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推出“粤剧宝典”!行当、唱念、做打篇……
继粤剧艺术博物馆落成、粤剧院新址落地珠江新城等重要事件后,粤剧艺术又迎来大事件。18日,《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聘书颁发仪式在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举行,意味着《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撰正式启动,根据计划将用三年事件完成编撰工作。
广东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陶瓷手工成型类)结业典礼在佛山举行
9月15日下午,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承办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陶瓷手工成型类)结业典礼在佛山举行。广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杭,广东省网信办网络宣传评论处科长阮福祥,广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以及佛山市相关部门领导、非遗保护专家、授课老师、40名非遗传承人共同参加了典礼。
佛山“非遗”鹰爪拳进校园 一分钟40多个动作
起式抱拳、虚步亮掌、正前踢腿、弓步冲拳……在大课间上,乐从明德小学所有学生练习武术操,铿锵有力的“嘿、哈”声回荡在学校操场上空。9月1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鹰爪拳传承基地”在明德小学正式挂牌。这是2016年佛山开展武术进校园以来较为成功的范例,不仅在全校范围推广武术,还组建了学校武术精英队,在省、市武术比赛中屡获殊荣。
佛山非遗保护再上新高度!40名陶瓷工匠顺利出师
本次培训为期20天,在课程设计上秉持“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原则,既有非遗保护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又有非遗项目案例分析和专题鉴赏,还包括图案设计、作品创作等实践性操作。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培训获益匪浅,希望今后能多举办类似培训班。
广东省惠州市入选国家级“非遗”
惠东渔歌、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龙华大鼓、客家酿豆腐烹饪技艺、莫家拳、龙门虎头花灯……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惠州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加强对历史 文化特别是“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惠州再出实招,将强化资金扶持。
非遗传承人饶宝尤:大埔广东汉乐蓬勃发展的功臣
近年来,为传承发展广东汉乐,大埔成立了广东汉乐研究会,加大后继人才培养力度,使得这个古老乐种焕发出新的光彩。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提一位广东汉乐发展的功臣——饶宝尤。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卢芝高:用良知做事 让作品对得起良心
近年来,由于年事已高,卢芝高画画总爱大写意,重拾年轻时擅长的精细工笔画显得有些费神。但最近,一位好友邀他为新居绘制一幅约6米长、4米高的同款图案壁画,对此,认真的卢老在纸上“打草稿”已费时半月。
深圳“非遗”项目已达59个
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记者从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2017年文化遗产日主题为“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今年系列活动将在深圳博物馆新馆开启。
广东非遗传承人:让惠州麒麟舞走出国门
年近五旬的曾燕青是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小金口麒麟舞”代表性传承人。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曾燕青一面利用种种机遇带着麒麟舞队伍走出国门,一面教学授徒,探索着小金口麒麟舞的传承之法。
七省专家齐聚广东梅州 共谋“非遗”采茶戏发展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梅晓回顾了近几年五华采茶戏的曲折经历,提出本次会议的目的在于为采茶戏“搭建一个平台,会一群朋友,燃起一把火焰。”“汇聚人心,燃起星星之火。”随后发言的江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卢川提到,相同基因的采茶戏在不同土壤、不同乡风民俗中发展的不同景象,坚持剧种的特色是地方剧种能够生存下来的不二法门。