,很容易让人提不起兴致,或者吃完之后感觉口舌不舒爽,可以说,粤菜厨师的调味深知“少即是多”的精神。

(白灼虾)

  广府菜讲求“清、鲜、爽、嫩、滑、香”,其中清鲜当头。广府的上汤菜肴虽讲究复合味,但多重滋味的融合仍以清淡的质感呈现,绝不让人感到浓郁浊喉。正是汤清味浓。而香味与“镬气”则是一道菜肴最外层的味型,为食材增光添彩,也带来嗅觉上的诱惑,但食物入口之后仍能尝到突出的本味。所谓人淡意长,味淡香浓,也即是说,人心中淡泊更能隐晦意味之深长,食物清淡则更易品出其本味本色——这便是粤人崇尚清鲜淡雅的哲理。

(古法敲虾扇)

  潮汕菜走的也是清淡鲜美的路数,主要依靠的是食材的鲜活与调味的淡雅和谐。相比起广府菜,潮汕菜总体口味更为清淡,就连煲汤时也要求汤的表面不见油网。在烹制卤水时,潮汕人则会使用十数种香料,如八角、大料、南姜、茴香、草果、豆蔻等,以达到“和味”的平衡状态,一罉陈年的潮汕老卤堪称“传家宝”,只要保存得当便可反复使用,历久弥香。

(隆江猪脚)

  “食在广州,味在潮汕”之说享誉海内外,更在于潮汕菜“一菜一酱”的讲究。潮汕菜酱料风味千变万化,具有很强的独立边界。徽菜、鲁菜等菜系中的酱汁往往直接紧裹着食物,一碟菜上来浓郁的酱色便夺人眼球。而潮汕菜则是酱菜分离,几乎每道菜都有自己专属的“搭档”——常配于牛肉火锅提味的“沙茶酱”,以花生、芝麻、鱼、虾米、椰丝、大蒜、葱、姜、辣椒、丁香、陈皮、糊椒粉等等果仁香料等加油盐熬制而成,口味独特而香醇;比如常被用来搭配鱼饭和各种清鲜食材的豆酱,用黄豆伴麦粉发酵加盐水密封曝晒而成,其中普宁豆酱尤为出名;还有普宁炸豆腐蘸韭菜盐水惹味下火,虾枣裹肉点桔油增甘调味,卤鹅配蒜泥醋解腻……不一而足,但却画龙点睛,自成系统,潮味十足。丰富的酱碟与鲜活的食材彼此分离又可合二为一,食客们可以根据自身口味喜好蘸取,便巧妙地解决了饮食上众口难调的常困。

(普宁豆瓣酱)

(潮州辣椒酱、沙茶酱)

  客家菜则保留了更多中原北方的食性,在粤菜中稍显咸香浓醇。客家人口味偏咸,也与生活条件差有关,居于山林之间,开山垦田的劳作已很是辛劳,若是想出趟远门更是少不得跋山涉水,体力消耗大,需要多补充盐分,菜自然偏咸。客家人生活简朴,大鱼大肉只是逢年节时才有得享受,因此平日里炒菜下油较重,猪油的肥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油水不足。客家菜大多主料突出,且同样注重保护食材本味,对“咸、肥、香”的表达可谓是大开大合,直接痛快,正如那一整盆焖全猪、酿三宝或整只的盐焗鸡一般一目了然,食材本身的品质与味道如何,一尝便知。

(水鱼焖鸡)

  五滋六味 贵在调和

  粤菜虽然以清鲜当头,却并非平淡寡味,而是清中求鲜、淡中取味,因此粤菜实际上兼有“五滋”(香、松、软、肥、浓)与“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五滋”与烹调手法联系密切,而“六味”则主要来自于粤菜丰富的调料。

  粤菜中的酸味既来自粤地丰富的水果,如咕咾肉中的菠萝和酸梅酱中的梅子,也来自广东特产的醋。如著名的小吃“猪脚姜醋”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甜醋。广东人制醋并不局限于单一的酸味,而是加入片糖、八角、茴香等材料熬制,使酸味之中融合着温和的甜香与馥郁的香料味,俨然不同于人们印象中山西陈醋那直截了当的酸。甜醋的酸、甜、香中和平衡,更符合广东人的清淡口味,在炎热漫长的暑夏里,既能解腻提味,又不会对感官造成过于强烈的刺激。

(猪脚姜醋)

  相较于北方,广东人总体来说更喜好甜味,是一种适中的清甜。粤式腊味相比起川湘的腊味和浙江、云南的火腿,就明显偏甜口。客家人的山泉豆腐花也是清甜的,不同于北方加了咸味芡汁的豆腐脑。但不少广东人却很难适应江浙菜肴中的甜味,或许是因为甜度过浓,对老广的嘴来说有些“超负荷”了吧。而粤菜的调味中加糖,大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吃甜,而主要是起到提鲜或上“糖色”的作用。在制作著名的“蜜汁叉烧”时,也会刷上麦芽糖(饴糖)炼制的糖胶,使猪肉变得色泽光亮红润,具有轻微的焦糖香,而这种炼制出来的饴糖胶也不会像熬制的白糖浆那么甜腻。

(焦糖甘化叉烧)

  相比起全国其他地方,广东地区尤其喜欢吃“苦”,各种苦味菜在这里大放异彩。广东人家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如苦瓜、苦麦菜、枸杞叶和水东芥菜等,还有客家人的苦笋煲,有着各不相同的苦味。感知苦味的神经主要分布在舌根处,因此苦味不仅本身就不易被接受,而且从味道的释放到人的感知的回味时间更悠长。依着人的本性大多好甜畏苦,但广东的孩子却从小便被长辈教育:“吃苦味菜可以清热下火啊!”久而久之,这味苦的菜肴倒成了一种家的回忆。

  外地朋友来广州,常常会惊讶于广东人对苦味的执念。广东人也称苦瓜为“凉瓜”,每到夏季,岭南气候暑热湿气,而苦瓜性凉,吃起来清脆爽口,尤其适合清火解毒、消夏去腻。广东人用苦瓜与黄豆、猪龙骨煲汤,或苦瓜炒蛋、肉,更直接的还可以凉拌苦瓜——大概也只有“纯血”的广东人能承受如此霸道的苦味了吧。或许苦瓜的苦甘参半正如人生,品出其中真谛的人才懂得欣赏。

(苦瓜又称凉瓜)

(白豆凉瓜排骨汤)

  粤菜大概是全国菜系中最少涉及辣味的一种了,许多广东朋友一听见辣椒菜便直摇头。在广东人看来,既然辣味本身是一种痛感,在一定程度上会麻痹人的味觉,舌尖若不能保持高度的敏感,便不易于品尝食材的新鲜与本味。而广东少有的几种辣椒酱,如客家人的紫金辣椒酱、潮汕的蒜蓉辣椒酱,都以甜、鲜、咸为主,辣度适中,辣味主要是作为刺激味蕾提鲜提神的辅助。

(紫金酱蒸和顺鱼)

  盐是最纯粹的咸味来源。广东沿海自古以来便有丰富的海盐资源,人们善于运用盐进行烹饪和腌渍。客家菜的调味品不多,尤其依赖盐的使用,如东江盐焗鸡与咸鸡这两道传统美味,在食材上简单到只有盐与鸡,但客家人却能极好地把控盐分,以咸味激发出鸡肉的鲜甜,还散发出干爽的咸香。

  而用盐进行腌渍获得的各种腌菜,既是食物,也作为粤菜烹饪中重要的调味品。“梅菜”是客家人共同的故乡味道,主要产自惠州和梅州。据惠阳志记载,明朝下叶当地开始生产制作梅菜,距今有四百年历史,作为岭南特产进贡皇室。客家人选用的是广东冬芥菜,是一种体型较高大的包心芥菜。晒干水分后,按照一层菜一层盐的顺序铺码,再压上重物,腌制晒干即可。一碗梅菜扣肉,梅菜为五花肉带来咸鲜的风味,自身也吸收了肉中过多的油脂,整道菜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而潮汕人同样深爱腌制食品,过去人们常说“生活过艰苦,日日配咸菜甲菜脯!”便是说生活艰苦的时候,每天吃饭都以咸菜菜脯下饭送粥。菜脯就是萝卜干,白萝卜切成条,在盐的作用下变得十分爽脆,咀嚼时那“嘎吱嘎吱”的清脆声便是证明。潮汕人最好那口陈年的“老菜脯”,据说要在瓮中封存逾十年之久,还可以加入腊味、虾皮、瑶柱、花生碎等制作成“虾仁菜脯酱”。咸菜则是用芥菜心制作,菜叶咸味较淡,而菜帮子则吸收了更多盐分,口感清脆,咸中带甜。潮汕橄榄菜则取当地盛产的乌橄榄,反复煸炒出橄榄油,加入老咸菜叶进行腌渍,色泽乌亮而油香浓醇,用来配炒素菜或佐白粥这类原本清淡的餐食最宜,病后口舌苦涩时更是能令人胃口大开。

(潮汕杂咸)

图片 19

(乌橄榄)

  在粤西阳江,用黑豆或黄豆腌制的“豆豉”同样是烹饪中常用的调味品。豆豉在古代被称为“幽菽”或“嗜”,它的制作历史十分悠久,最早见于汉代,而广东主要在明清之后大量生产,并销售海内外。上好的豆豉散发着独特的香味,口感绵密松软,烹饪时只需撒入一小把,整盘菜都会变得余味悠长。粤菜中常见豆豉蒸鱼或排骨,也可烹饪各类家常小炒,香酥无骨的“豆豉鲮鱼”罐头便是广东名产。

(豆豉鲮鱼)

  说及此处,便不得不谈广东人最惯用的酱油。这也是用大豆酿造的调味品,两广地区的人通常将酱油称做“豉油”,并且讲究地为豉油进行了分类:酿造好的豉油原液可以分三次抽取,分别命名为“头抽”、“生抽”和“老抽”。头抽香味最浓、鲜味最足、咸度最低,广州人往往用来直接搭配最心爱的食物,例如肠粉,或者白灼河海鲜等,更能在衬托食材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提鲜增香。“生抽”则在日常炒菜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咸度适中,兼有香甜鲜,能与绝大多数食材相融合。“老抽”则是在生抽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而得,质地浓稠,酱色深,咸度高,老广多用于为食物上色。仅仅需要小半勺老抽,就能让整碟干炒牛河容光焕发,每一根都诱人无比。当然,喜好清淡的广州人还是更偏好前两者。

  相比起盐的咸味,豉油的妙处就在于以大豆或黑豆为主材料进行发酵之后,其中的鲜味能够为菜肴带来更丰富的滋味,也能够更巧妙地激发出海鲜、蔬菜本身的鲜甜,食材与调味之间相得益彰,谁也不会夺走对方的精彩。

(清蒸斑鱼)

  而广东少有的浓郁酱料,柱侯酱可以算其一。柱侯酱相传是由佛山厨师梁柱侯创制,为佛山特产之一。这种酱料属于再制品,利用制作豉油的副产品“面豉”,加入瑶柱、虾米等海味,与蒜蓉、猪油等食材一起熬制,从而豉香别具且鲜味浓醇,色泽红褐而细腻滑润。这种酱料尤其适合用于烹饪各种禽畜肉,在保持肉质鲜嫩的同时,咸鲜味能够压制住肉本身的膻臊,香浓入味却不厚重油腻。

  广东人除了吃食材本身的新鲜,还创造了不少以鲜味为主的调味品,在食材本身的新鲜之上更进一层,“鲜上加鲜”。

  蚝油、鱼露是广东沿海地区特产的两种调味品,赋予了菜肴来自海洋的新鲜气息。蚝油以生蚝为原料熬制而成,呈半流体状的浓稠质感,深棕色而半透明。其中鲜与甜味尤其明显,与素菜搭配时能补充荤味,清而不寡淡,如“蚝油生菜”、“蚝油豆腐”;而与海鲜搭配时则多种鲜味可以相互促进,如谭家菜中的“蚝油鲍脯”,还有中山菜的“蚝油乳鸽”。

(蚝皇双菇菜胆)

  鱼露则以小鱼虾为原料,经腌渍、发酵、熬炼后得到的一种味道极为鲜美的汁液,呈晶莹的琥珀色,味道偏咸,其中散发着浓郁的海鲜味。在潮汕,鱼露的绝佳搭配是蚝仔烙。潮汕人将鱼露称为“腥汤”,旧时主妇常让儿童拿碗或旧瓶到市场杂咸铺打腥汤,也有小贩推车沿街叫卖,而外地人不常吃海鲜、不常闻海味者,或许会觉得腥气太重而不易接受。

(蠔仔烙配鱼露)

  尽管粤菜众多的调味品创造了酸、甜、苦、辣、咸、鲜“六味”,但在烹饪中,粤人并不喜欢浓油赤酱,而更偏好运用新鲜自然的调料香料,通常只用姜、葱、蒜作为料头,可以为各类河海鲜去腥,而不掩盖其鲜味。

(粤式调料香料)

  (生姜)

  粤菜中有几种常用的姜,生姜、小黄姜、沙姜以及潮汕特有的南姜,也被称为“潮州姜”。这些姜味道各异,在调味中也有不同作用。做清蒸类菜肴时,用生姜垫底为鱼肉去腥,起锅后还可以铺些新鲜小葱与香菜,用一勺热油激发出香气,使鱼本身的鲜味得到极大的保留。客家人制作“砂煲菜”时,则会放入大量小黄姜垫底,这种姜味道辛辣中带着甜香,在滚烫的砂煲中释放,能够为主要食材增香,且焗熟之后口感微绵糯,本身也极美味。而湛江人烹饪白切湛江鸡时,则喜好配沙姜葱油。不同于生姜的蛮辣劲道,沙姜有一股独特香气,类似于清爽的樟脑,并不适合于猪肉,却是鸡、鱼肉和内脏的绝配。而且干沙姜与鲜沙姜也有区别,一般说来,干品回味更足,新鲜的则带有少许水汽,在烹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食材搭配和火候。而潮汕的南姜味道就不那么辛辣,却有独特的植物香气,是潮汕卤水的“秘密武器”,能够为鸭、鹅这类膻味较重的禽肉矫味增香,可以说,没有南姜的潮汕卤水难称得上“地道”。

(南姜)

(小黄姜)

(沙姜)

(白切鸡配姜蓉)

(湛江鸡配沙姜豉油)

  这些新鲜的调料香料与其他调味品,共同构成了粤菜丰富的六味。虽然粤菜以清鲜为主,但一味地清淡便走向了寡淡,更让人怀疑是厨师技艺不高的托辞,而粤菜实则是利用调味品与食材进行搭配,这种种调和的智慧,更彰显了粤菜清鲜当头、追求本色的理念。

——摘自 赵利平著《大粤菜》(广州出版社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由之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