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上直播:传承也需与时俱进
据统计,截至26日上午11时,“广州非遗二代上直播”在直播平台上已有9.42万人参与观看、评论。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遗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上直播是创新“非遗”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参与、投身到“非遗”传承中来。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2017年白云山郑仙诞旅游文化周”圆满落幕
随着闭幕式的完美收官,为期9天主题为“游云山 祈安康”的“2017年白云山郑仙诞旅游文化周活动”圆满落幕。据悉,本届郑仙诞旅游文化周在往届基础上,新增了“打地气祈福夜”、 郑仙诞网络诗词大赛、、菖蒲书画展、“云山仙踪”云山鳌头杯趣味定向赛、“小小药仙”体验大赛等5项活动,进一步丰富了“郑仙诞文化周”的内涵。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梨园飘香 西秦戏曲剧目出新章
近日,由汕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的“第六届文化惠民活动周”之“非遗传承·梨园飘香——西秦戏新编剧目《马援伏波》展演”在马思聪艺术中心举行。本次展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戏新编的剧目《马援伏波》,旨在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响应省文化厅、省网信办“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广东篇”系列活动,激发汕尾市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网红”看非遗:要让非遗成“网红”
上午8:30,“非遗小哥”——荔湾区非遗保护中心的主任谢德明早早就在广州知名的酒家迎接四位文化网红的到来,一入座,“一盅两件”就端了上来。许多广州街坊都有喝早茶的习惯,但是鲜有老广们知道,原来“喝早茶”早在2015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研培计划:现代职业教育实现“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为了适应非遗传承的现实需要,加强传承能力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部、教育部实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旨在提高非遗传承能力,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短视频丨40年演出15000场 皮影戏老艺人讲述非遗传承五年巨变
秦礼刚,1949年生,湖北云梦人。国际木偶联会会员,国家级非遗皮影戏类传承人。1978年起,从事皮影艺术事业,在湖北孝感市云梦县自建梦泽影戏馆。40多年,每年演出364天,演出了近15000场,受到各地观众热捧。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传承中的创新: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
广东省目前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0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29人。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2017郑仙旅游文化周之菖蒲文化讲座顺利举办
9月21日下午,由白云山管理局主办,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白云山鸣春谷管理处、武汉草沐堂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名胜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广东篇”之菖蒲文化讲座顺利举办。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传承满桃李 口述历史流万芳——广州92岁粤曲代表性传承人谭佩仪活跃在传艺授徒中
情惆怅,意凄凉,枕冷鸳鸯怜锦帐……这首巜胡不归之慰妻》被喻为粤曲导师的教材及初学者的必学曲,从92岁的粤曲子喉王谭佩仪口中唱出,圆润酣畅、清亮委婉。9月21日,广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片的拍摄组来到谭佩仪老师家中,她正为21天后的“师生演唱会”忙碌着。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广东江门身边的非遗之“荷塘纱龙”
如今的荷塘纱龙全长50多米,分24节,需26人共舞。另有龙珠,鲤鱼。龙身用纱布、竹、木等,粘贴上一个个金钱片制作而成。纱龙表演有20多种套路,一般在晚上进行,烛光把夜色中的纱龙映照得晶莹通透,熠熠生辉,活灵活现。2008年6月,荷塘纱龙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